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雁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聞雁原文

旃廬清夜分,候雁數聲聞。

霜落才傳信,沙平淺印文。

早來應挈子,可羨未離群。

木葉洞庭下,何須怨楚雲。

詩詞問答

問:聞雁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聞雁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聞雁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十二

2. 塞上早霜故云

參考注釋

夜分

夜半

候雁

見“ 候鴈 ”。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傳信

(1).謂把確信的事實傳告於人。《穀梁傳·桓公五年》:“《春秋》之義,信以傳信,疑以傳疑。” 唐 元稹 《唐故越州刺史……河東薛公神道碑文銘》:“公歿矣,非我傳信,孰當傳焉?” 清 張惠言 《丁小疋<鄭氏易注(後定)>序》:“從而為之校者以十數,惟以傳信為務,而不以臆斷。”

(2).傳遞訊息。《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又有人傳信道:是隨 趙指揮 糧船上京,被 黃河 水決,已覆沒矣。”《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 吳氏 正要傳信, 太清 也來了。”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一:“方是新年,忽有外交部部員傳信給我們,說總理請見。”

乘驛站車馬的憑證。《漢書·平帝紀》“在所為駕一封軺傳” 顏師古 注引 如淳 曰:“律,諸當乘傳及發駕置傳者,皆持尺五寸木傳信,封以御史大夫印章。”

平淺

平庸膚淺。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八:“ 盧齋 樂府,較之 小山 淮海 ,則嫌平淺。” 清 龔自珍 《語錄》:“此篇皆膚辭賸義,文尤平淺,與《五帝德》篇,皆無一字可取。”

印文

(1).圖章上或印跡上的文字。《漢書·王莽傳中》:“北出者,至 匈奴 庭,授單于印,改 漢 印文,去‘璽’曰‘章’。”《漢書·武帝紀》“數用五”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張晏 曰:“ 漢 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謂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諸卿及守相印文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 元 吾丘衍 《學古編·洗印法》:“不損印文,而清麗若新。” 茅盾 《子夜》四:“又仔細驗看那印在黨證上面的黨部關防的印文。”

(2).蓋有公章的檔案。《清會典事例·大理寺·會覈》:“凡應會三法司畫題事件,刑部將稿面鈐蓋司印,註明緣由……用印文移送法司衙門畫題,限十日內亦用印文送回。”

早來

(1).本是;已經。 宋 程垓 《醉落魄·別少城舟宿黃龍》詞:“早來最苦離情毒。唱我新詞,掩著面兒哭。” 宋 張榘 《水龍吟》詞:“問曉山亭下,山茶經雨,早來開么?”

(2).早上;剛才。 宋 洪邁 《夷堅丙志·王氏二妾》:“然妾不忍獨死,早來湯餅中,輒已置藥,恐毒發須臾,願勉處後事。”《宣和遺事》前集:“早來那兩箇奕棋是甚人?”《前漢書平話》卷中:“大夫你早來念甚來?你是何患疾?”

(3).早已來到。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十九出:“婆婆,你知件事?那 張解元 要去赴試……它如何去得?兀底早來。”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辭官辭婚不準》:“道猶未了,一個奏事官人早來。”

離群

(1) 離開同伴;心性內向

他沒有離群或冷漠的性格

(2) 傾向於避免社交

自絕於社會的離群的男人

木葉

樹葉。《楚辭·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 洞庭 波兮木葉下。”《晉書·儒林傳·董景道》:“ 永平 中,知天下將亂,隱於 商洛山 ,衣木葉,食樹果。” 唐 駱賓王 《冒雨尋菊序》:“泛蘭英於戶牖,座接雞談;下木葉於中池,廚烹野雁。” 元 薩都剌 《芙蓉曲》:“鯉魚吹浪 江 波白,霜落 洞庭 飛木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水蠶》:“吾鄉山蠶食椒、椿、檞、柘諸木葉而成繭。” 徐遲 《“不過,好日子哪天有?”》一:“這自己的房子,處在一個山坡上,入夜以後,淹沒在墨綠的木葉中。”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 蘇軾 《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韓愈 《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何須

猶何必,何用。 三國 魏 曹植 《野田黃雀行》:“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敏速》:“宰相曰:‘七千可為多矣,何須萬?’” 宋 賀鑄 《臨江仙》詞:“何須繡被,來伴擁蓑眠?” 魯迅 《華蓋集·導師》:“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

楚雲

(1). 楚 天之雲。《晉書·天文志中》:“ 韓 雲如布, 趙 雲如牛, 楚 雲如日,宋雲如車。”

(2).比喻女子秀美的髮髻。 唐 杜審言 《戲贈趙使君美人》詩:“紅粉青娥映 楚 雲,桃花馬上石榴裙。” 元 喬吉 《水仙子·贈姑蘇朱阿嬌會玉真李氏樓》曲:“合歡髻子 楚 雲鬆,鬭巧眉兒翠黛濃。” 明 賈仲名 《蕭淑蘭》第一折:“髩軃 楚 雲鬆,嬾對粧奩。”

詩詞推薦

聞雁原文_聞雁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