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隨安室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題隨安室原文

隨安室是舊居稱,此地讀書昔歲曾。

敬業樂群今不復,對時育物又何能。

石門煙月級偶拾,冰牖春風景重憑。

攬鏡本來茲面目,鬢邊底事雪華增。

詩詞問答

問:題隨安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隨安室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隨安室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蒸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八十五

2. 去聲

參考注釋

舊居

舊宅;故居。《後漢書·安帝紀》:“民訛言相驚,棄捐舊居,老弱相攜,窮困道路。”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清水》:“縣民故 會稽 太守 杜宣 ,白令 崔瑗 曰:‘ 太公 本生於 汲 ,舊居猶存。’” 唐 杜甫 《得家書》詩:“今日知訊息,他鄉且舊居。” 陳毅 《在天津新河某部營房夜宿》詩:“機關生活今調劑,愛此兵營以舊居。”

此地

這裡,這個地方。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 燕丹 ,壯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 洪深 《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讀書

(1) 看著書本出聲讀或默讀

(2) 正式學習一個科目或課程

她讀書很用功

昔歲

去年;早年。《左傳·宣公十二年》:“昔歲入 陳 ,今茲入 鄭 ,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 唐 杜甫 《寄劉峽州伯華使君》詩:“昔歲文為理,羣公價盡增。”

敬業樂群

謂專心學業,樂與朋友相切磋。《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羣。” 孫希旦 集解引 朱熹 曰:“敬業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也;樂羣者,樂於取益以輔其仁也。”

時育

謂按季節而育養。《文選·張衡<東京賦>》:“於是陰陽交和,庶物時育。” 薛綜 註:“眾物育養也。” 晉 潘岳 《秋興賦》:“覽花蒔之時育兮,察盛衰之所託。”

石門

(1). 春秋 魯 城外門。《論語·憲問》:“ 子路 宿於 石門 。晨門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2).借指賢者。 漢 焦贛 《易林·革之旅》:“ 石門 晨開,荷蕢疾貧,遁世隱居,竟不逢時。”《後漢書·蔡邕傳》:“是故天地否閉,聖哲潛形, 石門 守晨, 沮 溺 耦耕。”

(3).控制水流的石閘。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 靈帝 建寧 中,又增脩石門,以遏渠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

(4).古代用於控扼要道的一種石砌防禦工事。《三國志·蜀志·張嶷傳》“拜為牙門將,屬 馬忠 ”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舊傳》:“ 羌 於要厄作石門,於門上施牀,積石於其上,過者下石槌擊之,無不糜爛。”

(5).古道路名。(1) 隋 唐 時自 四川盆地 通向 雲貴高原 的重要道路,在 秦 五尺道的基礎上修築而成,因路經今 四川省 高縣 境內的 石門山 得名。起自今 四川 宜賓 ,南抵 雲南 曲靖 ,再通往 昆明 、 大理 等處。 唐 與 南詔 之間的交通,多經由此道。(2)指古 褒斜谷 通道。在今 陝西 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 東漢 的《石門頌》、 北魏 的《石門銘》最為著名。

煙月

亦作“煙月”。1.雲霧籠罩的月亮;朦朧的月色。 唐 張九齡 《初發道中贈王司馬》詩:“林園事益簡,煙月賞恆餘。” 後蜀 鹿虔扆 《臨江仙》詞之一:“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 宋 秦觀 《望海潮·越州懷古》詞:“汎五湖煙月, 西子 同游。” 清 孫枝蔚 《坐朱紉芳半舟留題》詩:“煙月每逢歌管處,波瀾難到酒壚旁。”

(2).煙花風月。指風流韻事。 元 楊暹 《劉行首》第三折:“三百年守在孤墳,二十載還了煙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餘韻》:“ 陳 隋 煙月恨茫茫,井帶胭脂土帶香。”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景重

仰慕推重。《新唐書·高釴傳》:“諸弟皆檢願友愛,為搢紳景重。”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十四:“ 梁太祖 每覽 太原 書檄,遙景重之,曰:‘我何不得此人也? 陳琳 、 阮瑀 ,亦不是過。’”

攬鏡

持鏡;對鏡。《晉書·王衍傳》:“然心不能平,在車中攬鏡自照,謂 導 曰:‘爾看吾目光乃在牛背上矣。’” 宋 劉克莊 《賀新郎·答實之》詞:“少時棋柝曾聯句,嘆而今、登樓攬鏡,事機頻誤。” 梁啓超 《義大利建國三傑傳》第五節:“攬鏡華髮,據鞍髀肉,蹉跎歲月,何以為情。”

來茲

(1).來年。《呂氏春秋·任地》:“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南朝 宋 謝靈運 《白石岩下逕行田》詩:“天鑒儻不孤,來茲驗微誠。”

(2).泛指今後。《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花城》1981年第1期:“他突然想到,應該用筆把他們叱吒風雲的英雄事跡記錄下來,瞻既往以勵來茲。”

面目

(1) 相貌

面目可憎

(2) 事物的外表、形態;面貌

還其本來面目

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忠烈之面目

(3) 比喻事物所呈現的景象

顯出廬山真面目

(4) 指面子、臉面

愧無面目見人

何面目以歸漢。——《漢書·李廣蘇建傳》

何面目見吾邑義士。——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雪華

見“ 雪花 ”。

詩詞推薦

題隨安室原文_題隨安室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