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百詠·其十六·悟道

作者:李江 朝代:明代

梅花百詠·其十六·悟道原文

括盡春光滿範圍,何曾有意欲探奇。

高低草木化生處,上下鳶魚飛躍時。

道體曉然歸老眼,誠明端的是生知。

點頭底事無人問,潦倒龍鍾撚斷髭。

詩詞問答

問:梅花百詠·其十六·悟道的作者是誰?答:李江
問:梅花百詠·其十六·悟道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梅花百詠·其十六·悟道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江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江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參考注釋

範圍

上下四周的界限

活動範圍

勢力範圍

何曾

反問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會成為總統?

意欲

見“ 意欲 ”。

(1).亦作“ 意慾 ”。欲望。《淮南子·道應訓》:“故人主之意欲見於外,則為人臣之所制。” 宋 朱熹 《答林擇之書》之一:“今方欲與朋友説,日用之閒,常切點檢氣習偏處,意欲萌處。” 清 陳天華 《論中國宜改制民主政體》:“倘非達於共和,國民之意慾難厭,霸者彌縫掩飾之策,決其不能奏效也。” 葉聖陶 《李太太的頭髮》:“她想新奇事情一定給她們望見了;一種意欲包圍著她的腦袋。”

(2).想要。謂心想做某事。《後漢書·彭寵傳》:“小奴意欲解之,視戶外,見 子密 聽其語,遂不敢解。”《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我意欲完前日之約,不好自家啟齒。”《紅樓夢》第一回:“你攜了此物,意欲何往?”

探奇

(1).尋找奇景。 唐 王維 《藍田山石門精舍》詩:“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宋 曾鞏 《寄鄆州邵資政》詩:“泝險飛遊艇,探奇漾釣緍。” 明 唐順之 《答茅鹿門知縣書》:“語山川者於 秦中 、 劍閣 、 金陵 、 吳會 ,苟未嘗探奇窮險,一一歷過而得其逶迤曲折之詳,則猶未有得於肉眼也。”

(2).指探問奇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小生一時探奇窮異,實出無心。”

高低

(1) 無論如何

嘴都說破了,老王高低不答應

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2) 終究,到底

高低找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高低叫他弄丟了

草木

(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 太行 之陽有 盤谷 , 盤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 明 劉基 《<悅茂堂詩>序》:“故人不得其性則痛,鳥獸不得其性則瘏,草木不得其性則萎以枯。”

(2).指荒野。《韓非子·說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餓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賤。多用作自謙之詞。 唐 陳子昂 《諫刑書》:“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蘇軾 《笏記》之一:“徒傾艸木之心,莫報乾坤之施。”

生處

(1).生長的地方。 唐 李鹹用 《苔》詩:“幾年風雨跡,疊在石孱顏。生處景長靜,看來情儘閒。” 金 元好問 《野谷道中懷昭禪師》詩:“説向阿師應被笑,人生生處果難忘。” 元 曹之謙 《送李郭二子還鄉》詩:“喪亂身為客,淹流淚滿衣。亦知生處樂,未卜有年歸。”

(2).指聚集之處。 唐 杜牧 《山行》詩:“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3).佛教謂轉世輪迴之處。《魏書·釋老志》:“善惡生處凡有六道焉。”

(4).指轉生之處。 元 覺岸 《釋氏稽古略》卷二:“﹝ 道安法師 ﹞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忽有異僧出入隙中。 安 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雲即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

(5).產地。 清 翟灝 《通俗編·貨財》:“生處不如聚處。”

上下

(1) 高處和低處;上面和下面;職位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勝。——《孫子·謀攻》

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輩分上較高的和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興

(3) 從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著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優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數量詞後,表示概數;左右

今年一畝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稱衙門中的差役

這般炎熱,上下只得擔待一步!——《水滸傳》

鳶魚

見“ 鳶飛魚躍 ”。

飛躍

(1) 事物從舊質到新質的轉化;比喻突飛猛進

時代飛躍

(2) 飛騰跳躍

一隻鹿在開闊的田野上飛躍前進

道體

(1).道的本體;道的主旨。《淮南子·人間訓》:“或明禮義、推道體而不行,或解構妄言而反當。” 唐玄宗 《以元元皇帝真容應見宣付史館勅》:“道體無方, 元宗 有應,形標柱史,名葉新興。” 清 陳確 《答唯問》:“道體本無窮盡,故須臾不可忘戒懼。”

(2).猶玉體、貴體。《北史·隱逸傳·徐則》:“霜風已冷,海氣將寒,偃息茂林,道體休悆。” 唐 歐陽詢 《題諸家書帖》:“五月中得足下書,知道體平安。” 清 陳確 《與吳裒仲書》:“東瞻 澉嶺 ,眊眼欲穿。暑氣大盛,不審道體清適何似?”

曉然

明白貌。《荀子·王制》:“百姓曉然皆知夫為善於家而取賞於朝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宗經》:“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 郭沫若 《蒲劍集·屈原的藝術與思想》:“《楚辭》的特創性,也必須要知道這一點,才能曉然於心。”

老眼

(1).老年人的眼睛。 宋 張元乾 《菩薩蠻》詞:“老眼見花時,惜花心未衰。” 茅盾 《子夜》十六:“這老太婆疲倦得再也不能動了。可是她並沒睡著,她睜大了血紅的老眼,虛空地看著。”

(2).老年人的眼力。指視力所及,亦指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 唐 杜甫 《聞惠二過東溪特一送》詩:“皇天無老眼,空谷滯斯人。”《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這所謂文有定評了,可見我這雙老眼還不盲。”

誠明

至誠之心和完美的德性。語出《禮記·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鄭玄 註:“由至誠而有明德,是聖人之性者也。” 唐 李翱 《復性書上》:“不知者謂夫子之徒不足以窮性命之道,信之者皆是也。有問於我,我以吾之所知而傳焉,遂書於書,以開誠明之源。” 宋 邵雍 《誠明吟》:“ 孔子 生知非假習, 孟軻 先覺亦須脩;誠明本屬吾家事,自是今人好外求。” 明 邵璨 《香囊記·慶壽》:“一生未悟誠明了,百行須知孝悌先。”

端的

(1) 果真;確實;果然

(2) 究竟

端的方管營、差撥兩位用心。——《水滸傳》

(3) 又

他端的從哪兒來?

(4) 底細;緣由;詳情

我一問起,方知端的

(5) ——“端的”多見於早期白話

生知

謂不待學而知之。語本《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勖學》:“人理之曠,道德之遠,陰陽之變,鬼神之情,緬邈玄奧,誠難生知。” 宋 王禹偁 《神童劉少逸與時賢聯句》詩序:“生性如生知,辭如老成,一聯一詠,令人振驚。” 明 宋濂 《新刻<楞伽經>序》:“經凡一百五十一品,茲所存者,特其一爾,其言幽眇精深……欽惟皇上以生知之聖,一觀輒悟。”

點頭

快速地向前低頭;作為 表示而向前低頭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無人

(1).沒有人才。《左傳·文公十三年》:“﹝ 士會 ﹞乃行。 繞朝 贈之以策,曰:‘子無謂 秦 無人,吾謀適不用也。’” 金 元好問 《曲阜紀行》詩之八:“吾謀未及用,勿謂 秦 無人。”

(2).沒有人;沒人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王 屏左右,宮中虛無人。” 三國 魏 應璩 《與侍郎曹良思書》:“足下去後,甚相思想。《叔田》有無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風人之作,豈虛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詞:“深院無人,黃昏乍拆鞦韆,空鎖滿庭花雨。”參閱《詩·鄭風·叔于田》。

潦倒

(1) 舉止散漫,不自檢束

幾分潦倒模樣

(2) 頹喪,失意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一技無成,半生潦倒

(3) 衰老

龍鍾潦倒

(4) 反常;顛倒

言語潦倒

龍鍾

(1) 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的樣子。也指潦倒不得志的樣子

交結慚時輩,龍鍾似老翁。——李端《贈薛戴》

老態龍鍾

(2) 另指濕漉漉的樣子

詩詞推薦

梅花百詠·其十六·悟道原文_梅花百詠·其十六·悟道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