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蒙田
1592年9月13日
蒙田的母親是西班牙人的後裔,父親則是法國波爾多附近的一個小貴族,當時的貴族不看重學問,以從戎為天職,所以蒙田常常說他不是學者;他喜歡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他不治學,只不過是“漫無計畫、不講方法”地偶爾翻翻書;他寫的東西也不潤色,不過是把腦袋裡一時觸發的想法記下來而已,純屬“閒話家常,抒寫情懷”;我們從他的代表作《蒙田隨筆全集》里完全可以看出他的這種寫作心態和風格,其實他當時萬萬沒有想到,這正符合當代讀者的閱讀需要和審美情趣。
蒙田在37歲那年即繼承了其父在鄉下的領地,一頭扎進那座圓塔三樓上的藏書室,過起隱居生活來了。
蒙田把自己的退隱看作是暮年的開始,是從所謂“死得其所之藝術”的哲理中得到啟示的。其實他退隱的真正原因是逃避社會,他讚美自由、靜謐與閒暇,嚮往優遊恬適的生活,不過他的隱居生活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他除了埋頭做學問而外,還積極從事寫作,自1572年開始一直到1592年逝世,在長達20年的歲月中,他以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陸續寫出了這部宏篇巨著,為後代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蒙田的名聲在十七世紀已遠播海外,在英國,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響。在十七世紀上半葉那個古典主義時代,有人認為他那結構鬆散的散文不合人們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紀,他又聲名鵲起,著名作家、哲學家狄德羅欣賞蒙田的散文恰恰在於所謂的“無條理”,認為“這是自然的表現”。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藝術家的思想似乎特別複雜,具有許多不同的層面,因此對於後代的各式各樣的人都具有無窮無盡的引力,大概這就是包括蒙田在內的古代大師的秘密。經過四百餘年的考驗,歷史證明了蒙田與莎士比亞、蘇格拉底、米開朗琪羅一樣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隨筆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是“世上同類體裁中絕無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