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心覺原之天台

作者:釋妙聲 朝代:元代

送心覺原之天台原文

煌煌西方教,神化敷四海。

自從永平來,東漸已千載。

玄風被遐邈,佛日垂光彩。

法運雖中微,亢龍終靡悔。

豈惟其數然,無乃彼相罪。

諸公極扶持,戮力淨氛靄。

百足信不僵,浡興如有待。

維君富才藝,嗜道甚飢餒。

感激赴前途,力行知非殆。

丹邱郁峨峨,白石何磊磊。

山川亦良是,塔廟今猶在。

世道若翻覆,主維藉玄宰。

欲樹大1一1法幢,當著忍辱鎧。

吾教得璉嵩,禪林有元凱。

君名日已起,我發行當改。

安得赴遠遊,相從拾蘭茝。

詩詞問答

問:送心覺原之天台的作者是誰?答:釋妙聲
問:送心覺原之天台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煌煌

明亮輝耀貌

明星煌煌

西方

(1) 西邊或西邊的地方

(2) 指位於西半、北半球的國家。指歐美各國

神化

看成像神一樣

神化個人

四海

(1) 指全國各地

四海為家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三國志·諸葛亮傳》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3) 豪放、豁達

老牛說:“真是大手筆,四海得很”

自從

介詞,表示過去的某段時間的起點

自從去年秋天到現在

東漸

(1).向東流入。《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於流沙。” 晉 葛洪 《抱朴子·鈞世》:“故水不發 崐山 ,則不能揚洪流以東漸。”

(2).引申謂向東方流傳。 南朝 梁 簡文帝 《 * 頌》:“西踰月窟,東漸扶桑。” 林紓 《送文科畢業諸學士序》:“ 歐 風既東漸,然尚不為吾文之累,敝在俗士以古文為朽敗。”

千載

千年。形容歲月長久。《漢書·王莽傳上》:“於是羣臣乃盛陳‘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載同符’。” 唐 韓愈 《歧山下》詩:“自從 公旦 死,千載閟其光。”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三年喪》:“惟我 純皇 孝摯性成,力阻浮議,使千載之陋,更於一旦。”

玄風

(1).玄談的風尚。 晉 丘道護 《道士支曇諦誄》:“眇眇玄風,愔愔僧徒,味道閒室,寂焉神居。”《文選·沉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在 晉 中興,玄風獨扇。” 張銑 註:“玄,道。”

(2).指仙道。 明 屠隆 《綵毫記·湘娥訪道》:“ 許氏 湘娥 ,久慕玄風,千里拜訪,乞尊師念弟子遠來至情,俯容一見。”

(3).天子清靜無為的教化。《文選·庾亮<讓中書令表>》:“遂階親寵,累忝非服,弱冠濯纓,沐浴玄風。” 呂延濟 註:“沐浴天子道教。”《宋書·禮志一》:“今皇恩遐震……將灑玄風於四區,導斯民於至德。” 唐 李白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我君六葉繼聖,熙乎玄風。” 王琦 註:“玄風,清靜之風也。” 唐 袁朗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玄風葉黎庶,德澤浸區宇。”

(4).道教謂玄天之風。《雲笈七籤》卷九八:“玄風轉飛蓋,紫氣汎仙車。”

遐邈

(1).遼闊;遼遠。 晉 孫綽 《喻道論》:“六合遐邈,庶類殷充,千變萬化,渾然無端,是以有方之識,各期所見。” 明 劉基 《黃華一首送葉師仁省兄還括蒼》:“山川遐邈,日月逾邁。” 清 周亮工 《追報亡友黃漢臣書》:“徒以十年 閩 海,三載 青 齊 ,蹤跡遐邈,有類投荒,不及望見先生顏色。”

(2).久長;久遠。《北史·突厥鐵勒傳論》:“四夷之為中國患也,久矣,北狄尤甚焉。種落實繁,迭雄邊塞,年代遐邈,非一時也。”《隋書·禮儀志一》:“朝廷憲章,其來已舊,或得之於昇平之運,或失之於凶荒之年,而世載遐邈,風流訛舛。” 明 楊慎 《清宵有清光》詩:“索居能無言,歲月成遐邈。”

佛日

對佛的敬稱。佛教認為佛之法力廣大,普濟眾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為喻。《觀無量壽經》:“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浄業處。” 南朝 梁簡文帝 《 * 頌》:“佛日出世,同遣惑霜。” 唐 杜甫 《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詩:“老夫貪佛日,隨意宿僧房。” 明 唐順之 《登毗盧閣》詩:“窓邀佛日金人下,地逼宸居玉殿層。”

垂光

(1).謂光芒俯射。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冬夜肅清,朗月垂光。”

(2).指俯射的光芒。 明 劉基 《春日行》:“白日出東陸,垂光曜中天。”

(3).比喻普施恩澤。《尉繚子·治本》:“所謂天子者四焉:一曰神明,二曰垂光,三曰洪敍,四曰無敵,此天子之事也。”

中微

中道衰微。《史記·楚世家》:“ 季連 生 附沮 , 附沮 生 亢熊 ,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漢 王逸 《魯靈光殿賦》:“遭 漢 中微,盜賊奔突。” 清 顧炎武 《路舍人家見東武四先歷》詩:“ 夏後 昔中微,國絶四十載。”

射中微小的目標。《莊子·庚桑楚》:“ 羿 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荀子·儒效》:“弓調矢直矣,而不能以射遠中微,則非 羿 也。” 楊倞 註:“善射者能及遠又中微細之物。”

亢龍

(1).比喻驕橫無德之君。 漢 王符 《潛夫論·本政》:“今世得位之徒,依女妹之寵以驕士,籍亢龍之勢以陵賢。” 唐 獨孤及 《陳留郡文宣王廟堂碑》:“嗚乎,明王未興,亢龍無輔。運非我與,德兮何衰!”

(2).泛指剛愎躁進之人。《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馬純上 知進而不知退,直是一條小小的亢龍。”參見“ 亢龍有悔 ”。

惟其

表示因果關係,和“正因為”近似

惟其他還幼小,所以要多幫助他

無乃

表示委婉反問。不是;豈不是

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

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

諸公

(1).眾公卿。《公羊傳·隱公五年》:“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諸公者何?諸侯者何?天子三公稱公,王者之後稱公,其餘大國稱侯。” 漢 班固 《 * 通·禮樂》:“諸公六六為行,諸侯四四為行。”

(2).諸多年老長者。《史記·田叔列傳》:“ 叔 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 張守節 正義:“諸公謂丈人行也。”

(3).泛稱各位人士。 唐 杜甫 《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元 貢師泰 《送江西傅與礪赴廣州教授》詩:“買得 吳 船便欲東,更騎羸馬別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個疑難在此,諸公大家參一參。”

扶持

(1) 扶著

(2) 幫助,支撐照料

相互扶持,共渡難關

堂上阿奶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戮力

協力,通力合作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史記·項羽本紀》

氛靄

煙靄,霧氣。 宋 曾鞏 《萬山》詩:“最宜城北望,正值氛靄歇。” 明 張煌言 《天地解而雷雨作》:“氛靄方夷,非壯猶難發六宇之蒙。”

百足

馬陸的別名。 晉 張華 《博物志》卷二:“百足,一名馬蚿,中斷成兩段,其頭尾各異行而去。” 清 趙翼 《題棕亭見和長篇後即贈》詩:“至死不僵蟲百足,橫行無敵蟹雙螯。”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馬陸》。

有待

尚待;需要等待

這個問題有待解決

富才

使才學豐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神思》:“積學以儲寳,酌理以富才。”

飢餒

(1).飢餓。《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夫輕忍飢餒之患,而必全壺餐,是將不以 原 叛。” 唐 韓愈 孟郊 《鬥雞聯句》:“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吃糠》:“怎的把糠來救得人飢餒?”

(2).指飢餓的人。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水旱不調,年穀不登,人民飢乏,道薦飢餒。”

飢餓。飢,通“ 飢 ”。《資治通鑑·隋煬帝大業五年》:“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文武飢餒。” 謝樹瓊 《詠懷》:“腹中雖飢餒,飲啄猶自閒。”

感激

(1) 因為別人的好意或幫助而對他有好感

感激不盡

我把電話打通了,他感激地謝了我。——《小桔燈》

(2) 對於施恩者懷有熱烈友好的感情,促使人去報答恩情

感激施捨

(3) 感動奮發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

前途

(1) 將行經的前方路途

天明登前途。——唐· 杜甫《石壕吏》詩

(2) 喻未來的光景

況君前途尚可。——《世 說新語·自新》

前途似海。——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前途光明

(3) 他們;那一方。舊時居間者與人接洽時,隱去姓名,稱另一方為前途

減半天五之數,前途願出。——《老殘遊記》

行知

(1).實踐其所得到的認識。 清 曾國藩 《送唐先生南歸序》:“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

(2).公文術語。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擬請旨敕下該衙門申明舊例,行知各省。”

(3).指通知事項的文書。《官場現形記》第三回:“且説 黃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來,正在家裡喫夜飯,忽然院上有人送來一角文書;拆開一看,正是保準過班的行知。”

丹邱

見“ 丹丘 ”。

峨峨

(1) 山體高大陡峭

(2) 態度莊重嚴肅

白石

(1).潔白的石頭。《詩·唐風·揚之水》:“白石鑿鑿。” 明 吳炳 《情郵記·正名》:“逶迤周道費驅馳,白石清泉付與誰?”

(2).傳說中的神仙的糧食。 漢 劉向 《列仙傳·白石生》:“ 白石生 , 中黃丈人 弟子, 彭祖 時已二千餘歲……嘗煮白石為糧。” 唐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詩:“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宋 蘇軾 《獨酌試藥玉滑盞有懷諸君子》詩:“鎔鈆煮白石,作玉真自欺。” 清 惲敬 《說仙》三:“白石之説累變而益陋,黃庭之説屢遷而益誣。”

(3).枳椇子的別名。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枳椇子,一名木餳,實形拳曲,花在實外,味甘如餳蜜也,一名樹蜜,一名木實,一名白石。”

磊磊

(1).眾多委積貌。《楚辭·九歌·山鬼》:“采三秀兮於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文選·宋玉<高唐賦>》:“礫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 李善 註:“磥磥,眾石貌。” 唐 張籍 《新桃行》:“明年結其實,磊磊充汝家。”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卷二:“石磊磊以巉巖,木森森而聳秀。”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石崖中凹而旁哆,層石磊磊。”

(2).圓轉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足使義明而詞浄,事圓而音澤,磊磊自轉,可稱珠耳。”

(3).形容襟懷坦白,志節分明。 唐 韓愈 《答劉秀才論史書》:“夫聖 唐 鉅跡,及賢士大夫事,皆磊磊軒天地,決不沉沒。”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其仁與義磊磊然橫天地,冠古今。” 明 唐順之 《重修解州關侯廟開顏樓記》:“蓋侯之大節磊磊如此。”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三臣謫戍》:“養就的是丹心,靖獻的是葵誠,磊磊睜睜,巍巍耿耿。”

(4).高大。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四》:“ 高參政 子業 ,負奇氣,博雅情,其為詩若磊磊喬松,凌風逈秀,響振虛谷。”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塔廟

塔。亦泛指寺塔。《魏書·釋老志》:“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六:“塔廟:塔婆,或義譯為廟。” 唐 杜甫 《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龍宮塔廟涌,浩劫浮雲衞。”《資治通鑑·梁武帝天監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國,塔廟之盛,未之有也。” 胡三省 註:“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宮宇,號為塔,亦胡言,猶宗廟也,故世稱塔廟。”參見“ 塔 ”。

世道

指社會狀況、風氣

唉!別提那 * 的舊世道了

老人家,如今世道變了。變得不用吃糠了。——趙樹理《傳家寶》

翻覆

(1) 使從直立的、水平的或正常的位置上傾覆

車輛翻覆

(2) 巨大而徹底的變化

天地翻覆

(3) 來回翻動身體

夜間翻覆不能眠

主維

猶言作主。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賑濟》:“謝得恩官為主維。”

法幢

(1).寫有佛教經文的長筒形綢傘或刻有佛教經文、佛像等的石柱。 南朝 梁 王僧孺 《 * 文》:“法幢卷舒,拂高軒而徐薄;名香鬱馥,山重檐而輕轉。” 明 唐順之 《題金山寺付僧惠傑》詩之一:“隱隱帆檣外,分明見法幢。” 清 唐孫華 《東林寺》詩:“法幢始何年,本自 遠公 作。”

(2).比喻佛法。《剪燈餘話·聽經猿記》:“側聞尊宿建 * 幢,不憚遠來,求依浄社。”

忍辱鎧

佛教語。袈裟的別名。謂忍辱能防一切外難,故以甲鎧為喻。《法華經·持品》:“惡鬼入其身,駡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 南朝 梁簡文帝 《謝賚納袈裟啟》:“忍辱之鎧,安施九種,功德之衣,慚愧八法。”亦省作“ 忍鎧 ”。《大智度論》卷十:“忍鎧心堅固,精進弓力強。”

禪林

佛教寺院的別稱

元凱

亦作“ 元愷 ”。1.“八元八凱”的省稱。傳說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稱為八元; 高陽氏 有才子八人,稱為八愷。此十六人之後裔,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舜 舉之於 堯 ,皆以政教稱美。見《左傳·文公十八年》。《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濟濟偉彥,元凱之倫也。” 南朝 宋 劉孝標 《辯命論》:“ 重華 立而元凱升, 辛受 生而 飛廉 進。” 宋 王安石 《推命對》:“ 堯 舜 之世,元凱用而四凶殛,是天人之道合也。” 清 侯方域 《朋黨論下》:“昔者聖明之世,元愷必與九官十二牧相知者也。”

(2).泛指賢臣、才士。 晉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同否則元凱與斗筲無殊,並任則騄騏與駑駘不異。”《魏書·高謙之傳》:“陛下一日萬機,事難周覽,元凱結舌,莫肯明言。”

行當

(1) 行業。指百工技藝所做的職業

每個行當都有傑出人物

(2) 戲曲演員專業分工的類別,主要根據角色類型來劃分,如京劇的生、旦、淨、醜

遠遊

亦作“ 遠遊 ”。1.謂到遠方遊歷。《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楚辭·遠遊》:“悲時俗之迫阨兮,願輕舉而遠遊。” 漢 班彪 《北征賦》:“遂奮袂以北征兮,超絶跡而遠遊。” 唐 杜甫 《季秋江村》詩:“遠遊雖寂寞,難見此山川。” 明 劉基 《郁離子·九難》:“慷慨辭家,踴躍遠遊。” 潘漠華 《呵》詩:“一回想念已故人,一回想念遠遊的兒子。”

(2).見“ 遠遊冠 ”。

(3).見“ 遠遊履 ”。

見“ 遠遊 ”。

相從

(1).跟隨,在一起。《史記·日者列傳》:“ 宋中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漢書·食貨志上》:“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宋 蘇軾 《送千乘千能兩侄還鄉》詩:“相從結茆舍,曝背談金鑾。”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獸類·狸》:“弟與之相從半年,且賴渠拯恤,義均伉儷,難誣以鬼也。”

(2).相交往;相合併。 宋 蘇軾 《岐亭》詩序:“凡余在 黃 四年,三往見 季常 ,而 季常 七來見余,蓋相從百餘日也。”《元朝秘史》卷一:“大凡女孩兒生了,老在家裡的理無,我將女兒與你兒子,你兒子留在這裡做女婿,兩家相從了。”

詩詞推薦

送心覺原之天台原文_送心覺原之天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