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擊鼓三通絕是非,本來無悟亦無迷。
山僧不是多唇吻,謾把空拳嚇小兒。
詩詞問答
問:《升堂頌古五十二首·其三十五》的作者是誰?答:釋懷深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懷深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懷深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齊韻
2. 檀越薦小兒
參考注釋
擊鼓
打鼓作聲;用鼓聲打出信號或表示願望
擊鼓(吹號)要求休戰談判
三通
(1) 有橫向出口的短管,用於連線與該管成直角的管道
(2) 以45°從主直管分出的支管,即Y形接管頭
是非
(1) 對與錯;正確和謬誤
是非問題
(2) 口舌;糾紛
搬弄是非
(3) 評論;褒貶
不屑隨人是非
本來
(1) 從一開始
(2) 向來,原來
(3) 原先;先前
(4) 理所當然
山僧
(1).住在山寺的僧人。 北周 庾信 《臥疾窮愁》詩:“野老時相訪,山僧或見尋。” 唐 劉長卿 《尋盛禪師蘭若》詩:“山僧獨在山中老,唯有寒松見少年。” 元 李宗冽 《題岳溪禪林精舍》詩:“山僧四五人,屢訪期識面。” 清 魏源 《武林紀游》詩之七:“百覓 理安寺 ,始與山僧晤。”
(2).僧人自稱的謙詞。《五燈會元·法眼宗·羅漢琛禪師》:“眾人既盡在此,山僧不可無言。”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師曰:‘山僧過矣!夫人言明日作排,非今日矣。’”
不是
(1)
錯誤;過失
是吾不是處。——清·林覺民《與妻書》
(2)
否定判斷
現在不是講話的時候
唇吻
(1).指口;嘴。 漢 王充 《論衡·率性》:“揚唇吻之音,聒賢聖之耳。” 章炳麟 《文學說例》:“等是人言,出諸唇吻,而據實而書,不更潤色者,則曰口説。” 丁玲 《水》:“﹝男人們﹞慘厲的叫起來了……是在死的唇吻中發出的求援的呼號。”
(2).比喻議論、口才。 唐 柳宗元 《賀趙江陵宗儒辟符載啟》:“中間因緣,陷在危邦,與時偃仰,不廢其道,而為見忌嫉者橫致唇吻。”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上》:“爰自 神農氏 ,下至 堯 、 舜 、 禹 、 湯 、 文 、 武 ,亡弗詆訶,而 仲尼 當時,特巍然為仁義禮樂之宗,故尤極意訕譏,恣其唇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狂生縱意高談,眾畏其唇吻,皆緘口不答。”
脣吻:亦作“ 脣呡 ”。 1.嘴唇;口,嘴。《墨子·非命下》:“今天下之君子之為文學出言談也,非將勤勞其喉舌而利其脣呡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句》:“百句不遷,則脣吻告勞。” 唐 盧仝 《感古》詩之二:“脣吻恣談鑠,黃金同灰塵。” 清 龍啟瑞 《上梅伯言先生書》:“會 粵 西土匪益熾,牽於集鄉兵議團費,終日卒卒,脣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借指言詞;口舌;口才。《漢書·東方朔傳》:“吐脣吻,擢頂頤。” 晉 葛洪 《抱朴子·勤求》:“遂以脣吻為刃鋒,以毀譽為朋黨,口親心疏,貌合行離。”《三國志·吳志·顧雍傳》“其以 雍 次子 裕 襲爵為 醴陵侯 ,以明著舊勛”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吳書》:“ 雍 母弟 徽 ,字 子嘆 ,少遊學,有脣吻。”《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 伷 ( 樊伷 )是 南陽 舊姓,頗能弄脣吻,而實無才略。”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狂生縱意高談,眾畏其脣吻,皆緘口不答。”
空拳
(1).徒手;空手。 漢 桓寬 《鹽鐵論·險固》:“戍卒 陳勝 ,無將帥之任,師旅之眾,奮空拳而破百萬之師。” 唐 元稹 《論西戎表》:“寇至則卒伍被甲而乘城,野人空拳以應敵。” 清 陳天華 《警世鐘》:“有人口口説打洋人,卻不講洋人怎么打法,只想拿空拳打他。”
(2).謂無所擒獲。 唐 杜甫 《寄賈司馬嚴使君》詩:“浦鷗防碎首,霜鶻不空拳。” 宋 梅堯臣 《鳲鳩賦》:“下無全物,落不空拳。”
(3).見“ 空弮 ”。
小兒
(1) 小孩子;小兒子
兩小兒辯鬥。——《列子·湯問》
(2) 又
兩小兒笑曰。
最喜小兒無賴。——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3) 謙稱自己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