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榮叔歸蕭山

作者:沈遼 朝代:宋代

送榮叔歸蕭山原文

疇昔來會稽,浮舟出江堤。

蒼茫望津道,隱隱辟招提。

虛氣發峻岭,疑有至人棲。

龍象茲擁衛,群木皆萋萋。

吾家浮屠老,早歲離煩迷。

持律破三業,悟道臻淵倪。

法網覆眾生,一念絕町畦。

戒刀割大葷,水陸無象犀。

凡物有極勢,固難敘階梯。

兀然被衣裓,誰能判金泥。

六時宣法音,萬生荷提攜。

愚人本無識,有識自難稽。

如我解所說,安可議東西。

稽首送歸馭,信美舊山蹊。

詩詞問答

問:送榮叔歸蕭山的作者是誰?答:沈遼
問:送榮叔歸蕭山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沈遼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遼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齊韻

2. 原作計,據四庫本改

參考注釋

疇昔

往昔;日前;以前

於疇昔之夜,夢坐奠於兩楹之間。——《禮記·檀弓》

疇昔之事

來會

來集。《左傳·昭公十二年》:“諸侯之賓能來會吾喪,豈憚日中?”《史記·陳涉世家》:“數日,號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浮舟

(1).行船。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浮舟江海,捐棄楫櫂。” 南朝 宋 謝靈運 《還舊園作見顏範二中書》詩:“浮舟千仞壑,揔轡萬尋巔。” 唐 杜甫 《王閬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別之作》詩:“浮舟出郡郭,別酒寄江濤。”

(2).漂在水上的船。 唐 楊炯 《渾天賦》:“天如倚蓋,地若浮舟。”

江堤

亦作“ 江隄 ”。沿江的堤岸。《南齊書·魚復侯子響傳》:“ 子響 自與百餘人袍騎,將萬鈞弩三四張,宿江堤上。” 唐 白居易 《浦中夜泊》詩:“闇上江隄還獨立,水風霜氣夜稜稜。” 唐 鄭谷 《曲江春草》詩:“花落江堤蔟暖煙,雨餘草色遠相連。”

蒼茫

空曠遼遠

蒼茫大地

暮色蒼茫

隱辟

偏遠的地方。辟,通“ 僻 ”。《荀子·王霸》:“則雖幽閒隱辟,百姓莫敢不敬分安制以化其上,是治國之徵也。” 王先謙 集解:“辟,讀為僻。”

屏退在一邊。辟,通“ 避 ”。《儀禮·士相見禮》:“退,坐取屨,隱辟而後屨,君為之興。” 鄭玄 註:“隱辟,俛而逡巡。” 賈公彥 疏:“《曲禮》云:‘就屨跪而舉之,屏於側。’”《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後屨。” 鄭玄 註:“隱辟,俛逡巡而退著屨也。”

招提

(1).梵語。音譯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後誤為“招提”。其義為“四方”。四方之僧稱招提僧,四方僧之住處稱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藍,創招提之名,後遂為寺院的別稱。 南朝 宋 謝靈運 《答范光祿書》:“即時經始招提,在所住山南。”《舊唐書·武宗紀》:“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僭擬宮居。”《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樵舍外已聞犬吠,招提內尚見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四:“且還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參閱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六、《翻譯名義集·寺塔壇幢》。參見“ 拓提 ”。

(2).招引提攜。 明 李贄 《與耿司寇告別書》:“公今宦遊半天下矣,兩京又人物之淵,左顧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虛氣

(1).躁盛之氣。 宋 陳亮 《<中興論>後記》:“追思十八九歲時,慨然有經略四方之志……然猶上此論,無所遇,而杜門之計始決,於是首尾蓋十年矣。虛氣之不易平也如此。”

(2).因一時衝動而產生的一種精神力量。 明 方孝孺 《唐莊宗》:“有所養者為正氣,無所養者為虛氣……有志乎事功名者,苟不明道集義,以養其中,而惟用區區之虛氣,求以有成,非君子之所知也。”

(3).謂急促不平的呼吸。 元 關漢卿 《五侯宴》第三折:“我這裡立不定虛氣喘,無觔力手腕軟。”

(4).假裝出來的威風、氣勢。 朱自清 《我是揚州人》:“還有一樁道理就是我有些討厭 揚州 人。我討厭 揚州 人的小氣和虛氣。小是眼光如豆,虛是虛張聲勢。小氣無須舉例。虛氣例如已故的 揚州 某中央委員,坐包車在街上走,除拉車的外,又跟上四個人在車子邊推著跑著。”

峻岭

連綿的高山。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明 劉基 《過閩關》詩:“峻岭如弓驛路賒,清溪一帶抱水斜。” 清 徐翔鵾《普安道中》詩:“橫穿峻岭幾千丈,直下危峰數十盤。”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脫俗,達到無我境界的人。《莊子·齊物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 河 漢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莊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

(2).舊指思想或道德修養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論》:“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司馬貞 索隱引 張機 曰:“體盡於聖,德美之極,謂之至人。” 三國 魏 嵇康 《聲無哀樂論》:“若夫 鄭 聲,是音聲之至妙。妙音感人,猶美 * 志,耽槃荒酒,易以喪業,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龍象

(1).龍與象。水行中龍力大,陸行中象力大,故佛氏用以喻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大般涅槃經》卷二:“世尊,我今已與諸大龍象菩薩磨訶薩斷諸結漏。”

(2).指高僧。 唐 王勃 《四分律宗記序》:“二邊雲徹,方知實相之尊;十剎風行,乃識真如之貴。將使龍象緇服,維明克允。” 清 錢謙益 《<空一齋詩>序》:“ 紫柏大師 以法門龍象,唱道東南。”

(3).指羅漢像。 唐 羅隱 《甘露寺火後》詩:“只道鬼神能護物,不知龍象自成灰。” 宋 蘇軾 《自海南歸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 * 阿羅漢·第十一羅怙羅尊者》:“龍象之姿,魚鳥所驚。” 清 顧炎武 《重登靈岩》詩:“山靜鼪猱棲佛地,堂空龍象散諸天。”

(4).象中體格壯健高大者。《維摩經·不思議品》:“譬如 迦葉 ,龍象蹴踏,非驢所堪。” 嘉祥 疏:“此言龍象者,只是一象耳,如好馬名龍馬,好象雲龍象也。”

(5).指皇帝。 五代 齊己 《寄吳國西供奉》詩:“瑤闕合陪龍象位,春山休記鷓鴣啼。” 宋 岳珂 《桯史·獻陵疏文》:“爰竭蚍蜉之誠,仰乾龍象之馭。”

擁衛

保衛;護衛。《後漢書·虞延傳》:“ 王莽 末,天下大亂, 延 常嬰甲冑,擁衞親族,扞御鈔盜,賴其全者甚眾。”《明史·楊漣傳》:“先帝青宮四十年,所與護持孤危者惟 王安 耳。即陛下倉卒受命,擁衞防維, 安 亦不可謂無勞。” 梁啓超 《霍布士學案》:“政府之許可權,惟在保護國民之自由權,擁衞其所立之民約。”

萋萋

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芳草萋萋鸚鵡洲。——唐· 崔顥《黃鶴樓》詩

吾家

(1).我家。《史記·外戚世家》:“主與左右議 長安 中列侯可為夫者,皆言大將軍可。主笑曰:‘此出吾家,常使令騎從我出入耳,奈何用為夫乎?’” 唐 杜甫 《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2).猶我。 唐 寒山 《詩》之四:“吾家好隱淪,居處絶囂塵。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

(3).我的同宗。 魯迅 《華蓋集·咬文嚼字一》:“假使他談到Gorky,大概是稱他‘吾家rky’的了。”註:“‘吾家rky’即吾家爾基。舊時常稱同宗的人為‘吾家某某’,有些人為了攀附名人,抬高自己,連同姓也都稱‘吾家某某’。”

浮屠

亦作“ 浮圖 ”。1.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佛陀,佛。《後漢書·西域傳·天竺》:“其人弱於 月氏 ,脩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 李賢 註:“浮圖,即佛也。” 晉 袁宏 《後漢紀·明帝紀上》:“浮屠者,佛也。 西域 天竺 有佛道焉。佛者, 漢 言覺。將悟羣生也。”《新唐書·狄仁傑傳》:“後將造浮屠大像,度費數百萬。”

(2).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教。 南朝 梁 范縝 《神滅論》:“浮屠害政,桑門蠹俗。風驚霧起,馳盪不休。”《新唐書·李夷簡傳》:“﹝ 夷簡 ﹞將終,戒毋厚葬,毋事浮屠。” 清 惲敬 《香山先生家傳》:“論曰:先生之學,雜於浮圖、老氏。”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喇嘛﹞則又似與浮屠同出,其髠首不蓄髮亦同。”

(3).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和尚。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夫 文暢 ,浮屠也。” 宋 王禹偁 《柳贊善寫真贊》序:“﹝ 柳宜 ﹞堂有母,思見其面而不得歸,浮圖 神秀 為寫其真,使其弟持還,以慰倚門之望。”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若有浮屠,持鉢而倚於門閭,是曰空相之廬。”

(4).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指佛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阿育王 起浮屠於佛泥洹處,雙樹及塔今無復有也。” 宋 蘇軾 《薦城禪院五百羅漢記》:“且造鐵浮屠十有 * ,高百二十尺。” 清 李漁 《蜃中樓·傳書》:“你慈悲救苦,俺稽首皈依,勝造個七級浮屠。”

(5).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舊時稱傘或旗的頂子。因其形似塔頂,故名。《金史·儀衛志下》:“傘制,皇太子三位妃皆青羅表紫里、金浮圖。”《明史·流賊傳·李自成》:“標營白幟黑纛, 自成 獨白鬃大纛銀浮屠。”

(6).佛教語。梵語Buddha的音譯。博戲中擲骰子所成的一種貴彩。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神仙鬼怪》:“ 章郇公 守 洪州 ,嘗因晏客,擲骰賭酒。乃自默占,如異日登台輔,即成貴采。一擲得佛面浮圖,遂緘秘其骰,至為相猶在。” 宋 袁文 《瓮牖閒評》卷六:“又博家以一二三四五六投子為浮圖……藉此名以名投子者,豈以一二三四五六為自細至粗如浮圖之狀也歟?”

早歲

早年

持律

猶持戒。《大寶積經·郁迦長者會》:“誰是持律,誰持阿含。”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貧道持律而已,可求 孫先生 。” 宋 蘇軾 《宸奎閣碑》:“ 璉 雖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嚴甚。”

三業

(1).佛教語。指身業、口業、意業。佛教認為造業將引生種種果報。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況答三業之勞乎?”《魏書·釋老志》:“心去貪忿痴,身除殺淫盜,口斷妄雜諸非正言。總謂之十善道。能具此,謂之三業清浄。” 宋 黃庭堅 《題墨軒和遵老》詩:“平生三業浄,在俗亦超然。”

(2).佛教語。指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即非善非惡之業)。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七:“凡夫、二乘及與菩薩,具有三業。”

悟道

領會道理,佛教指領會佛理

悟道成佛

法網

比喻嚴密的法律制度

難逃法網

眾生

(1) 一切有生命的,也指人和動物

芸芸眾生

(2) 〈方〉∶畜生

一念

(1).一動念間;一個念頭。 南朝 梁 沉約 《卻出東西門行》:“一念起關山,千里顧兵窟。” 唐 陳鴻 《長恨歌傳》:“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墮下界。” 宋 陸游 《自規》詩:“忿慾俱生一念中,聖賢亦本與人同。”《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你可曉得一念不違天理人情,天地鬼神會暗中呵護,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會立刻不容。”

(2).佛家語。指極短促的時間。《仁王般若波羅蜜經·觀空品》:“九十剎那為一念。” 北魏 曇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六十剎那為一念。”《翻譯名義集·時分》:“一念中有九十剎那。”

町畦

(1).田界。 唐 杜甫 《到村》詩:“蓄積思 江 漢 ,疎頑惑町畦。” 仇兆鰲 註:“町畦,田畔之界也。” 宋 葉適 《衢州雜興》詩之二:“百年囹圄荒蓬藋,萬里耕桑接町畦。”

(2).界域;界限。 唐 獨孤及 《雨晴後陪王員外泛後湖得溪字》詩:“沿泝任舟檝,歡言無町畦。” 金 元好問 《趙閒閒真贊》之一:“不立崖岸之謂和,不置町畦之謂誠。” 清 薛福成 《書長白文文端公相業》:“ 滿 漢 已無町畦,功名之路大開。”

(3).猶蹊徑,途徑。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一:“至於詩,則 山谷 倡之,自為一家,並不蹈古人町畦。” 清 惲敬 《<堅白石齋詩集>序》:“凡能於詩者,不得不自闢町畦,各尊壇坫。”

(4).喻規矩;約束。 清 趙執信 《談龍錄》:“聲病興而詩有町畦。” 郭沫若 《天地玄黃·今屈原》:“字,行楷有 魏 晉 人風味,草書則脫盡町畦。”

(5).比喻拘束;儀節。《莊子·人間世》:“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町畦,畔埒也;無町畦,無威儀也。” 唐 韓愈 《南內朝賀歸呈同官》詩:“文才不如人,行又無盯畦。” 宋 曾鞏 《衛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銘》:“君為人簡易,無町畦。”

戒刀

僧人所佩帶的刀,戒律規定只準割衣物用,不許殺生

大葷

謂肥膩的肉食,有時特指豬肉。《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季恬逸 見他不吃大葷,點了一賣板鴨,一賣魚,一賣豬肚,一賣雜膾,拿上酒來。”《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大爺道:‘我是教門,不用大葷。’”

水陸

(1) 水路和陸路

水陸聯運

水陸樞紐

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資治通鑑》

(2) 水裡和陸上所產的食物,特指山珍海味

水陸俱陳

象犀

(1).象和犀。

(2).指象牙和犀角。 宋 蘇軾 《表忠觀碑》:“ 吳 越 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煑海,象犀珠玉之富,甲於天下。” 清 鈕琇 《觚賸·石言》:“今夫珠璣象犀珍怪難得之物,美則美矣,固權門豪家之所宜蓄,而於我乎何有!”

凡物

(1).猶萬物。《管子·幼官》:“凡物開靜,形生理,常至命。”

(2).猶凡人,普通人。 唐 袁郊 《甘澤謠·嬾殘》:“時 鄴侯 李泌 寺中讀書,察 嬾殘 所為,曰:‘非凡物也。’”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三:“ 張 買得婢,年三十餘,雖不艷麗,風骨語論,非凡物也。”

極勢

使勢力喪盡。《晉書·索綝傳》:“帝王之師,以義行也。孤將軍十五年,未嘗以譎詭敗人,必窮兵極勢,然後取之。”

階梯

(1) 台階和梯子

(2) 比喻進身的憑藉或途徑

兀然

(1) 突兀的樣子

兀然聳立

(2) 兀的,忽然

兀然失笑起來

(3) 昏然無知的樣子

兀然躺下

(4) 依舊

多年未通音信,他兀然住在那個小山村

被衣

(1).把衣服披在肩背上。 漢 嚴忌 《哀時命》:“鑿山楹而為室兮,下被衣於水渚。”

(2).人名。相傳為 堯 時高士。《莊子·天地》:“ 堯 之師曰 許由 , 許由 之師曰 齧缺 , 齧缺 之師曰 王倪 , 王倪 之師曰 被衣 。”《漢書·古今人表》:“ 被衣 。” 顏師古 註:“被音披。”

金泥

(1).以水銀和金粉為泥,作封印之用。 漢 應劭 《風俗通·正失·封泰山禪梁父》:“剋石紀號,著己績也。或曰:金泥銀繩,印之以璽。”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上》:“ 衛青 、 張騫 、 蘇武 、 傅介子 之使,皆受金泥之璽封也。” 唐 李賀 《詠懷》之一:“惟留一簡書,金泥 泰山 頂。” 王琦 匯解:“金泥,以水銀和金為泥,以封玉牒者。”

(2).用以飾物的金屑。 唐 孟浩然 《宴張記室宅》詩:“玉指調箏柱,金泥飾舞羅。” 宋 周邦彥 《風流子》詞之一:“淚花銷鳳蠟,風幕卷金泥。” 明 陳子龍 《雜詩》之九:“金泥緑玉字,千古藏莓苔。” 清 龔自珍 《後庭宴》詞:“聘乏金錢,貯無金屋,嫁衣不用金泥簇。”

六時

(1).攻伐他國的六種時機。《逸周書·武紀》:“伐國有六時、五動、四順。間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約,此謂六時。”

(2).佛教分一晝夜為六時:晨朝、日中、日沒、 * 、中夜、後夜。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乃起九層磚墖,形相巍然,六時虔拜。” 吳兆宜 註:“《龍樹十住論》:菩薩晝夜各有三時,於此六時禮拜十方諸佛。”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六時合成一日一夜,晝三夜三。” 唐 李商隱 《題白石蓮華寄楚公》詩:“白石蓮花誰所共?六時長捧佛前燈。” 清 錢謙益 《仙壇倡和詩》之三:“已悔六時違淨業,誰傳四始立詩宗。”

(3).古分一晝夜為十二時,晝夜分言,則謂“六時”。常以指白日。《南齊書·武帝紀》:“喪禮每存省約,不須煩民。百官停六時入臨,朔望祖日可依舊。”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到京知夫行蹤》:“七寶樓晶光耀日,六時里頻響洪鐘。” 清 周亮工 《須江延醫》詩:“過嶺人傳多瘴癘,六時茗粥自兢兢。”

法音

(1).指法言。合乎禮法之言。《北史·韓顯宗傳》:“竊惟陛下耳聽法音,目翫墳典,口對百辟,心慮萬機……文章之業,日成篇卷。”

(2).佛教語。解說佛法的聲音,佛法。《法華經·譬喻品》:“我聞是法音,得所未曾有。” 唐 白居易 《香山寺新修經藏堂記》:“寺有佛像,有僧徒,而無經典;寂寥精舍,不聞法音,三寶闕一,我願未滿。” 許地山 《綴網勞蛛·命命鳥》:“這裡頭是 喬答摩 宣講法要的道場。現時正在演說,好些人物都在那裡聆聽法音。”

(3).誦經奏樂聲。 明 邵璨 《香囊記·祈禱》:“特過玄壇啟法音。” 清 洪昇 《長生殿·覓魂》:“內奏法音科。”

萬生

猶眾生;人類。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奇正》:“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是也。” 唐 韓愈 《題炭谷湫祠堂》詩:“萬生都陽明,幽暗鬼所寰。”

提攜

(1) 牽扶;攜帶

長者與之提攜。——《禮記·曲禮》

及其堤決也,哭聲盈耳,鳧水走避,家人提攜什器,相與掩面淚下,呼天而詈之。——康有為《大同書》

(2) 照顧;扶植

昔年洛陽社,貧賤相提攜。—— 白居易《傷友》

七爺若有心提攜她,我敢賭一個手指,說她會成當代女詩人!——沈從文《王謝子弟》

(3) 提拔

荷蒙提攜

(4) 攜手;合作

我已命 * 長此繼續與你們提攜。——孫中山《致蘇聯遺書》

(5) 指代小孩

傴僂提攜。——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愚人

愚昧的人

無識

不懂;無知。《孫子·九地》:“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 張預 註:“使人不可知也。”《荀子·法行》:“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識。” 楊倞 註:“無識者,不知天命也。”《法苑珠林》卷一一二引《沙彌尼戒經》:“心閉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無識。”

沒有標記。識,通“ 誌 ”。《楚辭·劉向<九嘆·遠逝>》:“路曼曼其無端兮,周容容而無識。” 洪興祖 補註:“識,音志。”

有識

(1).有見識。 漢 劉向 《說苑·善說》:“夫以 秦 楚 之強而報讎於弱 薛 ,譬之猶摩蕭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識之士無不為足下寒心酸鼻者。”《後漢書·皇后紀下·靈思何皇后》:“時有識之士心獨怪之,後遂因 何氏 傾沒 漢 祚焉。” 元 孔齊 《至正直記·防微杜漸》:“有識之男子,必當絶之於始,慎勿使婦人姑息,傷大義也。” 郭沫若 《羽書集·忠告日本政治家》:“壯年入貴族院,曾銳意於貴族院之改革, 日本 的有識者都以為這位貴公子是相當有為。”

(2).指有見識的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闚陛下也。”《後漢書·伏湛傳》:“微過斥退,久不復用,有識所惜,儒士痛心。”

(3).指成年或能曉事之年。《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之二》:“自予及有識,志不在功名。” 呂延濟 註:“有識,自三十成立之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戶部·勸農》:“然余初有識時,尚見勸農舊扁於府署之門。” 清 王夫之 《石崖先生傳略》:“及 夫之 有識而侍兄,先於 敞 者十餘年, 敞 所未及知而 夫之 知之。”

(4).佛教語。猶有情。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誦經·釋法宗》:“ 釋法宗 , 臨海 人。少好遊獵,嘗於 剡 遇射孕鹿,墮胎。鹿母御箭,猶就地舐子。 宗 乃悔悟,知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業道。”參見“ 有情 ”。

所說

(1).說的話,言論。《五燈會元·西天祖師·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迦葉 問諸比丘:‘ 阿難 所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説。’”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京派”與“海派”》:“我也曾經略略的趕了一下熱鬧,在許多唇槍舌劍中,以為那時我發表的所說,倒也不算怎么分析錯了的。”

(2).說,陳說。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四折:“ 周瑜 領兵趕上,跪在車前,所説他取 荊州 之計。” 元 無名氏 《小尉遲》第四折:“若不是所説原因,險些兒生扭做 單雄信 。”

東西

(1) 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

吃東西

寫東西

(2) 特指人或動物(常含喜愛或厭惡的情感)

這小東西真可愛

媽,別理這東西,小心吃了他們的虧。——曹禺《雷雨》

稽首

(1)

(2) 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

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此三者(空首、頓首、稽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宣子拜稽首焉。——《國語·晉語》

孟明稽首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於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三國演義》

(3) 出家人所行的常禮,一般在見面時用

神仙見 西門慶,長揖稽首就坐。——《 * 》

舊山

(1).故鄉;故居。《文選·謝靈運<過始寧墅>詩》:“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 呂延濟 註:“謂枉曲船帆,來過舊居。” 唐 高適 《封丘作》詩:“夢想舊山安在哉?為銜君命且遲迴。” 唐 賈島 《寄宋州田中丞》詩:“舊山期已久,門掩數畦蔬。”

(2).舊塋。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終制》:“先君先夫人皆未還 建鄴 舊山,旅葬 江陵 東郭。”按,《漢書·地理志下》“非獨為奉山園”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黃圖》謂陵冢為山。”

詩詞推薦

送榮叔歸蕭山原文_送榮叔歸蕭山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