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烈婦詩

作者:沈鍊 朝代:明代

臧烈婦詩原文

白楊當隴間,落葉萎以黃。

君子弭高蓋,中道多徬徨。

自悲妾命薄,不如鳳與凰。

雙棲不及年,飄搖獨先翔。

君命若秋露,不能晞初陽。

妾命非春華,安得隨風揚。

腃懷連理木,並蒂在高岡。

但願同心死,不願異域芳。

縱妾愛賤軀,為誰飾容妝。

及時整衣帶,臨逝結鳴璫。

慷慨就泉路,從容辭曲房。

身將蔓草萎,名與蘭蕙香。

光明燭八埏,日月為披攘。

詩詞問答

問:臧烈婦詩的作者是誰?答:沈鍊
問:臧烈婦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沈鍊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鍊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陽韻 出處:青霞集卷五

參考注釋

白楊

(1) 楊屬的任一種,其特徵是具有柔軟而扁平的長葉柄,葉片能在微風中飄動或飛舞

(2) 銀白楊的俗稱

落葉

落葉植物在生長季節末或一短時間內的葉子分離或脫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內斷斷續續的自然掉葉

君子

(1) 對統治者和貴族男子的通稱

彼君子兮。——《詩·魏風·伐檀》

君子不齒。——唐· 韓愈《師說》

君子寡慾。——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後來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論語》

君子有不戰。——《孟子·公孫丑下》

君子博學。——《荀子·勸學》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傳》

(3) 對別人的尊稱

君子書敘。——唐· 李朝威《柳毅傳》

君子登山。——明· 顧炎武《復庵記》

同社諸君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君子之後。——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高蓋

(1).指高車。 漢 張衡 《東都賦》:“結飛雲之袷輅,樹翠羽之高蓋。” 南朝 齊 謝朓 《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 宋 沉遘 《七言送句諶通判潁州》:“朱顏緑鬢出塵土,長纓高蓋生清風。”

(2).對他人車駕的敬稱。 明 徐渭 《與許口北書》:“昨漫往觀煆,因佇柳下,思 叔夜 好此,久之不得其故。遂失候二公高蓋,悚惶悚惶。”

(3).借指顯貴者。 唐 顧況 《哭從兄萇》詩:“身終一騎曹,高蓋者為誰?” 明 唐順之 《贈王潼谷出守保定》詩:“不為 長城 寄,誰令高蓋來。”

中道

(1) 半路;中途

中道而返

中道還兄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若中道而歸。——《後漢書·列女傳》

(2) 中庸之道

(3) 指一種特定的德操和哲理,據認為,人持有它就可以不至於趨向自滿和自苦的兩個極端而從速徹悟

徬徨

1.徘徊。來回行走。《國語·吳語》:“王親獨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選·班固<西都賦>》:“既懲懼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義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並同。” 唐 穀神子 《博異志·蘇遏》:“一更已後,未寢,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寧貌。 明 李東陽 《夜過仲家淺閘》詩:“我時兀坐驚舂撞,攬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拚命掙扎了許久,急得汗出如漿,心也徬徨無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命薄

命運不好。 隋 薛道衡 《昭君辭》:“專由妾命薄,誤使君恩輕。” 唐 李商隱 《屬疾》詩:“多情真命薄,容易即迴腸。”《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魯公子 ﹞哭一回,嘆一回……正不知甚么緣故,也只是自家命薄所致耳。”《紅樓夢》第五五回:“只可惜他命薄,沒托生在太太肚裡。”

不如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後面所說的

天時不如地利。——《孟子·公孫丑下》

自以為不如。——《戰國策·齊策》

雙棲

(1).飛禽雌雄共同棲止。 三國 魏 曹植 《種葛篇》:“下有交頸獸,仰見雙棲禽。” 宋 呂同老 《水龍吟·白蓮》詞:“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清 孔尚仁 《桃花扇·題畫》:“這泥落空堂簾半捲,受用煞雙棲紫燕。”

(2).比喻夫妻共處。《花月痕》第四五回:“雙棲成泡影,剩兩行紅淚,傷心者何以哭之?”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幾年前

(2)

趕不上,來不及

躲避不及

後悔不及

(3)

夠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為對風采的描繪…,這部書是其他任何書都不及的

飄搖

以不穩或不受控制的方式移動;在空中隨風搖動

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明·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君命

君王的命令;君王的使命。《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成季 使以君命命 僖叔 ,待於 鍼巫氏 ,使 鍼季 酖之。”《孫子·九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宋 梅堯臣 《送李密學赴亳州》詩:“ 譙郡 君命重, 苦縣 祖風殊。” 清 昭槤 《嘯亭續錄·福文襄王夫人》:“此相公禍福關頭,使 光平 不親至,何以歸報君命?”

秋露

(1).秋日的露水。 南朝 宋 顏延之 《祭屈原文》:“秋露未凝,歸神太素。” 隋 薛道衡 《老氏碑》:“春泉如醴,出自京師,秋露凝甘,遍於竹葦。” 唐 杜甫 《移居 * 敬贈衛大郎》詩:“水煙通徑草,秋露接園葵。”

(2).指清酒。 宋 蘇軾 《濁醪有妙理賦》:“湛若秋露,穆如春風,疑宿雲之解駮,漏朝日之暾紅,初體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掃空。” 明 高啟 《次韻答朱冠君游西山之作》:“玉壺一雙秋露傾,唯此可以忘吾情。” 金檀 輯註:“《庶物異名疏》:‘薌林秋露, 向白恭 酒名。’”

(3). 南朝 梁 江淹 《別賦》有“秋露如珠”之句,後因以“秋露”喻明珠。 元 張憲 《孥弟走馬歌》:“金龍五爪蟠彩袍,滿背真珠撒秋露。”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初陽

(1).古謂冬至一陽始生,因以冬至至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為初陽。《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

(2).指初春。 唐太宗 《正日臨朝》詩:“條風開獻節,灰律動初陽。”參閱《史記·天官書》。

(3).朝陽,晨輝。 唐 溫庭筠 《正見寺曉別生公》詩:“初陽到古寺,宿鳥起寒林。” 宋 周邦彥 《蘇幕遮》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朱自清 《匆匆》:“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4).喻盛世。 清 龔自珍 《最錄漢舊儀》:“ 宏 事 世祖 作《漢舊儀》,猶 叔孫通 之遇 高祖 也。 應劭 事 獻帝 ,亦作《漢官禮儀》,書既成,而代 漢 者起,無所用之。高材識掌故,一丁初陽,一丁蒙氾,幸不幸何如哉!”

春華

(1).春天的花。《漢書·敘傳上》:“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猶無益於殿最。” 唐 駱賓王 《疇昔篇》:“容鬢年年異,春華歲歲同。” 魯迅 《無題》詩:“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2).謂春天開花。參見“ 春華秋實 ”。

(3).喻青春年華;少壯之時。 唐 李白 《惜餘春賦》:“望夫君兮興咨嗟,橫涕淚兮怨春華。” 郁達夫 《再游高莊偶感續成》詩:“從知人世原無定,始信春華例有秋。”

(4).喻女子嬌艷的容顏。 明 何景明 《明月篇》:“紅閨貌減落春華, 玉門 腸斷逢秋色。”

隨風

(1).卦象名。《易·巽》:“《象》曰: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孔穎達 疏:“隨風《巽》者,兩風相隨,故曰‘隨風’。風既相隨,物無不順。” 高亨 註:“本卦是兩《巽》相重,《巽》為風,然則本卦卦象是風與風相隨而吹也。按《象傳》又以風比君上之教命,隨風乃比教命重申。”

(2).任憑風吹而不由自主。《列子·黃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乾殼。”《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汎淫泛濫,隨風澹淡。與波搖盪,奄薄水渚。” 郭璞 註:“皆鳥任風波自縱漂貌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自志》:“蓋有漏根因,未結人天之果;而隨風盪墮,竟成藩溷之花。”

(3).比喻隨俗從眾。《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 惲 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 呂向 註:“言 會宗 猶復隨口如風之靡草,亦何求稱善之譽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自非不待 文王 之豪傑,有不隨風草偃哉!風之既成,賢君相三紀挽之不足;風之將變,一狂士敗之有餘。”

連理木

(1).枝條連生一起的兩棵樹。古以為祥瑞。《宋史·五行志二上》:“ 檜 孫禮部侍郎 塤 請以 黎州 甘露降草木、 道州 連理木、 鎮江府 瑞瓜。”

(2).比喻恩愛的夫妻或象徵堅貞的愛情。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籠委獨棲禽,劍分連理木。” 元 傅若金 《百日》詩:“昔為連理木,今為斷腸枝。”《西湖二集·徐君寶節義雙圓》:“後墳上生出連理木,人以為義夫節婦之感。”

並蒂

指兩朵花並排地長在同一個莖上。 駱賓基 《午睡的時候》:“那圍裙是藍布的,四周扎著縫,在當中用白線勾著兩朵並蒂的大牡丹。”

並蒂:亦作“ 並蔕 ”。 1.兩朵花或兩個果子共一蒂。 唐 杜甫 《進艇》詩:“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 宋 陸游 《或遺木瓜有雙實者香甚戲作》詩:“ 宣城 繡瓜有奇香,偶得並蒂置枕傍。”《鏡花緣》第一回:“同一梅花,有緑萼、硃砂之異;同一蓮花,有重臺、並蒂之奇。”

(2).比喻男女合歡或夫婦恩愛。 唐 皇甫松 《竹枝》詞之三:“芙蓉並蔕一心連,花侵隔子眼應穿。” 明 楊珽 《龍膏記·錯媾》:“樂事生平佔,天從人願,芙蓉並蒂,兔絲不斷。” 清 李漁 《慎鸞交·贈妓》:“有話須陳,並蒂分房各有根。”

高岡

高的山脊。《詩·周南·卷耳》:“陟彼高岡,我馬玄黃。” 鄭玄 箋:“山脊曰岡。” 唐 韓愈 《岐山下》詩之一:“昔 周 有盛德,此鳥鳴高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六》:“蓋西北有高岡一支,垂而東南下。”

但願

只希望;只願

但願我重新變得年輕

同心

(1) 思想或認識一致

同心同德

(2) 共一中心或核心

同心圓

同心度

(3) 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

神佛原有同心

(4)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

昔時同心人,今日兩離分

異域

(1) 外國

立功異域

(2) 他鄉;外鄉;異鄉

賤軀

謙稱己身。舊題 漢 李陵 《與蘇武詩》之一:“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南朝 梁 何遜 《敬酬王明府》詩:“賤軀臨不測,玉體畏垂堂。” 清 黃景仁 《新詠》:“賤軀一何眇,前後各千載。”

飾容

整飭容貌、儀表。飾,通“ 飭 ”。 宋 曾鞏 《上齊工部書》:“執事為部使者於 江西 , 鞏 也幸齒於執事之所部,其飾容而進謁也,敢質其為士之事也。”

及時

(1) 立刻;馬上

工作中有問題必須及時解決

及時相遣日。——《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迅速地;毫不耽擱地

你應及時地動身回家

衣帶

(1).束衣的帶子。《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南史·何敬容傳》:“ 武帝 雖衣浣衣,而左右衣必須潔。嘗有侍臣衣帶卷摺,帝怒曰:‘卿衣帶如繩,欲何所縛?’” 宋 柳永 《鳳棲梧》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戰國佩玉彩琉璃珠和帶鉤》:“依照當時審美觀點或個人愛好,把這些材料、顏色、形狀不同的珠子,搭配作成無一定形式的珠串,系在衣帶間,更加顯得美麗無比。”

(2).衣與帶。亦代稱衣著,裝束。《管子·弟子職》:“夙興夜寐,衣帶必飾。”

(3).見“ 衣帶水 ”。

鳴璫

指首飾。金玉所制,晃擊有聲,故稱。 唐 裴思謙 《及第後宿平康里》詩:“銀缸斜背解鳴璫,小語偷聲賀玉郎。” 前蜀 韋莊 《怨王孫》詞:“玉蟬金雀,寶髻花簇鳴璫,繡衣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白於玉》:“有四麗人,斂袵鳴璫,給事左右。”

慷慨

(1) 充滿正氣,情緒激昂

慷慨就義

(2) 大方;不吝嗇

慷慨解囊

泉路

泉下,地下。指陰間。 唐 張說 《馮府君神道碑》:“朱轓象服,寵及泉路,榮其親兮。”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六:“今則膏肓已逼,氣息僅存,泉路非遙,聖時永隔。” 清 周亮工 《哭馮九》詩:“少年無故友,泉路欲誰依。”

從容

(1) 悠閒舒緩

聽小子從容的表白出來。——《初刻拍案驚奇》

從容應付

(2) 充裕;寬裕

時間從容

(3) 休息

神僧且從容一日。——《西遊記》

曲房

內室;密室。 漢 枚乘 《七發》:“往來游醼,縱恣於曲房隱間之中。” 唐 岑參 《敦煌太守後庭歌》:“城頭月出星滿天,曲房置酒張錦筵。”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三》:“十丈以內,側堰曲房,中闢明扉。” 清 劉光第 《美酒行》:“美酒樂高會,廣筵開曲房。”

蔓草

爬蔓的草

荒煙蔓草間。——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蘭蕙

蘭和蕙。皆香草。多連用以喻賢者。《漢書·揚雄傳上》:“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蘭蕙與穹窮。” 漢 趙壹 《疾邪》詩之二:“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 唐 褚遂良 《安德山池宴集》詩:“良朋比蘭蕙,雕藻邁瓊琚。” 清 顧炎武 《送李生南歸寄戴笠王錫闡二高士》詩:“風吹蘭蕙色,一夜落 關中 。”

明燭

(1).古時祭祀用的燭。《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2).明亮的燭。《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鐙錯些。”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燎薰鑪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 毛 * 《送瘟神》詩之二:“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

(3).明亮地照耀。 清 姚鼐 《登泰山記》:“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4).引申為明察。 孫中山 《大總統勸告北軍將士文》:“我諸同胞如不明燭幾先,即時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効用無門,豈不可惜!”

八埏

八殥。《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上暢九垓,下泝八埏。”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埏,地之八際也。言德上達於九重之天,下流於地之八際。” 唐 柳宗元 《代裴行立謝移鎮表》:“道暢八埏,威加九域。” 宋 范成大 《桂林中秋賦》:“矧吾生之飄泊兮,寄蘧廬於八埏。” 清 魏源 《長沙別何積之》詩之二:“路長羽翼短,何時至八埏。”

日月

(1) 生計;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陽和月亮

披攘

猶披靡。《文選·曹植<責躬詩>》:“朱旗所拂,九土披攘,玄化滂流,荒服來王。” 呂向 註:“披攘,猶披靡也。” 晉 傅玄 《秦女休行》:“灑血濺飛梁,猛氣上於雲霓;仇黨失守為披攘,一市稱烈義。” 唐 杜牧 《郡齋獨酌》詩:“腥膻一掃灑,兇狠皆披攘。” 宋 范仲淹 《唐狄梁公碑》:“一朝感通,羣陰披攘。”參見“ 披靡 ”。

詩詞推薦

臧烈婦詩原文_臧烈婦詩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