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題

作者:李濱 朝代:明代

闕題原文

盛世投閒脫俗囂,慣來岩畔濯詩瓢。

清秋雨過層巒合,萬壑濤飛匹練飄。

石室坐忘參上乘,荒碑重洗認前朝。

采奇直欲窮天際,回首峰頭月色驕。

詩詞問答

問:闕題的作者是誰?答:李濱
問:闕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闕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蕭韻

2. 清康熙《禺峽山志》卷三

參考注釋

盛世

安定興盛的時代

太平盛世

脫俗

脫離凡俗

詩瓢

宋 計有功 《唐詩紀事·唐球》:“ 球 居 蜀 之 味江山 ,方外之士也。為詩捻藳為圓,納入大瓢中。後臥病,投於江曰:‘斯文苟不沉沒,得者方知吾苦心爾。’至 新渠 ,有識者曰:‘ 唐山人 瓢也。’”後以“詩瓢”指貯放詩稿的器具。 元 袁桷 《送吳成季五絕》之四:“詩瓢淅瀝風前樹,雪在深村月在梅。” 明 陳與郊 《義犬》第一出:“且掛詩瓢學 許由 ,北鄰看竹東鄰酒。” 清 周亮工 《丁亥除夕獨宿邵武城樓永夜不寐成詩四章》之二:“晨窺粟瓮思僮減,歲驗詩瓢喜橐增。”

清秋

明淨爽朗的秋天。 晉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唐 杜甫 《宿府》詩:“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 清 吳謙牧 《谷水歌》:“借問清秋月,先懸第幾峰。” 艾蕪 《回憶周立波同志》:“一株法國梧桐,披了一身金黃的葉子,送來清秋的景色。”

層巒

重疊的山嶺

層巒疊嶂

層巒疊翠

層巒起伏

匹練

成匹的長幅白絹,比喻瀑布、江水、光柱等

從山崖傾瀉而下的匹練極為壯觀

石室

(1).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左傳·莊公十四年》“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晉 杜預 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 司馬子長 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 永嘉 四年, 漢陽 太守 殷濟 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新唐書·禮樂志三》:“建石室於寢園,以藏神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

(2).指石造的墓室。《宋書·禮志二》:“ 漢 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 楊炯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石室兮沉沉, 蓬萊山 兮寂又陰。” 宋 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輓詞》:“古今歸石室,筆削紀萱堂。”

(3).泛指石造之室。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近 劉氏 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係頸,共為羈僕。”

(4).古代藏圖書檔案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周 道廢, 秦 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晉 葛洪 《抱朴子·內篇自序》:“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閲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宋 司馬光 《神宗皇帝輓辭》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繼皇墳。” 清 錢謙益 《李自華父可守贈承德郎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制》:“為觀於石室,視我贊書。”

(5).岩洞。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吳王 知 范蠡 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 范蠡 曰:‘臣請如命。’”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鬱鬱西嶽巔,石室青青與天連。”《晉書·嵇康傳》:“ 康 又遇 王烈 ,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 康 往取,輒不復見。” 唐 於鄴 《贈隱者》詩:“石室掃無塵,人寰與此分。” 宋 蘇軾 《游桓山記》:“登 桓山 ,入石室。” 陳毅 《七星岩》詩:“石室嘆鑽天, 景福 祕地藏。”

(6).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 劉向 《真君傳》:“ 赤松子 者, 神農 時雨師也……數往 崑崙山 中,常止 西王母 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 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 始興機山 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剪燈新話·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 徐喈鳳 《會仙記》:“ 秋鴻 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 丹忱 入。洞中石室,別有天地。” 黃侃 章炳麟 《遊仙聯句》:“石室坐 王母 ,旁揖 喬 松 儔。”

坐忘

道家謂物我兩忘、與道合一的精神境界。《莊子·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郭象 註:“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唐 孟浩然 《游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清 錢謙益 《<顏子疏解>敘》:“不違仁者三月也,不違如愚者終身也。忘仁義,忘禮樂,而至於坐忘也。”

上乘

(1) 上品;上等

上乘佳作

(2) 佛教用語,即大乘,一般借指高妙的境界或上品

諸父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寶積經》

前朝

以前。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前朝恩封三子為侯,固辭不受。” 元 王禎 《蠶連詩》:“前朝繭如山,今朝卵如粟。” 明 高啟 《夢歸》詩:“覺來不見家人面,恰似前朝始別時。”

(1).過去的朝代。 唐 劉禹錫 《楊柳枝詞》之一:“請君莫唱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醒世恆言·汪大尹火焚寶蓮寺》:“在城有個 寳蓮寺 。這寺從前朝至今,累世相傳,房廊屋舍,數百多間,田地也有上千餘畝。”《紅樓夢》第四回:“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讀讀,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了。” 清 唐才常 《感懷》詩:“年來莫問前朝事,曾否當筵借箸籌。”

(2).上一朝代。《南史·檀道濟傳》:“ 道濟 立功前朝,威名甚重。”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楔子:“夫主姓 崔 ,官拜前朝相國。”

(3).前殿,正殿。《續資治通鑑·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 ,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為中朝,在 漢 為前朝,在 唐 為正衙。”

天際

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峰頭

1.亦作"峰頭"。

2.峰頂。

月色

月光

詩詞推薦

闕題原文_闕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