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京王大臣報得透雨詩以志慰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五月雖沾澤,不過潤接田。

幸從駐避暑,恩佑乃蒙天。

口外實深透,京中尚憶懸。

諮詢曾一再,奏報此披傳。

霶霈己午未,渥優高下全。

潤滋禾黍茂,餘及豆蔬鮮。

心沃憂稍解,農蘇感倍虔。

希將勝去歲,秋遠敢云然。

詩詞問答

問:《留京王大臣報得透雨詩以志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餘集卷六

2. 今歲京師春膏頗渥入夏後寖尋望澤四月下旬至五月初間雖屢次得雨然不過僅堪接潤總未能十分深透

參考注釋

不過

(1)

——用在形容詞性的詞組或雙音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很高

那就再好不過了

(2)

——作連詞,表示轉折,只是

然亦不過增一倍而止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病人精神還不錯,不過胃口還不好

(3)

副詞,指明範圍;只,僅僅

不過是個小孩子

幸從

謂因得寵而隨從。《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 虞 ,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

避暑

(1) 到涼爽的地方度過炎熱的暑期

(2) 避免中暑

口外

長城以北地區

深透

指程度較徹底

京中

京城裡,此指北京

京中有善口技者。——《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諮詢

徵求意見 (多指行政當局向顧問之類的人員或特設的機關徵求意見)

一再

一次又一次地

奏報

(1) 臣子對帝王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

及時奏報

(2) 奏章

霶霈

(1).大雨。 漢 焦贛 《易林·巽之離》:“隱隱大雷,霶霈為雨。” 唐 元稹 《獻滎陽公詩五十韻啟》:“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滿而止,又安能測其霶霈之所至哉!” 清 曹寅 《望雨謠》:“幽天赫赫勢霶霈,雷公振鐸驅山碎。”

(2).比喻盛大;盛多。 唐 獨孤及 《酬皇甫侍御望天灊山見示之作》詩:“天旋物順動,德布澤霶霈。”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上坐未久,書生殺驢拔蒜備饌,酒肉霶霈,上顧而奇之。” 宋 歐陽修 《水谷夜行寄子美聖俞》詩:“有時肆顛狂,醉墨灑霶霈。”

高下

指高低、優劣(用於比較雙方的水平)

兩個人的技術不分高下

潤滋

滋潤。 唐 韋應物 《秋集罷還途中作謹獻壽春公黎公》詩:“山川降嘉歲,草木蒙潤滋。” 宋 朱熹 《次韻劉彥采觀雲之句》:“萬點隨飄零,百嘉潛潤滋。”

禾黍

(1).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史記·宋微子世家》:“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後漢書·承宮傳》:“後與妻子之 蒙陰山 ,肆力耕種,禾黍將孰,人有認之者, 宮 不與計,推之而去,由是顯名。” 宋 曾鞏 《送程公闢使江西》詩:“袴襦優足徧里巷,禾黍豐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2).《詩·王風·黍離序》:“《黍離》,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 宗周 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後以“禾黍”為悲憫故國破敗或勝地廢圮之典。 唐 許渾 《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宮。” 宋 蘇軾 《南都妙峰亭》詩:“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魚 《浣紗記·擒嚭》:“千載 吳 宮皆禾黍。嘆故國已無望。” 清 周實 《重九偕吹萬天梅亞希哲夫石子平子諸子過明故宮謁孝陵有作》詩之一:“松楸抱恨依殘日,禾黍傷心賦變風。”

豆蔬

用作副食品的豆和蔬菜。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下山一里,復渡南門,又東北三里,攜豆蔬抵 天妃殿 。”

去歲

去年

云然

(1).如此。《書·秦誓》:“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將以為親。雖則云然,尚猷詢茲黃髮,則罔所愆。” 孫世經 《<經傳釋詞>再補》:“《書·秦誓》‘雖則云然’,言雖如是也。” 宋 葉適 《師立齋銘》:“命以義知,心非外假;至於不踰,夫孰御者!雖則云然,有言於茲;是二非一,必也貫之。”

(2).如此說。 明 葉子奇 《草木子·管窺》:“五星在天,高則景小,低則景大,《素問》云然。” 清 馮桂芬 《釋鶉》:“謂古人取象不必大物,不知何所見而云然。”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由此言之,後世稱什麼學派為三論者,固甚有見而云然也。”

詩詞推薦

留京王大臣報得透雨詩以志慰原文_留京王大臣報得透雨詩以志慰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