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寺

作者:蘇澥 朝代:宋代

大慈寺原文

身去寥寥無朕跡,此時誰會真訊息。

黃金靈骨今尚存,指示世人人不識。

詩詞問答

問:大慈寺的作者是誰?答:蘇澥
問:大慈寺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大慈寺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蘇澥的名句有哪些?答:蘇澥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職韻

2. 以上宋李庚《天台續集》卷中

參考注釋

寥寥

(1).空虛貌。《呂氏春秋· * 》:“俗主虧情,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府種,筋骨沉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 高誘 註:“極三關之欲以病其身,故九竅皆寥寥然虛。”《文選·江淹<雜體詩·效謝混《遊覽》>》:“淒淒節序高,寥寥心悟永。” 李善 註:“《莊子》曰:‘寥已吾志。’ 郭象 曰:‘寥然空虛也。’” 宋 曾鞏 《將之江淛遂書懷別》詩:“功名竟安在,富貴空寥寥。”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中:“自從辭君親,久不為是役。落落無為鄉,寥寥不齊邑。伊誰與為禮,見此孤立石。”

(2).寂寞;孤單。 唐 宋之問 《溫泉莊臥疾寄楊七炯》詩:“移疾臥茲嶺,寥寥倦幽獨。” 明 梁辰魚 《瓦盆兒·立秋夜悼亡》套曲:“聽落葉,小窗敲,怎禁他雲房獨掩夜寥寥。空贏得淚痕濃,黯淡了鮫綃。” 清 唐孫華 《題張漢昭小像》詩:“寥寥 蔣生 徑,賴有 羊 與 求 。聞君妙方術,久疾應手瘳。”

(3).形容數量少。 唐 權德輿 《舟行見月》詩:“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兩三聲。” 宋 趙與時 《賓退錄》卷二:“古今當其任者,蓋寥寥可數。” 清 趙翼 《舟行》詩:“知有煙村緣水灣,寥寥一犬吠柴關。” 巴金 《利娜》:“無垠的荒野,稀落的城市,寥寥的人口,稀少的村莊。”

(4).廣闊;空曠。 三國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三:“寥寥高堂上,涼風入我室。”《魏書·術藝傳·張淵》:“恢恢太虛,寥寥帝庭,五座並設,爰集神靈。”註:“恢恢、寥寥,皆廣大清虛之貌。” 金 王若虛 《哀雁詞》:“鳥之遠害,宜莫如鴻,浩浩長風,寥寥遠空,邈乎冥濛,去萬里而無窮。” 清 周亮工 《與黃濟叔論印章書》:“寥寥寰宇,罕有合作,三十年來,其 朱修能 乎?”

(5).雄勁;清越。 唐 司空圖 《二十四詩品·雄渾》:“荒荒油雲,寥寥長風。” 唐 姚合 《過無可上人院》詩:“寥寥聽不盡,孤磬與疏鍾。” 唐 鄭綮 《開天傳信記》:“ 力士 再拜賀曰:‘非常之事也,願陛下為臣一奏之。’其聲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無朕

亦作“ 無眹 ”。沒有跡象或先兆。 漢 嚴遵 《道德指歸論·用兵》:“與敵相距,變運無形,奇出無朕,錯勝無窮。” 唐 元稹 《酬別致用》詩:“神哉心相見,無眹安得離。”眹,一本作“ 朕 ”。 宋 歐陽修 《三皇設言民不違論》:“化被而物不知,功成而跡無朕。” 清 王夫之 《莊子解·齊物論》:“有真知者,並其通為一者而無朕。”

此時

這時候。《後漢書·劉玄傳》:“﹝ 韓夫人 ﹞輒怒曰:‘帝方對我飲,正用此時持事來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記》:“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三回:“此時已經四更天光景了。”

訊息

(1) 情況報導

訊息靈通人士

(2) 音信

杳無訊息

黃金

(1)

(2) 銅

黃金折。——《戰國策·齊策四》

太傅齎黃金。

(3) 金

天作黃金色。——《廣東軍務記》

(4) 金黃色

黃金絡馬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5) 見“金”

靈骨

(1).稱仙人的軀體。 南朝 梁 江淹 《雲山贊·陰長生》:“ 陰君 惜靈骨,珪壁詎為寳。日夜明山側,果得金丹道。” 胡之驥 匯註:“《列仙傳》:‘ 陰長生 ,從 馬明生 受金液神丹,乃入 華陰山 合金液,不樂升天,但服半劑為地仙。’”

(2).指悟道的先天素質。 宋 張商英 《護 * 》:“在僧俗中亦必宿有靈骨,負逸群超世之量者方能透徹。”

(3).指龜甲。古代用以占卜,故稱。《藝文類聚》卷七五引 南朝 宋 顏延之 《大筮箴》:“無惰爾儀,靈骨有知。”

(4).指佛舍利。 明 劉績 《霏雪錄》:“舍利,按佛書雲,室利羅或設利羅。此雲骨身,又雲靈骨,即所謂遺骨分,通名舍利光明。”

尚存

現在還存在

辦事處的遺蹟尚存

指示

(1) 指明,顯示

璧有瑕,請指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指示燈

(2) 上對下指導、命令

(3) 上對下指導、命令的內容

世人

世上的人;普通人

世人皆知

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宋· 周敦頤《愛蓮說》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詩詞推薦

大慈寺原文_大慈寺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