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溪聞鶴聲原文
隔溪非迥絕,依約聽翛然。
必自孤松頂,或由詭石邊。
悠揚度雲水,寥亮勝絲弦。
如在蓬瀛上,聞聲不見仙。
詩詞問答
問:隔溪聞鶴聲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隔溪聞鶴聲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隔溪聞鶴聲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五
參考注釋
迥絕
亦作“逈絕”。 1.猶連綿。不絕貌。 南朝 宋 鮑照 《和王丞》:“秋心日逈絶,春思坐連綿。” 錢振倫 註:“春思秋心,相續不絶,所謂‘長意無已年’也。”
(2).高峻貌。 唐 岑參 《太白鬍僧歌》序:“雲壁迥絶,人跡罕到。”
(3).超群卓絕。《敦煌變文集·降魔變文》:“芳姿姝麗,蓋國無雙;風範清規,古今逈絶。” 明 張時徹 《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公諱 基 ,字 伯溫 ,神知迥絶,讀書能七行俱下。” 清 劉熙載 《藝概·詩概》:“ 唐 初四子沿 陳 隋 之舊,故雖才力迥絶,不免致人異議。”
(4).遠勝,遠遠超過。 宋 陳善 《捫虱新話·韓文公參大巔》:“今觀 大巔 與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發,皆迥絶言議之表。”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雜觚·乾隆辛卯會試榜得人》:“其出而任監司,治郡縣者,皆迥絶流輩。” 梁啓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第二節:“自茲以往,儒學之尊嚴,迥絶百流。”
(5).遠遠隔絕。舊題 宋 尤袤 《全唐詩話·鄭雲叟》:“ 鄭徵君 為詩,皆祛 * ,迥絶囂塵。”《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四·台州府》引《宋志》:“而 蒼嶺 當 衢 、 處 、 婺 三州,岡阜深阻,行者窮日而後度,人煙迥絶。”
(6).猶迥別。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三》:“ 魏 晉 迭興,盛衰迥絶; 齊 梁 接踵,貯積懸殊。”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大地各國, 埃及 、 印度 為至古,而 埃及 王族、士族、農族等級迥絶。”
依約
(1).依據;沿襲。《隋書·王劭傳》:“採民間歌謡,引圖書讖諱,依約符命,捃摭佛經,撰為《皇隋靈感誌》,合三十卷,奏之。” 唐 元稹 《告祀曾祖文》:“今謹依約廟則,每歲以二至、二分暨正旦,與宗 積 彼此奉祀於治所。” 明 梅鷟 《尚書考異》:“出 孔 壁中者,盡後儒偽作,大抵依約諸經《論》《孟》中語,並竊其字句而緣飾之。”
(2).仿佛;隱約。 唐 劉兼 《登郡樓書懷》詩:“天際寂寥無雁下,雲端依約有僧行。” 宋 晏殊 《少年游》詞:“風流妙舞,櫻桃清唱,依約駐行雲。” 明 文徵明 《庚辰除夕》詩:“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約兩行書。” 胡懷琛 《與仲兄夜話》詩:“隔江依約聞絲竹,往事悽辛話亂離。”
(3).大約;大概。 唐 元稹 《和樂天示楊瓊》詩:“腰身瘦小歌圓緊,依約年應十六七。” 宋 蘇軾 《江神子》詞之三:“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 湘靈 。”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四章:“ 馮均 依約早到大半個時辰,他不知道開什麼會。”
(4).形容情意 * 。 元 舒遜 《感皇恩》詞:“誰道小窗蕭索?青燈相伴我,情依約。” 明 吳承恩 《千秋歲》詞:“芳草閒愁遠,情依約,寸心剛被春拘管。”
翛然
無拘無束貌;超脫貌。《莊子·大宗師》:“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 成玄英 疏:“翛然,無係貌也。” 前蜀 韋莊 《贈峨嵋李處士》詩:“如今世亂獨翛然,天外鴻飛招不得。” 明 歸有光 《南雲翁生壙志》:“翁為人有風致,可謂翛然於生死之際,則予之所謂命者,又不足為翁道也。”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一:“有時夜半醒來,萬籟俱絕,皓月中天,翛然四顧,覺得心中一片空靈。”
迅疾貌。 宋 司馬光 《館宿遇雨懷諸同舍》詩:“佳雨濯煩暑,翛然生曉涼。”
孤松
單獨生長的松樹。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景繄繄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唐 張說 《遙同蔡起居偃松篇》詩:“清都眾木總榮芬,傳道孤松最出羣。”
悠揚
形容聲音高低起伏、持續和諧
悠揚的歌聲
雲水
(1).雲與水。 唐 杜甫 《題鄭十八著作丈故居》詩:“ 台州 地闊海冥冥,雲水長和島嶼青。” 宋 陸游 《長相思》詞:“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 明 賈仲名 《金安壽》第三折:“這堝里雲水林巒,甚么去處。”
(2).謂漫遊。漫遊如行雲流水的飄泊無定,故稱。 唐 黃滔 《寄湘中鄭明府》詩:“莫耽雲水興,疲俗待君痊。” 明 高啟 《太湖》詩:“我性好游觀,夙負雲水債。” 清 施峻 《中途見雁》詩:“雲水家何在,風塵味已諳。”
(3).指僧道。僧道雲遊四方,如行雲流水,故稱。 唐 項斯 《日東病僧》詩:“雲水絶歸路,來時風送船。”《宋史·方技傳下·莎衣道人》:“帝歲命內侍即其居設千道齋,合雲水之士,施予優普。” 明 李中馥 《原李耳載·尋親誠感》:“ 原 邑 趙孝子 名 威晉 ,其父好黃冠術,遇全真雲水,無不以禮下之。”
(4).河流名。在今 廣東省 樂昌縣 南境。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溱水》:“ 林水 自源西注於 瀧水 ,又與 雲水 合。”
寥亮
清越響亮。後多作“嘹亮”。 晉 向秀 《<思舊賦>序》:“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 唐 鄭綮 《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寥亮清越,殆非人間所聞也。” 清 陳維崧 《賀新郎·月夜泊舟平望》詞:“寥亮空潭飄水調,客船孤燭,冷聽來,怕月又向前村掛。”
絲弦
(1)
(2) 用絲捻制而成的弦
(3) 流行於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的一種地方戲曲
如在
《論語·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謂祭祀神靈、祖先時,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後稱祭祀誠敬為“如在”。《後漢書·順帝紀》:“深恐在所慢違‘如在’之義,今遣侍中 王輔 等,持節分詣 岱山 、 東海 、 滎陽 、 河 、 洛 ,盡心祈焉。”
蓬瀛
蓬萊 和 瀛洲 。神山名,相傳為仙人所居之處。亦泛指仙境。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得道之士﹞或委華駟而轡蛟龍,或棄神州而宅 蓬 瀛 。” 唐 許敬宗 《游清都觀尋沉道士得清字》詩:“幽人蹈 箕 潁 ,方士訪 蓬 瀛 。” 明 唐順之 《送王侍讀赴南都》詩:“此去 周南 異留滯,看君到處即 蓬 瀛 。”
聞聲
(1).聽到聲音。 前蜀 毛文錫 《喜遷鶯》詞:“碧紗窗曉怕聞聲,驚破鴛鴦暖。” 李木庵 《制憲》詩:“總纂加工宜努力,夢中刪稿尚聞聲。”
(2).聽到訊息。 柯岩 《奇異的書簡·天涯何處無芳草》:“兒子的朋友聞聲也都搶著來傳閱。”
聲名。《南史·任昉傳》:“ 褚彥回 嘗謂 遙 曰:‘聞卿有令子,相為喜之,所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由是聞聲藉甚。”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刑部·立枷》:“當時人心大快, 佐 以此得縉紳聞聲。”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