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仲常煮茶圖原文
儒服黃冠緇者流,蕉陰石側共清游。
何須蹊徑分同異,濾滌惟消茗一甌。
詩詞問答
問:喬仲常煮茶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喬仲常煮茶圖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喬仲常煮茶圖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三十九
參考注釋
儒服
(1).古代儒者的服飾。《禮記·儒行》:“ 魯哀公 問於 孔子 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 孔子 對曰:‘ 丘 少居 魯 ,衣逢掖之衣。長居 宋 ,冠章甫之冠。 丘 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 丘 不知儒服。’” 鄭玄 註:“逢,猶大也。大掖之衣,大袂襌衣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路 後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
(2).泛指讀書人的服裝。 清 卓爾堪 《從軍行》:“上堂仍儒服,未忍換戎裝。” 丁玲 《母親》:“不同的只是 武陵 家裡供的是一個鳳冠霞帔的老太太,而這裡是一個儒服儒巾的少年。”
(3).謂作為儒生。 明 李贄 《答鄧明府》:“居士向日儒服而強談佛,今居佛國矣,又強談儒。”
黃冠
(1) 黃色的冠帽,多為道士戴用
(2) 用以指代道人
入華山為黃冠。—— 明· 顧炎武《復庵記》
范君為黃冠矣。
空空黃冠
者流
猶言這個流派。《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説文》:‘者,別事詞也。’《漢書·藝文志》曰:‘儒家者流’、‘道家者流’,者訓為此。”後用以稱某一品類的人。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 長睿 ( 黃長睿 ),書家者流,詩人譜系,故非所悉。”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一》:“所以我時常害怕,願 中國 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 郭沫若 《今津紀游》六:“打起金字招牌的道德家者流,突然看見赤裸裸的純真無飾的藝術品時,有不反射地唁唁狂吠的嗎?”
陰石
(1).指石膏、滑石、寒水石之類性寒的石藥。《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陰石以治陰病,陽石以治陽病。”
(2).指墓碑。《駢體文鈔·北魏故懷令李君墓志銘》:“元壤難窮,陵谷時異,刻茲陰石,照序光塵。”
清游
亦作“ 清游 ”。清雅游賞。 晉 潘岳 《螢火賦》:“翔太陰之玄昧,抱夜光以清游。” 宋 范成大 《送汪仲嘉侍郎使虜》詩:“清游不可遲,日日檥船待。”《紅樓夢》第七六回:“ 黛玉 道:‘我先起一句現成的俗語罷。’因念道:‘三五中秋夕,’ 湘雲 想了一想,道:‘清游擬上元。’” 郁達夫 《重訪藍亭有贈》詩:“去年今日題詩處,記得清游第二回。”
見“ 清游 ”。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蹊徑
路徑;辦法
築蹊徑。——《晏子春秋》
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荀子·勸學》
只好另闢蹊徑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