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旦至翼日,保陽雪信聞。
京畿賀正晴,獨予望實殷。
河東李奉翰,其報先書麟。
江南茲馳牘,奏同得澤均。
融入地弗計,仍積三寸銀。
各屬臘雪沾,亦詳悉奏陳。
披章慰為愧,何地非吾民。
自責心過急,靜待旻垂恩。
執筆摛芸箋,竟不知所云。
詩詞問答
問:《兩江總督書麟奏報雨雪情形詩以志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八十六
2. 直
參考注釋
元旦
公曆每年的第一天
翼日
明日,次日。翼,通“ 翌 ”。《書·金縢》:“公歸,乃納冊於金縢之匱中,王翼日乃瘳。” 孔 傳:“翼,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訶 成 。”
京畿
國都和國都周圍的地方
視學京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賀正
歲首元旦之日,群臣朝賀。 唐 黃滔 有《賀正啟》。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正朔歷數·賀正》:“《通典》: 漢高帝 十月定 秦 ,遂為歲首。七年, 長樂宮 成,制羣臣朝賀儀。 武帝 改用夏正,亦在建寅之朔。則元日慶賀,始於 漢高祖 也。” 宋 王禹偁 《除夜寄羅評事同年》詩之三:“郡僚方賀正,獨宿 太湖 稜。”《東周列國志》第六回:“正值冬十一月朔,乃賀正之期, 周公黑肩 勸王加禮於 鄭 ,以勸列國。”
望實
(1).名聲和實際;威望和實力。 晉 陶潛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時 亮 崇修學校,高選儒官,以君望實,故應尚德之舉。” 南朝 梁 江淹 《王僕射加兵詔》:“宜增威飾,以崇望實。” 宋 蘇軾 《平王論》:“且北寇方強,一旦示弱,竄於蠻 越 ,望實皆喪矣。” 梁啓超 《堯舜為中國中央君權濫觴考》:“大抵於同宗族之中,擇其最賢明有望實者而立之。”
(2).指名實相副的人。 晉 裴啟 《語林》:“ 蘇峻 新平, 溫 庾 諸公以朝庭初復,京兆宜得望實,唯 孔君平 可以處之。”《晉書·桓彝傳》:“ 丹楊 尹 溫嶠 上言:‘ 宜城 阻帶山川,頻經變亂,宜得望實居之,竊謂 桓彝 可充其選。’”
河東
古地區名。黃河流經山西、陝西兩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東部,指今之山西省。秦漢時置河東郡、唐初 置河東道,開元間又置河東節度使,宋置河東路,明廢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入地
(1).鑽入地下。形容十分羞慚。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 宋 陳亮 《廣惠王祈雨文》:“ 亮 等今思厥愆,慚恨入地。”
(2).喻死亡。《後漢書·班超傳》:“蠻夷之性,悖逆侮老,而 超 旦暮入地,久不見代,恐開姦宄之源,生逆亂之心。” 宋 蘇軾 《論倉法札子》:“臣材術短淺,老病日侵,常恐大恩不報,銜恨入地,故貪及未死之間,時進瞽言。” 清 黃遵憲 《赤穗四十七義士歌》詩序:“苟靦顏視息,他日蒙恥入地,將何面目見我公乎?”參見“ 入土 ”。
(3). 宋 代 靖州 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習俗。居民互斗,勝者僅掠取敗者之錢財而歸還其土地,謂之“入地”。
三寸
指舌。《藝文類聚》卷十七引 晉 張韓 《不用舌論》:“ 留侯 不得已而掉三寸,亦反初服而效神仙。” 南朝 梁簡文帝 《舌賦》:“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故微言傳乎往記,妙説表乎丹青。”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搆釁》:“他自負半世英豪,那見得一腔奇抱。爛斑三寸人前掉,電光閃爍皆傾倒。”
臘雪
冬至後立春前下的雪。 唐 劉禹錫 《送陸侍御歸淮南使府》詩:“ 泰山 呈臘雪, 隋 柳布新年。” 宋 歐陽修 《蝶戀花》詞:“嘗愛 西湖 春色早,臘雪方銷,已見桃開小。”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水一·臘雪》:“冬至後第三戌為臘,臘前三雪,大宜菜麥,又殺蟲蝗。臘雪密封陰處,數十年亦不壞。”
詳悉
(1) 詳細地知悉
(2) 詳盡而周密完備
奏陳
向帝王陳述意見、事宜。 宋 歐陽修 《論選皇子疏》:“去歲以來,羣臣多言皇嗣之事,臣亦嘗因災異竊有奏陳。” 章炳麟 《文學說例》:“蓋 勝 既率意奏陳,退而撰次本言,施以藻采,史官傳述,遂若造膝所陳,語本若爾。”
自責
自己譴責自己
沉痛自責
垂恩
施予恩澤。《三國志·蜀志·先主甘後傳》:“大行皇帝存時,篤義垂恩,念 皇思夫人 神柩在遠飄颻,特遣使者奉迎。”《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臣是小人,虛沾大造,蒙王收録,早是分外垂恩。”
執筆
(1) 指寫文章
(2) 動筆擬訂集體名義的文稿
那篇論文是全小組集體討論、由他執筆的
不知所云
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指語言紊亂或空洞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前出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