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文房四事·其一·筆原文
毛穎中書代汗青,懷提較便著元經。
散開縷縷都無用,輳合頭頭卻有靈。
豈必趙毫方妙品,空傳和璧失常形。
結繩上古殊難復,東下長江那得停。
詩詞問答
問:詠文房四事·其一·筆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文房四事·其一·筆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文房四事·其一·筆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青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八十六
參考注釋
毛穎
毛筆的別稱。因 唐 韓愈 作寓言《毛穎傳》以筆擬人,而得此稱。 宋 陳淵 《越州道中雜詩》之十二:“我行何所挾?萬里一毛穎。” 金 龐鑄 《冬夜直宿省中》詩:“陶泓面冷真堪唾,毛穎頭尖漫費呵。” 清 唐孫華 《筆床》詩:“毛穎禿時應避席,君苗燒後漸生埃。”
中書
(1).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漢書·儒林傳·孔安國》:“ 成帝 時求其古文者, 霸 以能為《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顏師古 註:“中書,天子所藏之書也。”《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李賢 註:“中書,內中之書也。”《三國志·吳志·孫亮傳》“日於苑中習焉” 裴松之 注引《吳歷》:“ 亮 數出中書視 孫權 舊事。”
(2).官名。中書令的省稱。 漢 設中書令,掌傳宣詔令,以宦者為之,後多任用名望之士。《漢書·蕭望之傳》:“ 望之 以為中書政本,宜以賢明之選。” 晉 庾亮 《讓中書令表》:“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 隋 唐 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俱為宰相,後因以中書稱宰相。《宋史·葉清臣傳》:“陛下欲息奔競,此繫中書。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則風俗惇厚,人知止足。” 清 洪昇 《長生殿·賄權》:“中書獨坐攬朝權,看炙手威風赫烜。”
(3).官名。中書舍人的省稱。 隋 、 唐 時為中書省的屬官。 明 清 廢中書省,於內閣設中書舍人,掌撰擬、繕寫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書的班次,進士是一途,監生是一途。”《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他就湊了千把銀子,捐了個內閣中書。”
(4).官署名。 唐 代的中書省、 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稱為“中書”。 唐 白居易 《和裴相公傍水閒行絕句》:“行尋春水坐看山,早出中書晚未還。”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 文潞公 在樞府,嘗一日過中書,與 荊公 行至題下。”
(5).毛筆的別稱,“中書君”的省稱。《剪燈餘話·武平靈怪錄》:“早拜中書事 祖龍 , 江淹 親向夢中逢。”參見“ 中書君 ”。
汗青
(1) 古代在竹簡上書寫,先以火烤竹去濕,再颳去竹青部分,以便於書寫和防蛀,稱為汗青,因此後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2) 借指史冊
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元經
大綱, * 。 唐 陳子昂 《為河內王等論軍功表》:“上以明國之大賞,下以雪臣等謬功……此誠國之元經,不可苟而利者。”
散開
分散
便餐吃完以後,老李一家就散開,各自消遣去了
縷縷
一條一條連續不斷地
村中炊煙縷縷上升
無用
(1) 不適用的
無用而傲慢自大的文職人員
(2) 沒有價值或意義的;沒有用處或效果的
在字母表中無用的字母
輳合
湊合;聚集。 宋 陳亮 《乙巳春與朱元晦秘書書》之一:“此論正在於毫釐分寸處較得失,而心之本體實非鬭飣輳合以成。”《水滸傳》第六五回:“ 索超 本是天罡星之數,自然輳合,降了 宋江 。” 清 葉廷琯 《吹網錄·石林詩話》:“蓋古人之詩,非如今人牽強輳合。”
頭頭
(1) 負責人;老闆或領導人
(2) 當頭兒的人;為首的人
豈必
猶何必。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清 顧樵 《秋夜柬顧茂倫》詩:“哀樂境所遇,豈必 雍門 琴!” 清 魏源 《游山吟》之六:“倚天拔地自雄放,豈必面目同員方!”
妙品
(1).舊時品評書畫、文物用語。謂精妙之作。《宋史·文苑傳六·李公麟》:“自 夏 商 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敘畫》:“所論畫之三品,蓋擴前人所未發。論曰: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筆墨超絶,傳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能品。” 清 包世臣 《安吳論書·國朝書品》:“醖釀無跡,橫直相安,曰妙品。”
(2).好的人品。《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他如此妙品,有多少人想物色的。”
和璧
見“ 和氏璧 ”。
常形
固定的形態或形狀。《管子·君臣上》:“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禮,一設而不更,此謂三常。”《史記·太史公自序》:“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 宋 秦觀 《李訓論》:“難無定勢,易無常形,惟其人也。”
結繩
在文字產生以前古人用繩子結扣來記事,相傳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現在某些沒有文字的民族還有用結繩來記事的
上古
較早的古代,中國多指商周秦漢這個時期
東下
(1).東行。我國地勢西北方高,東南方低,故習慣稱東行為東下,與西上相對。《史記·淮陰侯列傳》:“ 常山王 背 項王 ,奉 項嬰 頭而竄,逃歸於 漢王 。 漢王 借兵而東下,殺 成安君 泜水 之南。”《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 曹操 自 江陵 將順 江 東下。” 清 吳偉業 《過錦樹林玉京道人墓》詩序:“久之,有聞其復東下者,主於 海虞 一故人。”
(2).謂向東攻克。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見 高陽 酒徒起草中,長揖 山 東隆準公……東下 齊 城七十二,指揮 楚 漢 如旋蓬。”
長江
中國第一大河,長6300公里,流域面積180多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長江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流經青海、西藏、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流入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