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海涌一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一峰不知何所來,萬古罨秀臨蘇台。

詎數層巒及疊嶂,饒看野竹兼疏梅。

石泉鶴澗瀉冰雪,梵宮琳宇棲崔巍。

晴空照影入滄海,宛似湧出西蓬萊。

是宜仙人所託憩,而我登臨實快哉。

詩詞問答

問:《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海涌一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四

2. 吳人張宗蒼畫

參考注釋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何所

何處。《史記·孝武本紀》:“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韓愈 《感春》詩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處處。”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聽我語:我所思兮在何所?”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蘇台

(1).即 姑蘇台 。又名 胥台 。在 蘇州 西南 姑蘇山 上。相傳為 春秋 時 吳王 闔廬 所築, 夫差 於台上立 春宵宮 ,作長夜之飲。 越國 攻 吳 , 吳 太子 友 戰敗,遂焚其台。 唐 王勃 《乾元殿頌》:“風寒 碣館 ,露慘 蘇臺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九·宋人絕句》:“行人悵望 蘇臺 柳,曾與 吳王 掃落花。”

(2).因 蘇台 地處 蘇州 ,故亦用以借指 蘇州 。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八:“ 蘇 有 姑蘇臺 ,故 蘇州 謂之 蘇臺 。” 清 趙翼 《到家正值山茶花盛開》詩:“尋春步屐遍 蘇臺 ,帶得餘香轉櫂回。” 陳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書樓夜坐雜感》詩:“ 浙江 潮猛 蘇臺 燼,意向 吳淞江 口行。”參見“ 姑蘇臺 ”。

層巒

重疊的山嶺

層巒疊嶂

層巒疊翠

層巒起伏

疊嶂

亦作“ 疊障 ”。亦作“迭嶂”。重迭的山峰。 南朝 梁武帝 《直石頭》詩:“夕池出濠渚,朝雲生疊嶂。” 隋 薛道衡 《豫章行》:“前瞻疊障千重阻,卻帶驚湍萬里流。” 唐 孟浩然 《經七里灘》詩:“疊障數百里,沿洄非一趣。” 明 張居正 《馬上見西山》詩:“迭嶂環都邑,浮光接露臺。” 李瑛 《送》詩:“狐皮帽子襯一張英俊的臉,犴皮靴子要踏平那迭嶂重巒。”

曡嶂:重迭的山峰。 宋 陸游 《還家》詩:“曡嶂出雲明客眼,澄江漲雨濯京塵。”《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到得山下,連峰曡嶂,壁立千仞。”

石泉

山石中的泉流。《楚辭·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來水》:“兩岸連山,石泉懸溜,行者輒徘徊留念,情不極已也。” 唐 杜甫 《石泉》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宋 蘇軾 《峽山寺》詩:“石泉解娛客,琴築鳴空山。” 元 劉迎 《寒食阻雨招元功會話》詩:“楊柳杏花相對晚,石泉槐火一時新。” 清 唐甄 《潛書·敬修》:“居於河濱者,始汲而歸,濁不可飲也。注而勿擾,則石泉矣。”

鶴澗

亦作“ 鶴磵 ”。地名。在 蘇州 虎丘 。 明 邢昉 《閶門遇穆清因訊僧彌》詩:“小浮 鶴澗 緑,花映杜鵑紅。” 清 顧炎武 《郝將軍言及舊事感而有贈》詩:“風高劍氣 蛉川 外,水沸茶聲 鶴澗 東。” 王遽常 匯注引 徐嘉 曰:“ 陸友仁 《硯北雜誌》:‘ 虎阜 有 清遠道士 養鶴澗 。’” 清 改琦 《酹江月·石湖》詞:“ 鶴磵 煙消, 馬塍 雨黯,棖觸今猶昔。”

冰雪

比喻清純

梵宮

原指梵天的宮殿。後多指佛寺。 南朝 梁 沉約 《瑞石像銘》:“永言鷲室,棲誠梵宮。” 唐 王勃 《梓州郪縣兜率寺浮圖碑》:“梵宮霞積,香閣星浮。” 元 耶律楚材 《憩解州邵薛村洪福院》詩:“天兵南出 武陽東 ,暫解征鞍憩梵宮。” 清 李漁 《憐香伴·僦居》:“寳菴花竹成林,闌乾曲折,不似梵宮結構,竟像人家的書舍一般。”

琳宇

殿宇宮觀的美稱。 宋 梅堯臣 《祫享觀禮二十韻》:“琳宇躬將款,珠塵密未收。” 元 揭傒斯 《題桃源圖》詩:“丹臺寒漠漠,琳宇氣熊熊。” 清 趙翼 《小孤山》詩:“居然大琳宇,香火日奔湊。”

崔巍

(1).高峻,高大雄偉。《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高山崔巍兮,水流湯湯。” 王逸 註:“崔巍,高貌。” 唐 楊炯 《青苔賦》:“靈山偃蹇,巨壁崔巍。”《西遊記》第三六回:“你看那裡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 郭沫若 《武漢長江大橋》詩:“ 黃鶴樓 將要增加它的崔巍, 晴川閣 將要增加它的靜美。”

(2).指高峻的山。 清 陳維崧 《江城子·春雨新晴過吳城西禪寺次雲臣南水賦》詞:“千尋佛閣倚崔巍,眺 胥臺 ,漫生哀。”

晴空

晴朗的天空

晴空萬里

滄海

大海。以其一望無際、水深呈青蒼色,故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樂府詩集·曹操·步出夏門行》

宛似

宛如

從遠處眺望,古老的長城宛似一條巨龍橫臥在崇山峻岭之間

湧出

亦作“湧出”。涌冒而出。《漢書·元帝紀》:“山崩地裂,水泉湧出。”《山海經·東山經》“﹝ 跂踵之山 ﹞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涌” 晉 郭璞 註:“今 河東 聞喜縣 有 瀵水 ,源在地底,濆沸湧出,其深無限,即此類也。”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許多地方陰溝中湧出水來。”

蓬萊

又稱“蓬壺”。神話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兩座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仙人

神話和童話中指神通廣大、長生不老的人

登臨

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

南望彭澤、 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 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詩詞推薦

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海涌一原文_吳山十六景(吳人張宗蒼畫)·其十·海涌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