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79年>> 1月25日

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鄭伯奇逝世

1979年1月25日

1979年1月25日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家,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鄭_歷史上的今天

鄭伯奇

筆 名: 何大白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895.6.11一1979.1.25

 

民 族: 漢族

 

生平簡介

 

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文藝理論者,左翼文學運動開創者之一。原名鄭隆謹,字伯奇,1895年生於西安長安,幼年家貧。15歲加入中國同盟會,一年後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後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帝國大學。1919年參加同盟會,1920年在《少年中國》1卷9期發表第一首詩作《別後》。次年加入創造社。1926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學哲學科。同年回國,執教於廣州中山大學,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1927年,他來到上海,開始從事文藝工作,主編或參與編輯的刊物有“創造月刊”、“北斗”、“新小說”等。1929年,曾任上海藝術劇社社長,1930年2月,當選為左翼作家聯盟常務理事,同年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這一時期,他創作了獨幕劇《抗爭》被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集》。1932年他與夏衍,阿英一起進入明星影片公司,擔任編劇,他與阿英等合作或改編《鹽潮》、《泰山鴻毛》、《時代的兒女》、《華山艷史》、《到西北去》、《女兒經(1934)》等電影劇本。還用鄭君平、鄭平子、席耐芳等筆名在上海《晨報》的“每日電影”副刊上發表電影批評與理論文章,被稱為“十五員大將”之一。他與黃子布(夏衍)分別翻譯了蘇聯普多夫金的《電影腳本論》和《電影導演論》,單獨翻譯了蘇聯狄莫辛柯的《電影結構論》,他還將其它國家的優秀影片介紹給中國觀眾。抗戰爆發後,到西安編輯《救亡周刊》。隔年到重慶,任職於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員會。1943年冬回西安任陝西師範專科學校教授。1945年為《秦風日報、工商日報聯合版》主編劇刊《每周文藝》。1946年出版《參差集》。

 

解放後,歷任西北大學教授、西北文聯副主席、作協西安分會副主席,並寫作評論和回憶錄。其中回憶創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後結集為《憶創造社及其他》。 1951—1952年創作秦腔劇本《血訓圖》和《史惠珍勸夫》,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作品集《鄭伯奇文集》 1979年1月去世。

1月25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