德國舉行國會選舉,希特勒的國社黨從過去的十二席增加到一百零七席,一躍成為大黨,僅次於143席的社會黨。
1930年9月14日
1929年10月末從華爾街開始的經濟恐慌迅速蔓延,導致了一場世界性經濟危機。德國的經濟是靠美國發展起來的,所以受害最大。企業倒閉,產銷蕭條,失業人數直線上升,最高時達600萬。這可給希特勒、戈培爾等人提供了絕好的機會。他們稱經濟危機是“政府無能”的一個佐證,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希特勒公開宣布,他歡迎這場經濟危機。他正可以利用它達到搞垮共和國的目的,而且他為此甘願去乾任何事情。不久,經濟危機就發展成為一場國家危機。由於經濟蕭條,國家稅收下降,相反失業救濟的支出卻迅速增加。1930年3月,魏瑪共和國的最後一屆政府終因入閣各黨在如何平衡國庫虧空問題上意見分歧而垮台。
從1930—1933年期間,魏瑪共和國不得不由所謂的“總統內閣”來治理,經濟危機更使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不斷激化,人民民眾對魏瑪共和國政府極為不滿,強烈要求建立一個拯救德意志民族、給社會帶來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的新政府。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希特勒一方面為國家社會主義展開更強大的宣傳,對各階層人民不斷做出符合其願望的慷慨許諾。一方面又通過納粹黨的宣傳機器,宣稱該黨不是一個階級政黨,而是“大眾黨”,並重點向中下層的中產階級發動討好攻勢,以爭取得到他們的支持。這種宣傳不能不打動處在絕望之中的德國人民,他們相信希特勒的諾言能夠兌現,因而紛紛聚集在納粹的旗幟下。危機前,納粹黨只有10.8萬人,到了1932年,人數超過了100萬。從1930年開始,納粹黨在國會選舉中不斷獲得勝利,1932年4月10日舉行總統第二輪選舉,希特勒竟然獲得了36.8%的選票。1932年7月31日舉行國會選舉,納粹黨獲得了37.3%的選票,獲得230個議席,一躍成為國會中最大的黨派。1932年8月13日,總統興登堡召見希特勒並試圖說服他與佛朗茨·馮·巴本共同組成聯合政府,但希特勒予以拒絕,聲言作為最大政黨的領袖,要得到“包括一切方面的整個國家權力”,但興登堡也發表聲明加以拒絕。就在這時,巴本和施萊歇爾為了一己私利,互相拆台,寧讓第三者上台,也不讓對方執政,通過政治上的交易,把希特勒推出來,搞了一個以“保守派和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總統、國防軍和鋼盔團”為一方,以希特勒的納粹集團為另一方的聯盟,組成所謂“民族團結”的聯合政府。就這樣,希特勒終於在1933年1月30日通過“後門”交易登上了總理的寶座。從這時起,魏瑪共和國也就正式死亡了,第三帝國由此誕生。
對希特勒的得勢,被推翻的霍亨索倫王室的支持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1933年1月22日,皇太子就曾致函興登堡,敦促其授權希特勒組閣,威廉二世還給納粹黨提供了200萬馬克的援助。但德國任何階級、集團、政黨都不能逃避其應負的一份責任。無產階級分裂、爭鬥,內耗損失巨大,更談不上團結一致對付法西斯。先天不足的資產階級對法西斯則是容忍、退讓,甚至迎合。他們不能聯合起來對付一個他們當時一定知道如果他們不團結起來加以撲滅就會壓倒他們的共同危險。難怪有人說,“把納粹黨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國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