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文廟原文

猶未乾戈戢,已興禮樂融。

聖圖真廣大,文教合尊崇。

璧水恆論道,泮宮每獻功。

至今培正學,比戶鬯儒風。

詩詞問答

問:文廟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文廟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文廟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四

2. 我太宗皇帝始創大業即崇文重道建孔子廟於盛京行釋奠禮開國規模已肇萬年有道之長也

參考注釋

干戈

乾與戈,古代常用兵器。比喻戰爭

能執干戈以衛社稷。——《禮記·檀弓》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化干戈為玉帛。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 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禮樂

禮節和音樂。古代帝王常用興禮樂為手段以求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的統治目的。《禮記·樂記》:“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穎達 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呂氏春秋·孟夏》:“乃命樂師習合禮樂。” 高誘 註:“禮所以經國家,定社稷,利人民;樂所以移風易俗,盪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三:“禮樂攻吾短,山林引興長。”

聖圖

天子的宏圖。 唐 杜甫 《重經昭陵》詩:“聖圖天廣大,宗祀日光輝。”《舊唐書·徐堅傳》:“陛下誕膺靈命,中興聖圖,將弘 羲 軒 之風,以光史策之美。”《宋史·樂志九》:“聖圖廣大,宗祊光輝。”

廣大

(1) 寬闊而弘大

廣大地區

(2)

(3) (範圍、規模)巨大

掀起廣大的技術革新熱潮

(4) 範圍很寬的

廣大農村

(5) 數目很多的

廣大知識分子

文教

(1) 文化和教育

文教工作

文教事業

(2) ;指禮樂法度

(3) 文章教化

文教之宏敷

尊崇

敬重推崇

璧水

(1).指太學。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風, 石渠 啟珪璋之盛。”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學校》:“古者天子有學,謂之‘成均’,又謂之‘上庠’,亦謂之‘璧水’,所以養育作成天下之士類,非州縣學比也。” 元 柯丹邱 《荊釵記·啟媒》:“昔年璧水壯遨遊,學冠同流。”

(2).泛指讀書講學之處。 宋 陳亮 《謝留丞相啟》:“如 亮 者才不逮於中人,學未臻於上達。十年璧水,一幾明牕。”

(3).硯名。以硯圓如璧,外環以水,故名。《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宮硯》:“內府藏硯甚伙, 乾隆 戊戌,命內廷翰林臚為《西清硯譜》,計陶之屬五十五種…… 宋 之虎符、石函、黼黻、綯紋、璧水、列錢。”《清朝野史大觀·清宮遺聞·宮硯》:“石之屬一百四十五種,如 晉 王廞 之璧水。”

論道

(1).謀慮治國的政令。《周禮·考工記序》:“或坐而論道。” 鄭玄 註:“論道,謂謀慮治國之政令也。”《楚辭·離騷》:“ 湯 禹 儼而祗敬兮, 周 論道而莫差。” 宋 王安石 《論館職札子》:“以為王者之職,在於論道,而不在於任事。”

(2).議論、闡明道理。《荀子·正名》:“故,知者論道而已矣。” 唐 王維 《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上客能論道,吾生學養蒙。” 梁啓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三章第四節:“皆絶似村嫗謾駡口吻,毫無士君子從容論道之風。”

泮宮

古時的學校名稱

獻功

(1).獻上功績;報功。《詩·魯頌·泮水》:“不告於訩,在泮獻功。” 孔穎達 疏:“唯在泮宮之內獻其戰功而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二回:“這巡丁捧了罈子,到師爺那裡去獻功。” 魯迅 《書信集·致曹靖華》:“﹝這種東西﹞凡有可以欺凌的,他總想欺凌一下,也帶些……可以獻功得利的野心。”

(2).謂在冬祭時奉獻谷、帛等。《周禮·天官·內宰》:“佐後而受獻功者。” 鄭玄 註:“獻功者,九御之屬。 鄭司農 云:‘蒸而獻功。’” 賈公彥 疏:“謂內宰佐助後而受女御等獻絲枲之功、布帛等。”《國語·魯語下》:“王后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社而賦事,蒸而獻功。” 韋昭 註:“冬祭曰蒸,蒸而獻五穀、布帛之屬。”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正學

謂合乎正道的學說。 西漢 武帝 時,排斥百家,獨尊儒術,始以儒學為正學。《史記·儒林列傳》:“ 公孫子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宋 李之彥 《東谷所見·異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學,排斥異端。” 明 宋濂 《凝道記下》:“ 秦 漢 以來,正學失傳。” 宋 初 孫復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學》《中庸》,排佛、道為正學。 清 黃宗羲 《宋元學案·泰山學案》:“ 宋 興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孫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師道明正學,繼而 濂 洛 興矣。”

比戶

(1).家家戶戶。《魏書·李安世傳》:“無私之澤,乃播均於兆庶;如阜如山,可月積於比戶矣。” 五代 李中 《獻喬侍郎》詩:“九霄恩復降,比戶意皆忻。” 清 李漁 《奈何天·助邊》:“祇為著蒼黔凋敝,水旱頻仍,比戶嗟呀。” 康有為 《大同書》己部第一章:“試游於都會,入於閭井,聽鄉謡,比戶可憂焉:老婦隆冬無被,乃典衣而療子孫之疾;老翁白首無褲,乃力作而償子孫之負。”

(2).形容人多而普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樾泉近體》:“何以效 蘇 陸 者比戶,談 王 李 者塞途也?”

(3).一戶挨著一戶。 清 唐甄 《潛書·遠諫》:“比戶延燒,必罪失火之主。”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鄰里鄉黨,比戶而居。”

儒風

儒家的傳統、風尚。《南齊書·陸澄傳》:“今若不大弘儒風,則無所立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華實所附,斟酌經辭,蓋歷政講聚,故漸靡儒風者也。” 唐 韓愈 《奉酬天平馬十二僕射見寄之作》:“威令加 徐 土,儒風被 魯 邦。”

詩詞推薦

文廟原文_文廟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