詣齋宮原文
玉帛太和視,城衢大駕行。
到壇先展拜,宿室益屏營。
安靜微陽養,熙怡諸慮清。
陰晴間終日,望雪獨縈情。
詩詞問答
問:詣齋宮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詣齋宮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詣齋宮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六十
2. 去聲
參考注釋
玉帛
(1) 玉器和絲織品,古時用於祭祀,國與國間交際時用做禮物
(2) 泛指財物
太和
見“ 太和 ”。
亦作“ 大和 ”。1.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作“太龢”。 唐 元稹 《競渡》詩:“數極鬭心息,大和蒸混元。” 清 陳夢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積為豐登之慶。”
(2).人的精神、元氣;平和的心理狀態。 唐 劉長卿 《同姜濬題裴式微餘干東齋》詩:“藜杖全吾道,榴花養太和。” 宋 司馬光 《論燕飲狀》:“伏望陛下當此之際,悉罷燕飲,安神養氣……無益奉養者,皆不宜數御以傷大和。” 宋 陸游 《蓬戶》詩:“白頭萬事都經遍,莫為悲傷損太和。”
(3).謂太平。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華委世。” 李善 註:“太和,謂太平也。” 唐 陸贄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思與海內同臻大和。”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興。” 清 唐孫華 《國學進士題名碑》詩:“昔聞有 明 全盛日,長養宇宙登太和。”
(4).和睦。 清 惲敬 《答陳雲渠書》:“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樂矣。”
(5). 魏 鼓吹曲名。《晉書·樂志下》:“改《上邪》為《太和》,言 明帝 繼體承統, 太和 改元,德澤流布也。”
(6).雅樂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雅樂部》:“郊天及諸壇祭祀,即奏太和、沖和、舒和三曲。”《金史·樂志上》:“乃取大樂與天地同和之義,名之曰‘太和’。”
大駕
(1) 皇帝出行,儀仗隊之規模最大者為大駕,在法駕、小駕之上
(2) 皇帝的代稱
大駕親征,以正伐逆,理必有徵無戰。——《晉書·嵇紹傳》
(3) 對他人的尊稱
展拜
謂拜謁,行跪拜之禮。 唐 牛肅 《紀聞·吳保全》:“幸共鄉里,籍甚風猷,雖曠不展拜,而心常慕仰。”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元旦朝會》:“ 夏國 使副,皆金冠,短小樣製;服緋窄袍、金蹀躞,吊敦,皆叉手展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於去惡》:“先是 陶翁 晝臥,夢輿蓋止於其門,一美少年自車中出,登堂展拜。”
屏營
作謙詞用於信札中,意為惶恐
屏營頓首
安靜
沒有聲音,沒有吵鬧和喧譁
周圍安靜極了,沒有城市汽車的噪音,沒有購貨人流的喧囂
微陽
(1).謂陽氣始生。《逸周書·周月》:“微陽動於黃泉,陰降慘於萬物。” 宋 蘇軾 《賀鄰帥及監司冬至啟》:“氣兆黃宮,復來於七日,候微陽之協應,知君子之匯征。”
(2).微弱的陽光。 晉 潘尼 《上巳日帝會天淵池詩》:“谷風散凝,微陽戒始。” 唐 李商隱 《燕台》詩之一:“醉起微陽若初曙,映簾夢斷聞殘語。” 唐 李頻 《陝州題河上亭》詩:“秋色和遠雨,暮色帶微陽。”
熙怡
和樂;喜悅。 漢 蔡邕 《太尉喬玄碑陰》:“凡見公容貌,聞公聲音,莫不熙怡悅懌。” 南朝 宋 鮑照 《擬行路難》詩之十:“為此令人多悲悒,君當縱意自熙怡。” 宋 鄭俠 《煙雨樓》詩:“花鑣柳策熙怡里,耘笠漁簑笑語中。” 章炳麟 《俱分進化論》:“犬羊娩乳,熙怡自得。”
陰晴
(1).指向陽和背陰。 唐 王維 《終南山》詩:“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2).比喻得志和失意。 元 曾瑞 《哨遍·村居》套曲:“人為功名苦戰爭,徒然競,百年身世,數度陰晴。”
終日
從早到晚
終日忙忙碌碌
終日而思。——《荀子·勸學》
縈情
懷戀;繫心。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徒以縈情利祿,貪箸贈餽,使人深知其隱,彼既非為國事,則誰肯為之效死者!” 沉祖棻 《鷓鴣天》詞之五:“夕照縈情怯倚樓,相思何計付書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