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紫膏院壁(院有茶山)原文
雪消溪谷已含春,雷動槍旗一簇新。
解道人間最仙景,風流無復杜陵人。
詩詞問答
問:題紫膏院壁(院有茶山)的作者是誰?答:許景衡
問:題紫膏院壁(院有茶山)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題紫膏院壁(院有茶山)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許景衡的名句有哪些?答:許景衡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真韻
2. 院有茶山
參考注釋
溪谷
山與山之間低陷的地方
含春
(1).含著春色。 南朝 梁簡文帝 《列燈賦》:“草含春而動色,雲飛采而輕來。” 隋 江總 《三善殿夜望山燈》詩:“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
(2).指帶著笑容。《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太太滿臉含春説道:‘好叫老爺得知,倆媳婦都有了喜了。老爺説可樂不可樂?’”《明珠緣》第四一回:“盈盈粉面媚含春,疑是凌波出 洛神 。”
(3).帶著春意。猶懷春。 五代 牛希濟 《臨江仙》詞:“弄珠游女,微笑自含春。”
雷動
聲音如響雷震動
台下歡聲雷動
槍旗
成品綠茶之一。由帶頂芽的小葉製成。芽尖細如槍,葉開展如旗,故名。 五代 齊己 《聞道林諸友嘗茶因有寄》詩:“槍旗冉冉緑叢園,穀雨初晴叫杜鵑。” 明 高啟 《採茶詞》:“雷過溪山碧雲煖,幽叢半吐槍旗短。” 清 錢謙益 《佟宰餉刁酒戲題示家純中秀才》詩之二:“如今又想南茶喫,悔擲槍旗上馬鞍。”
茶葉嫩尖。 五代 齊己 《謝人惠扇子及茶》詩:“鎗旗封 蜀 茗,圓潔製鮫綃。”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四一出:“春到郊原日遲遲,鎗旗展山谷里。” 錢南揚 校註:“茶名。《北苑別録》‘揀茶’:‘中芽,古謂一槍一旗是也。’言茶初生,一小芽如槍,一小葉如旗,故名。今稱旗槍。” 明 高啟 《採茶詞》:“雷過溪山碧雲暖,幽叢半吐鎗旗短。”
一簇
表數量。用於聚集之物或人。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詩之五:“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金 元好問 《塞上曲》:“平沙細草散牛羊,一簇征人在戍樓。”《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 安老爺 一望,只見前面有幾叢雜樹,一簇草房。” 沙汀 《航線》:“在一簇屋子的高處,一片惹眼的紅色奔過去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九回:“只見紅紅綠綠一簇人馬下來,霎時已進了村。”
解道
(1).懂得;知道。 唐 張籍 《涼州詞》:“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 涼州 。” 宋 陳師道 《老柏》詩之二:“解道庭前柏,何曾識 趙州 。” 清 納蘭性德 《如夢令》詞:“還睡,還睡,解道醒來無味。” 聞一多 《紅燭·李白之死》:“啊‘澄江淨如練’,這種妙處誰能解道?”
(2).猶能吟,會吟。 唐 李白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解道澄江浄如練,令人長憶 謝玄暉 。” 宋 楊萬里 《謝譚德稱國正惠詩》:“君不見 李 家 謫仙 吟掉頭,解道 蛾眉 山月半輪秋。”
(3).講述,訴說。 郭沫若 《瓶》詩之二九:“這無限的焦情向誰解道?”
人間
指整個人類社會;世間
要留清白在人間。——明· 于謙《石灰吟》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宋· 沈括《夢溪筆談》
風流
(1) 風采特異,業績突出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 才華出眾,自成一派,不拘泥於禮教
是真名士自風流
(3) 放蕩不羈
如此風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響的婚禮
(4) 具有 * 特點或 * 上得到滿足
風流小說
(5) 風俗教化
風流篤厚,禁罔疏闊。——《漢書·刑法志》
(6) 遺風,流風餘韻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 風度;儀表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唐· 杜甫《詠懷古蹟》
(8) 風韻,多指好儀態
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紅樓夢》
無復
(1).不再,不會再次。《呂氏春秋·義賞》:“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 陳奇猷 校釋:“此文意謂詐偽之道,雖今可以苟且得利,後將不可復得利也。”《晉書·王導傳》:“ 桓彝 見朝廷微弱……憂懼不樂。往見 導 ,極談世事,還,謂 顗 曰:‘向見 管夷吾 無復憂矣。’” 唐 韓愈 《落葉送陳羽》詩:“落葉不更息,斷蓬無復歸。”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下·格局》:“ 聖嘆 之評《西廂》,可謂晰毛辨髮,窮幽極微,無復有遺議於其間矣。”
(2).指不再有,沒有。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不死之事已定,無復奄忽之慮。”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少來蒐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勞工,無論黑、白、黃,無復奴隸種。”
(3).沒有履行。 漢 劉向 《說苑·雜言》:“ 仲尼 曰:‘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
(4).不能恢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規非者,其所為不得其事,其事不當,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無復,殘類滅宗亡國是也。”
杜陵
(1).地名。在今 陝西省 西安市 東南。古為 杜伯國 。 秦 置 杜縣 , 漢宣帝 築陵於東原上,因名 杜陵 。並改 杜縣 為 杜陵縣 。 晉 曰 杜城縣 , 北魏 曰 杜縣 , 北周 廢。 唐 盧照鄰 《長安古意》詩:“挾彈飛鷹 杜陵 北,探丸借客 渭橋 西。” 唐 白居易 《新樂府·杜陵叟》:“ 杜陵 叟, 杜陵 居,歲種薄田一頃餘。” 宋 張先 《更漏子》詞:“ 杜陵 春, 秦 樹晚,傷別更堪臨遠。”
(2). 漢 宣帝 陵墓。《漢書·元帝紀》:“ 初元 元年春正月辛丑, 孝宣皇帝 葬 杜陵 。”《三輔黃圖·陵墓》:“ 宣帝 杜陵 ,在 長安 城南五十里。帝在民間時,好游 鄠 杜 間,故葬此。”
(3).指 唐 杜甫 。 宋 戴復古 《答杜子野主簿》詩:“ 杜陵 之後有孫子,自守詩家法度嚴。” 明 鄭昂 《感懷》詩:“ 王粲 淒涼仍去國, 杜陵 老大竟飄蓬。” 清 孫枝蔚 《同程穆倩訪周元亮司農》詩:“ 杜陵 仍作客, 曹霸 可無詩。”參見“ 杜陵野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