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馬生肝·其一原文
金符飛下渥窪龍,鞭影輕摶六翮風。
耳竅風聲聞斗蟻,眼花雲影疾驚鴻。
未容駿骨遼東老,已得英名冀北空。
一縷紅塵江漢捷,天庭不為荔支紅。
詩詞問答
問:海青馬生肝·其一的作者是誰?答:陳伯通
問:海青馬生肝·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海青馬生肝·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陳伯通的名句有哪些?答:陳伯通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東韻
參考注釋
金符
(1).猶符命。古代謂天賜與人君的符瑞,以為受命之憑證。《尚書璇璣鈐》:“ 湯 受金符帝籙,白狼銜鉤入 殷 朝。” 南朝 齊 孔稚珪 《褚先生伯玉碑》:“蓋事詳於玉牒,理煥於金符。”
(2).古代帝王授予臣屬的信物,包括銅虎符、金魚符、金符牌等。 南朝 齊 謝朓 《思歸賦》:“施銀黃之沃若,剖金符之陸離。” 唐 王維 《故西河郡杜太守輓歌》之二:“返葬金符守,同歸石窌妻。”《元史·百官志三》:“大都尚飲局,秩從六品。 中統 四年始置。設大使、副使各一員,俱帶金符。掌醖造上用細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王振鵬》:“後拜千戶,佩金符,總海運。”
渥窪
即 渥窪 。 樊增祥 《<東溪草堂詞選>自序》:“此五君者,譬諸 渥漥 美駟, 荊 野明搖,詞學一日不湮,斯人亦一日不沒。”參見“ 渥窪 ”。
(1).水名。在今 甘肅省 安西縣 境,傳說產神馬之處。《史記·樂書》:“又嘗得神馬 渥窪水 中,復次以為《太一之歌》。” 裴駰 集解引 李斐 曰:“ 南陽 新野 有 暴利長 ,當 武帝 時遭刑,屯田 燉煌 界。人數於此水旁見羣野馬中有奇異者,與凡馬異……﹝ 利長 ﹞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馬,獻之。” 唐 盧綸 《送史兵曹判官赴樓煩》詩:“ 渥窪 龍種散雲時,千里繁花乍別離。” 清 劉大櫆 《與李侍郎書》:“蓋 伯樂 過 渥窪 之渚,而馬群為空。”
(2).指代神馬。 唐 韓琮 《公子行》:“別殿承恩澤,飛龍賜渥窪。” 宋 蘇軾 《送錢承制赴廣西路分都監》詩:“舞鳳尚從 天目 下,收駒時有渥窪姿。”
鞭影
(1).馬鞭的影子。《景德傳燈錄·天台豐乾禪師》:“外道禮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外道去已。 阿難 問佛云:‘外道以何所證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間良馬,見鞭影而行。’” 宋 陸游 《村居》詩:“生憎快馬隨鞭影,寧作痴人記劍痕。” 金 元好問 《懷益之兄》詩:“鞭影驚疲馬,鐘聲急暮禽。”
(2).借指鞭策自己的事物。 宋 楊億 《<景德傳燈錄>序》:“機緣交激,若拄於箭鋒;智藏發光,旁資於鞭影。” 宋 蘇軾 《靜常齋記》:“既以是為吾號,又以是為吾室,則有名之累,吾何所逃。然亦趨寂之指南,而求道之鞭影乎。” 清 龔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詩之五:“傳聞智勇人,傷心自鞭影。”
六翮
(1).謂鳥類雙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鳥的兩翼。《戰國策·楚策四》:“奮其六翮而凌清風,飄搖乎高翔。” 宋 蘇軾 《與胡祠部游法華山》詩:“君猶鸞鶴偶飄墮,六翮如雲豈長鎩。” 明 劉基 《戲為雪雞篇寄詹同文》詩:“雪鶴排雲舒六翮,長鳴遠逐 浮丘伯 。”
(2).指鳥。 唐 高適 《別董大》詩之二:“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 京洛 十餘年。” 宋 陸游 《臨別成都帳飲萬里橋贈譚德稱》詩:“今年一戰馘餘子,風送六翮凌青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六翮飛身,爭投棲於樹杪;五花畫舫,盡返棹於湖邊。”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斗蟻
亦作“鬭蟻”。亦作“鬭螘”。 1.善斗之螞蟻。 清 錢謙益 《次韻答茅孝若見訪》之二:“蝸牛亦有廬,鬭蟻上堦除。” 清 朱昆田 《競渡歌》:“或聚如鬭蟻,或散如驚麏。” 清 厲鶚 《十月十八日同餘葭白陳授衣閔廉風游禪智寺》詩:“鬭螘俛人羣,放眼寄大塊。”
(2).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紕漏》:“ 殷仲堪 父病虛悸,聞牀下蟻動,謂是牛鬭。”後遂以“鬭蟻”謂病虛耳鳴。 唐 蘇頲 《先是新昌小園期京兆尹一訪兼郎官數子自頃沉痾年復一年茲願不果率然成章》:“鬭蟻聞常日,歌龍值此辰。”
眼花
看東西模糊不清
頭昏眼花
雲影
(1).雲的影像。 南朝 梁元帝 《夜宿柏齋》詩:“燭暗行人靜,簾開雲影入。” 宋 葉夢得 《滿江紅》詞:“雲影淡,天容窄。曉風漪十頃,暖浮晴色。”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這些時想晨鐘暮鼓,馬足車塵,細看來恰便似雲影空中盡。” 沙汀 《夏夜》:“水田明晃晃的,倒映著天光雲影。”
(2).比喻婦女的美發。 宋 黃機 《眼兒媚》詞:“鬔鬆兩鬢飛雲影,鈿合未梳妝。” 宋 陳著 《洞仙歌·次韻花蕊夫人》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雲影鬅鬙翠山遠。”
驚鴻
比喻美人體態的輕盈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曹植《洛神賦》
駿骨
(1).據《戰國策·燕策一》載, 郭隗 用買馬作喻,說古代有用五百金買千里馬的馬頭骨,因而在一年內就得到三匹千里馬的,勸 燕昭王 厚幣以招賢。後因以“駿骨”喻傑出的人才。 南朝 梁 任昉 《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朕傾心駿骨,非懼真龍。”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駿骨黃金買,英髦絳帳延。” 清 姚鼐 《哭孔撝約三十二韻》:“鹿鳴君始賦,駿骨竊先知。”
(2).指良馬。 唐太宗 《臨洛水》詩:“春蒐馳駿骨,總轡俯長河。” 宋 梅堯臣 《傷馬》詩:“空傷駿骨埋,固乏弊帷葬。”參見“ 千金市骨 ”。
遼東
遼河以東的地區,即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明朝在現在遼寧省境內設遼東都指揮使,防守邊境
英名
(1) 卓越人物的名字或名聲
英名永存
(2) 也指一種榮譽
冀北
(1).《左傳·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馬之所生。”《南齊書·王融傳》:“ 秦 西 冀 北,實多駿驥。”因以謂良馬產地,並指人才薈萃之所。 唐 韓愈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伯樂 一過 冀 北之野,而馬羣遂空…… 東都 固士大夫之 冀 北也。”
(2).指遊牧地區。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徙帳幕南,空羣 冀 北。”
紅塵
(1) 鬧市的飛塵,借指繁華的社會
紅塵百戲
(2) 佛教指人世間
看破紅塵
江漢
(1). 長江 和 漢水 。《書·禹貢》:“ 江 漢 朝宗於海。”《詩·小雅·四月》:“滔滔 江 漢 ,南國之紀。” 朱熹 集傳:“ 江 漢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國大將軍紇乾弘神道碑》:“ 江 漢 之間,不驚雞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蓋。” 清 黃景仁 《黃鶴樓用崔韻》:“欲把登臨倚長笛,滔滔 江 漢 不勝愁。”
(2).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荊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內。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四十:“ 江 漢 之君,悲其墜屨, 少原 之婦,哭其亡簪。”《後漢書·荀彧傳》:“ 紹 既新敗,眾懼人擾,今不因而定之,而欲遠兵 江 漢 ,若 紹 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文選·江淹<望荊山>詩》:“奉義至 江 漢 ,始知 楚 塞長。” 李善 註:“ 江 漢 , 荊 楚 之境也。”
(3).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東部地區。 唐 杜甫 《枯棕》詩:“嗟我 江 漢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鰲 註:“ 江 漢 ,指 巴 蜀 。”
(4).指 長江 與 漢水 之間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區。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區。 陳毅 《吟 * 形勢》:“ 江 漢 飛傳 劉 鄧捷,中原重見 李 鄭 回。”
天庭
(1) 天帝的宮廷;天帝的朝廷
(2) 帝王的宮廷;朝廷
(3) 天空
這種種聲音在無邊無際的天庭中響著。——胡也頻《光明在我們的前面》
(4) 指前額的中央
天庭飽滿
不為
(1).不做;不乾。《詩·衛風·淇奧》:“善戲謔矣,不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
(2).謂收成不好。《墨子·雜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備湛旱、歲不為。” 王念孫 《讀書雜誌·墨子六》:“‘歲不為’,猶《玉藻》言年不順成也。”《淮南子·本經訓》:“是故上下離心,氣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為。” 高誘 註:“不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顏延之 《陶徵士誄》:“夫璿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先破後承,始開終結,內分八股,股股相對,繩墨不為不嚴矣。”
(1).不因為。《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 堯 存,不為 桀 亡。”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彥 《浣溪沙》詞:“不為蕭娘舊約寒,何因容易別 長安 。”
(2).不為了。《漢書·揚雄傳下》:“蓋聞聖主之養民也,仁霑而恩洽,動不為身。” 顏師古 註:“言憂百姓也。”
荔支
即荔枝。《後漢書·和帝紀》:“舊 南海 獻龍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荔支》:“《廣志》曰:‘荔支,樹高五六丈,如桂樹。緑葉蓬蓬,冬夏鬱茂,青華朱實。’” 宋 蘇軾 《峻靈王廟碑》:“石峯之側,多荔支黃柑,得就食。”參見“ 荔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