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三友圖疊舊作韻題句原文
奚必庾嶺及淇岱,松竹梅何處無有。
率筆朅然寫三益,試問與真同異否。
真真幻幻人謂之,是異是同適當偶。
直諒多聞我向評,詎不可為帝王友。
王順長息豈足雲,一再圖之識以久。
詩詞問答
問:寫三友圖疊舊作韻題句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寫三友圖疊舊作韻題句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三十二
2. 向題三友軒以松喻直梅喻諒竹喻多闈並就其德性立論觸類引伸頗為發前人所未發
參考注釋
庾嶺
山名。即 大庾嶺 。為五嶺之一。在 江西省 大庾縣 南。 嶺 上多植梅樹,故又名 梅嶺 。 唐 鄭谷 《鹹通十四年府試木向榮》詩:“ 庾嶺 梅花覺, 隋堤 柳暗驚。” 宋 王鞏 《聞見近錄》:“ 庾嶺 險絶聞天下……紅白梅夾道,行者忘勞。”《紅樓夢》第五十回:“《賦得紅梅花》詩:‘魂飛 庾嶺 春難辨,霞隔 羅浮 夢未通。’” 郁達夫 《送友人之廣東》詩:“海天若有行人便, 庾嶺 梅花寄一枝。”
松竹梅
松與竹經冬不凋,梅則寒冬生花,故習稱為“歲寒三友”。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下:“ 五龍亭 舊為 太素殿 ,創於 明 天順 年,在 太液池 西南向,後有草亭,畫松竹梅於上,曰‘歲寒門’。”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梅竹石三友》:“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今人但知松竹梅為三友,莫知梅竹石之為三友也。”
何處
哪裡,什麼地方。《漢書·司馬遷傳》:“且勇者不必死節,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 唐 王昌齡 《梁苑》詩:“萬乘旌旗何處在?平臺賓客有誰憐?”《宋史·歐陽修傳》:“ 脩 論事切直,人視之如仇,帝獨奬其敢言,面賜五品服。顧侍臣曰:‘如 歐陽脩 者,何處得來?’” 茅盾 《一個女性》五:“但是何處有愛呢?何處是愛呢?”
無有
沒有
“有在者乎?”曰:“無有。”——《戰國策·趙策》
無有礙矣。——唐· 李朝威《柳毅傳》
無有不過而拜。——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絕無有。——清· 方苞《獄中雜記》
果無有。
率筆
猶敗筆。 清 章學誠 《文史通義·淮南子洪保辨》:“乃有無知國小,譏其率筆,妄加塗竄,何異‘蚍蜉撼大樹’也。”
三益
(1).謂直、諒、多聞。語本《論語·季氏》:“ 孔子 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後漢書·馮衍傳下》:“臣自惟無三益之才,不敢處三損之地。” 晉 慧遠 《廬山東林雜詩》:“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宋 蘇軾 《除呂公著守司空同平章軍國事制》:“朕重失此三益之友,而閔勞以萬幾之煩。”
(2).借指良友。 晉 摯虞 《答杜育》詩:“賴茲三益,如琢如切。”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之二二:“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 宋 梅堯臣 《觀王介夫蒙亭記因記題蒙亭》詩:“風物稍佳時,把酒會三益。”
(3).指梅、竹、石。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五:“ 東坡 贊 文與可 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為三益之友。’”
試問
(1).試著提出問題。試探性地問。《晉書·孫綽傳》:“沙門 支遁 試問 綽 :‘君何如許?’”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 左 甚異之,試問所從來,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詩:“白苹秋色里,試問採蓮津。”
(2).試著提出問題。用於質問對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對方的意見。 宋 蘇軾 《又和劉景文韻》:“試問壁間題字客,幾人不為看花來?”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試問當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輕薄之子厠於其間乎?” 許地山 《危巢墜簡》:“試問亘古以來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問。《新唐書·文藝傳中·李邕》:“未幾辭去, 嶠 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 嶠 嘆曰:‘子且名家!’”《宋史·選舉志三》:“諸正名學生有試問《景祐新書》者,諸判局闕而合差,諸秤漏官五年而轉資者,無不屬於祕書。”《元史·選舉志一》:“以《通鑑節要》用 蒙古 語言譯寫教之,俟生員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者,量授官職。”
同異
(1). 戰國 時名家 惠施 提出的名辯論題,認為事物中存在小同異和大同異兩種。人們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有一致的和不一致的,這種認識上的同或異,為小同異;而萬物具有完全相同的一面,即都離不開存亡變化,又有完全相異的一面,即各自的變化又不一樣,此為大同異。《莊子·天下》:“﹝ 惠施 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 成玄英 疏:“物情分別,見有同異,此小同異也。死生交謝,寒暑遞遷,形性不同,體理無異,此大同異也。”參見“ 堅白同異 ”。
(2).相同與不同。《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後有 揚雄 著《方言》,其言大備,然皆考名物之同異,不顯聲讀之是非也。”
(3).指同於世與不同於世;同於己與不同於己。 宋 蘇軾 《謝蘇自之惠酒》詩:“不如同異兩俱冥,得鹿亡羊等嬉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此輩結黨營私,朋求進取,以同異為愛惡,以愛惡為是非。”
(4).謂差異,不同。《新唐書·張行成傳》:“嘗侍宴,帝語 山東 及 關中 人,意有同異。 行成 曰:‘天子四海為家,不容以東西為限,是示人以隘矣。’帝稱善。”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三:“蓋 晉 史凡十八家,而 唐 人修書又出於二十一人之手,豈無同異耶?”
(5).異議。亦指立異議。《三國志·魏志·袁渙傳》“父 滂 ,為 漢 司徒” 裴松之 注引 晉 袁宏 《漢紀》:“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 滂 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世說新語·賞譽》“ 王恭 始與 王建武 甚有情,後……致疑隟” 劉孝標 注引《晉安帝紀》:“卿何妄生同異,疑誤朝野。”《晉書·王彬傳》:“ 江州 當人強盛時,能立同異,此非常人所及。”《南齊書·徐孝嗣傳》:“ 孝嗣 文人不顯同異,名位雖大,故得未及禍。”
(6).引申指有異志,叛亂。《宋書·武帝紀下》:“ 謝晦 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南齊書·蕭穎胄傳》:“時軍旅之際,人情未安…… 張熾 從絳衫左右三十餘人,入 千秋門 ,城內驚恐,疑有同異。”
(7).指異於己的觀點、見解。《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 李憲 等本章句家,見 元感 詆先儒同異,不懌,數沮詰其言。 元感 緣罅申釋,竟不詘。”
真真
副詞。的確,實在
真真不能忘汝也。——清· 林覺民《與妻書》
幻人
古代對魔術藝人的稱呼。 犛靬 (屬 羅馬帝國 的 亞歷山大 )以魔術著稱,由西向東傳播, 漢 時曾有幻人來 中國 表演。又稱“眩人”、“幻師”、“幻士”、“化人”。《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 永寧 元年, 撣國王 雍由調 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新唐書·西域傳下·拂菻》:“多幻人,能發火於顏,手為江湖,口幡眊舉,足墮玉珠。” 清 趙翼 《題百體壽字》詩:“ 浮提 幻人壺貯墨,婆羅字母音貫辭。”
適當
(1) 合適;恰當
適當的工作
(2) 正趕上
適當其時
直諒多聞
謂正直誠信,博學廣識。語出《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刑昺 疏:“直謂正直,諒謂誠信,多聞謂博學。”《漢書·楚元王傳贊》:“豈非直諒多聞,古之益友與!” 晉 葛洪 《抱朴子·交際》:“且夫朋友也者,必取乎直諒多聞。”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誦古人書而求其道,每慨然自嘆,安得直諒多聞者為友乎?”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王友
王之師友。 三國 始置官品。《唐六典·諸王府公主邑司》:“ 漢 東平憲王 為驃騎將軍,辟 杜撫 以為西曹掾,尋以為師友。 魏 晉 諸王置友一人, 宋 齊 因之,品第六。 梁 皇帝皇子府友各一人,班第八,正六品, 陳 因之。 後魏 諸王友,從四品下。 北齊 皇子置友一人,第五品上。 隋 為從五品下,皇朝因之。”《舊唐書·杜鴻漸傳》:“ 祖慎行 , 益州 長史,父 鵬舉 官至王友。”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太宗 詔宰臣:‘為朕選端方純明,有德學,無過闕臣僚二人,為王友。’”
順長
謂順其自然生長。《墨子·經說上》:“順長,治也。鼃買,化也。”《素問·五常政大論》:“厚德清靜,順長以盈。”
一再
一次又一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