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題蘭亭八柱冊疊舊作韻原文
鉤摹傳八柱,蓋欲永其齡。
即此千秋寶,因他一序馨。
香光開別體,筆諫著芳型。
等上唐家帖,都排水際亭。
山承天峙峻,卦畫易流形。
摹本原存匣,補書憶在庭。
真乎猶慮偽,菀矣那辭零。
吟罷翻成笑,諸人詎此聽。
詩詞問答
問:再題蘭亭八柱冊疊舊作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再題蘭亭八柱冊疊舊作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再題蘭亭八柱冊疊舊作韻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青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八
2. 向因董其昌戲鴻堂刻有柳公權書蘭亭詩字句多闕因命于敏中補成全字本初閱戲馮堂帖時意謂柳跡久無存矣嗣於石渠寶笈中得柳書蘭亭詩墨跡復得董其昌原本及余所臨董卷鉤摹勒石然究非永和九年原序則復檢內府所藏虞世南褚遂良馮承素摹本因並為鉤刻合成八冊名曰蘭亭八柱雲
參考注釋
鉤摹
亦作“鉤摹”。勾畫描摹。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紹興御府書畫式》:“鉤摹 六朝 真跡。”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余欲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之。” 胡適 《廬山遊記》:“峽上石刻甚多,有 米芾 書‘第一山’大字,今鉤摹作寺門題榜。”
八柱
(1).古代神話傳說,地有八柱,用以承天。《楚辭·天問》:“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王逸 註:“言天有八山為柱。” 洪興祖 補註:“《河圖》言, 崑崙 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唐 柳宗元 《天對》:“完離不屬,焉恃夫八柱!” 王闓運 《愁霖賦》:“八柱損高,天池謝川。”
(2).比喻能為國家扶顛持危的棟樑之才。 唐 顏真卿 《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太傅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家崇八柱之勛,地半三分之業。”
即此
就此;只此。 唐 韓愈 《秋懷詩》之五:“庶幾遺悔尤,即此是幽屏。” 清 李漁 《奈何天·師捷》:“好一個山名。鳳為百鳥之王,又是祥瑞之物,即此就是佳祥了。”
千秋
(1) 千年
(2) 歲月久遠
(3) 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別體
(1) 書法上指從舊字型變出來的新字型
(2) 漢字的異體
筆諫
謂借用書法運筆的道理諷喻勸諫。《舊唐書·柳公權傳》:“ 穆宗 政僻,嘗問 公權 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 宋 蘇軾 《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詩之二:“何當火急傳家法,欲見 誠懸 筆諫時。”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餘外舅家收 柳公權 親筆啟草二十四……前輩俱跂為 柳 筆,然非 柳 亦不能造此,但啟中有筆諫之語,豈它人上 柳 啟, 柳 自書之耶?”
唐家
指 唐 朝。 宋 文天祥 《平原》詩:“ 唐 家再造 李郭 力,若論牽制公威靈。”
水際
水邊。《魏書·崔楷傳》:“臣既鄉居水際,目睹荒殘,每思 鄭 白 ,屢想 王 李 。” 宋 楊萬里 《跋尤延之山水兩軸》詩之一:“水際蘆青荷葉黃,霜前木落蓼花香。” 金 任詢 《濟南黃台》詩之二:“柴扉水際晝還扃,落日城頭晚更明。”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四》:“水際無洞,其深入之竅當潛伏水底耳。”
承天
(1).承奉天道。《易·坤》:“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後漢書·郎顗傳》:“夫求賢者上以承天,下以為人。”
(2). 唐 代樂舞名。《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舞者二十人。分四部:一景雲舞,二慶善舞,三破陣無,四承天舞……承天樂,舞四人,進德冠、紫袍、白袴。”
(3). 唐 代宮城南中門叫 承天門 。《舊唐書·睿宗紀》:“兵部尚書 郭元振 從上御 承天門 樓,大赦天下。”
流形
(1).謂萬物受自然之滋育而運動變化其形體。《易·乾》:“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高亨 註:“流形謂運動其形體。此二句言天有雲行雨降,萬物受其滋育,始能運動形體於宇宙之間。” 宋 蘇軾 《告文宣王文》:“雖光輝之成彩,未離乎散聚以流形。”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元氏封龍山頌》:“神歆感射,三靈合化,品物流形,農寔嘉穀。”
(2).萬物運動變化的形體。 晉 郭璞 《江賦》:“煥大塊之流形,混萬盡於一科。”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清 劉大櫆 《贈張絅儒序》:“目之所注,手之所施,怡然中理,通於萬品之流形,雖 宜僚 之丸, 輪扁 之斲,丈人之承蜩,自以為莫余及也。”
摹本
臨摹真本;複製品;臨摹或翻刻的書畫本
諸人
(1).眾人。《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梁書·劉顯傳》:“ 任昉 嘗得一篇缺簡書,文字零落,歷示諸人,莫能識者。”《紅樓夢》第二九回:“過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 薛蟠 生日,家裡擺酒唱戲,來請 賈 府諸人。”
(2).別人。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崔玄微》:“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 元 楊暹 《西遊記》第十一出:“諸人怕你吃,恁爺不怕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