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

作者:陸佃 朝代:宋代

原文

黃鉞新兼兩鎮雄,至和前已冠三公。

傳將名德蠻夷外,老卻年華將相中。

十雨燮成堯壤厚,五雲飛盡傅岩空。

更聞定策刊彝鼎,千古英雄伏下風。

詩詞問答

問:《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陸佃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陸佃的名句有哪些?答:陸佃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2. 元豐七年三月二日

參考注釋

黃鉞

飾以黃金的長柄斧子。天子儀仗,亦用以征伐。《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孔穎達 疏引《廣雅》:“鉞,斧也。斧稱黃鉞,故知以黃金飾斧也。” 唐 蘇鶚 《蘇氏演義》卷下:“金斧,黃鉞也。 三代 通制,用之以斷斬,今以金斧黃鉞為乘輿之飾。 武王 以黃鉞斬 紂 頭,故王者以為戒。大將軍出征,特加黃鉞者,以銅為之,以黃金塗刃及柄,不得純金也。得賜黃鉞,則斬持節將也。” 元 耶律楚材 《和李世榮韻》:“翠華來北闕,黃鉞討南疆。” 郭沫若 《長春集·紀念“七七”》:“盟刑白馬揮黃鉞,誓縛蒼龍樹赤旗。”

兼兩

不止一輛車。兩,車輛。《後漢書·吳祐傳》:“ 恢 欲殺青簡以寫經書。 祐 諫曰:‘……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 清 顧炎武 《浯溪碑歌》:“匪煩兼兩載,不用金玉裝,攜此一紙書,存之貯青箱。”

謂有兩人。 唐 杜甫 《八哀詩·故著作郎貶台州司戶滎陽鄭公虔》:“神翰 顧 不一,體變 鍾 兼兩。” 仇兆鰲 註:“ 顧野王 奇字皆通,有 虔 而 顧 不止一矣。 鍾繇 、 鍾會 父子善書,有 虔 而 鍾 可兼兩矣。”

至和

(1).極和諧、安順。《大戴禮記·王言》:“所謂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 漢 賈誼 《新書·服疑》:“制服之道,取至適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進之帝。”

(2).指天地間祥和之氣。《宋書·樂志二》:“體至和,感陰陽,德無不柔,繁休祥。” 唐 劉禹錫 《唐故朝議郎贈司空奚公神道碑》:“天以大運生萬物,而以正氣鍾賢人。至和來宅,其德乃具,公實有焉。” 明 方孝孺 《郊祀頌》:“還坐法宮,端拱受朝。至和盈庭,如聞《九韶》。”

三公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並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名德

(1).名望與德行。《後漢書·黃琬傳》:“ 卓 猶敬其名德舊族,不敢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大覺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煩。” 宋 沉作喆 《寓簡》卷四:“抑《春秋》之義,責備於賢者。如 魏公 名德之重,蓋可以責備矣。” 清 龔自珍 《<阮尚書年譜>第一敘》:“或藉階經術,致身卿相,非其名德之無偶,則必世主之非聖。”

(2).指有名望德行的人。《舊唐書·昭宗紀》:“ 關東 藩鎮,請除用朝廷名德為節度觀察使。”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雜抄·經》:“先生但問 吳中 舊事與 吳中 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講學。”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元祐黨籍碑融縣重刻本》:“ 梁 勒碑而止為 珪 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諸名德乎?”

蠻夷

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來蠻夷間。——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為降虜於蠻夷。——《漢書·李廣蘇建傳》

北蠻夷之鄙人。——《戰國策·燕策》

將相

將帥和丞相。亦泛指文武大臣。《墨子·法儀》:“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雖至士之為將相者皆有法。”《史記·高祖本紀》:“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 漢王 為皇帝。” 唐 李涉 《與梧州劉中丞》詩:“三代 盧龍 將相家,五分符竹到天涯。”

雲飛

(1).雲陣飛行。《藝文類聚》卷六九引 南朝 梁簡文帝 《答蕭子云上飛白書屏風書》:“非觀觸石,已覺雲飛。” 元 袁桷 《客舍書事》詩之七:“雲飛疑到地,草長不知春。”

(2).指雨雲興起。《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六·唐祭方丘樂章》:“雨零感節,雲飛應序。”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記》:“日出 扶桑 ,雲飛 蒼梧 。”

(3).在雲中飛行。高飛。 晉 左思 《蜀都賦》:“雲飛水宿,哢吭清渠。”《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張羅沮澤,不覩鴻鴈雲飛。” 呂向 註:“張網草澤而不覩鳥之高飛。” 唐 杜牧 《雁》詩:“萬里銜蘆別故鄉,雲飛雨宿向 瀟湘 。” 金 元好問 《浩然師出圍城賦鶴詩為送》:“明年也作江鷗去,水宿雲飛共一天。”

(4).比喻快速行進。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虎嘯風騰,雲飛電掩。”《隋書·煬帝紀下》:“高帆電逝,巨艦雲飛。”《 * 詞話》第九十回:“那 小張 掩口應諾,雲飛跑去。”

(5).比喻才情奔放。《藝文類聚》卷十四引 南朝 梁 沉約 《<梁武帝集>序》:“牋記風動,表議雲飛。” 隋 盧思道 《盧紀室誄》:“麗詞泉涌,壯思雲飛。”

(6). 漢高祖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因用“雲飛”謂奮發有為。 南朝 宋 鮑照 《為柳令讓驃騎表》:“翰起雲飛,拂翼虹路。”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四:“理應識是識非,知滯知微,使無才者泥伏,有用者雲飛。” 宋 王禹偁 《省試三傑佐漢孰優論》:“﹝ 漢高祖 ﹞斬蛇於大澤,逐鹿於中原,雲飛 豐 沛 之間,雷動 崤 函 之地。”

(7).比喻遠走高飛。 唐 唐彥謙 《送樊琯司業歸朝》詩:“雲飛同去國,星散各殊方。” 明 高啟 《送證上人住持道場》詩:“明朝舉首空相望,雲飛 笠澤 天茫茫。”

(8).飄揚貌。 宋 張先 《宴春台慢·東都春日李閣使席上》詞:“雕觴霞灩,翠幕雲飛。”

(9).道教語。謂升天成仙。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泿水》:“﹝ 盧躭 ﹞少棲仙術,善解雲飛。”《雲笈七籤》卷七四:“﹝ 隱棲子 ﹞必當羽化雲飛,豈止龜鶴齊壽。”

傅岩

(1).亦稱“ 傅險 ”。古地名。相傳 商 代賢士 傅說 為奴隸時版築於此,故稱。《書·說命上》:“ 説 築 傅巖 之野。” 孔 傳:“ 傅氏 之巖在 虞 虢 之界,通道所經,有澗水壞道,常使胥靡刑人築護此道。 説 賢而隱,代胥靡築之,以供食或亦有成文也。”《史記·殷本紀》:“得 説 於 傅險 中。是時, 説 為胥靡,築於 傅險 。” 司馬貞 索隱:“舊本作‘險’,亦作‘巖’也。” 張守節 正義引《地理志》:“ 傅險 即 傅説 版築之處,所隱之處窟名 聖人窟 ,在今 陝州 河北縣 北七里,即 虞國 、 虢國 之界。又有 傅説祠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山西三·平陽府》:“ 傅巖 ,縣( 平陸縣 )東三十五里,即 殷 相 傅説 隱處,俗名 聖人窟 。其地亦曰 隱賢社 。”

(2). 殷 相 傅說 曾隱於 傅岩 ,後因以泛指棲隱之處或隱逸之士。 唐 王維 《登河北城樓作》詩:“井邑 傅巖 上,客亭雲霧間。” 宋 蘇軾 《答曾學士啟》:“賤如莘野,猶為席上之珍;遠若 傅巖 ,盡入彀中之選。”

定策

(1).亦作“ 定冊 ”。古時尊立天子,書其事於簡策,以告宗廟,因稱大臣等謀立天子為“定策”。《漢書·韓王信傳》:“﹝ 韓增 ﹞與大將軍 霍光 定策立 宣帝 ,益封千戶。”《漢書·趙充國傳》:“與大將軍 霍光 定冊尊立 宣帝 ,封 營平侯 。”《舊唐書·韋嗣立傳》:“以定冊尊立 睿宗 之功,賜實封一百戶。”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 李泌 曰:‘賴陛下語臣,使 楊素 、 許敬宗 、 李林甫 之徒承此旨,已就 舒王 圖定策之功矣。’” 明 李贄 《讀史匯·楊廷和》:“余又怪其不能以事 康陵 者而事 永陵 也,豈其真挾定冊之功,或恃 世宗 仁聖,終能聽己也耶?”《清史稿·后妃傳·孝欽顯皇后》:“ 穆宗 崩,太后定策立 德宗 。”

(2).決定方略或策略。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運籌 固陵 ,定策東襲。”《續資治通鑑·宋高宗建炎三年》:“庚午,帝還 越州 ,遂定策航海,乃移 四明 。”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二十一年,定策屯田。”

(3).既定的政策方略。 晉 陸機 《辯亡論》下:“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術,敦率遺典,勤民謹政,循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彝鼎

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罍等禮器。《禮記·祭統》:“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於烝彝鼎。” 鄭玄 註:“彝,尊也。”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每穫一書,即校勘整集籤題。得畫書彝鼎,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八章六:“其風格的壯遒古雅,大類綠銹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見便油然生崇敬心。”

千古

(1) 指久遠的年代

千古風流人物。——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詞

縱有千古。——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成為千古罪人

(2) 永遠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葉—— *

千古奇聞

(3) 婉辭,哀悼死者,表示永別或永垂不朽。多用於輓聯、花圈等的上款

英雄

非凡出眾的人物。指見解、才能超群出眾或領袖民眾的人

總攬英雄。——《三國志·諸葛亮傳》

英雄樂業。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下風

(1) 風所吹向的那個方向

不要在下風的方向救火,那太危險了

(2) 比喻處於下位,卑位

詩詞推薦

  • 月明

    許月卿六宋代〕月明如晝好元農,歌管樓台景色饒。鶴舞琴聲相應答,梅花清福共誰消。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
  • 追擬玄真子漁歌

    趙處澹宋代〕丁山煙雨晚蒙蒙,柳岸蒼波著短蓬。飛鳥白,斷雲紅,一曲清歌淡月中。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
  • 登澤州城北樓宴

    陳子昂唐代〕平生倦遊者。觀化久無窮。復來登此國。臨望與君同。坐見秦兵壘。遙聞趙將雄。武安君何在。長平事已空。且歌
  • 春暮

    高翥宋代〕韶光催去太無情,只為東君去住輕。雖欲遲留芳徑里,如何禁得杜鵑聲。桐花快落春風老,梅子微酸晚雨晴。從此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
  • 寄池陽許史君(兼簡乃尊致政朝請)

    釋元肇宋代〕紫塞將軍有重名,雄藩正管翠微亭。西來江水依前碧,北面淮山似舊青。因報平安逢驛使,懸知臨照老人星。寄言
  • 蘇訓直方夷吾相挽同飯招隱

    章甫宋代〕登臨筋力猶如昨,興廢循環自有時。青石獨存超士傳,粉牌新得省郎詩。雲山改色風生座,野鹿無蹤水滿池。勝處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
  • 過常州府城

    乾隆清代〕毗陵驛口駐飛艫,城郭周巡六轡紆。老幼歡欣稱就日,江山風物已勾吳。勖哉爾牧無胥怠,弱矣斯民未盡愚。戶口
  • 時雨

    孔武仲宋代〕空車輾雷幟推電,千里冥冥甘雨遍。元豐嘉號卜長年,太乙尊神宅畿甸。齊宮夜禱天俯聽,美澤朝流慰人願。豆苗
  • 萬年春

    馬鈺元代〕緣甚修持,風仙釣出侵雲構。靈苗秀。斡運真母。非是調羹手。小過誰無,語失當緘口。班行後。怎生依舊。除是
  • 澧州水

    沈遼宋代〕火行厭袢溽,陰雨重為沴。時序亦已僣,衰羸頓知敝。蒼茫洞庭上,五江劇奔逝。民阽為魚憂,浮桴具生計。吾乃
  • 南鄉子

    陳師道宋代〕急雨打寒窗。雨氣侵燈暗壁缸。窗下有人挑錦字,行行。淚濕紅綃減舊香。往事最難忘。更著秋聲說斷腸。曲渚圓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
  • 再題蘭亭八柱冊疊舊作韻

    乾隆清代〕鉤摹傳八柱,蓋欲永其齡。即此千秋寶,因他一序馨。香光開別體,筆諫著芳型。等上唐家帖,都排水際亭。山承
  • 賦得涉江采芙蓉

    孔德紹唐代〕蓮舟泛錦磧,極目眺江乾。沿流渡楫易,逆浪取花難。有霧疑川廣,無風見水寬。朝來採摘倦,詎得久盤桓。
  • 閏春三月二日陪行之秘監游柏谷寺

    吳中復宋代〕實界嶔岑路入雲,閏餘三月屬芳辰。煙林未動陰森地,山杏寒開寂寞春。潞子嶺頭銷白日,神農祠畔柅朱輪。乘閒
  • 和清明前即事三首

    廖行之宋代〕漫山百卉效奇珍,萬喜原頭雀舌新。不待清明改泉火,擷芳收取最先春。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
  • 清江浦

    乾隆清代〕清江流是導淮清,禹跡而今久變更。棨戟建牙期底績,衡閻比櫛願鹹亨。漕艘北上斯千庾,水驛南來第一程。路轉
  • 傲霜亭

    崔敦禮宋代〕霜風吹慘入園林,零落階前滿地金。賴有翠蕤堪採摘,伴人猶守歲寒心。
  • 杲禪師以岩頭婆子話相問作偈以答

    釋妙總宋代〕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橈舞棹別宮商。雲山海月都拋卻,贏得莊周蝶夢長。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
  • 戲答王通一

    章甫宋代〕底事重來淮上村,九關難上阻司閽。短衣他日欲射虎,堂印何時看倒盆。花著襟裾無定力,雪侵須鬢有愁根。天河
  • 次韻汪宰見寄

    方岳宋代〕行行驄馬劾粗豪,叱叱共牛倦作勞。窮則有餘名跡在,言之無作語聲高。誰求封禪家徒壁,自謂羲皇人似陶。見說
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原文_瓊林苑御筵奉詔送文太師致政歸西都四首·其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