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言原文
昨過去,明未來。
現前實幻耳,倏遷那住哉。
阜物安民祗慚恧,愒時玩日休徘徊。
詩詞問答
問:三五七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三五七言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五部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九
參考注釋
過去
(1)
(2) 用在動詞後,表示反面對著自己
他把書翻過去,看書背面的價格
(3) 用在動詞後,表示失去原來正常的狀態
他氣得昏死過去
(4) 用在動詞後,表示通過
你這么不講面子,可太說不過去了
(5) 用在動詞後,表示離開或經過所在的地方(車從我身邊開了過去)
(6) 用在形容詞後,表示超過,多與“得”或“不”連用
你怎么也凶不過去她
未來
(1) 將來的光景
美好的未來
(2) 從現在往後的時間
未來的一年
(3) 將來
中國為未來之國。——清·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現前
(1).出現於眼前。《宋書·夷蠻傳·呵羅單國》:“ 呵羅單 跋摩 以頂禮足,猶如現前,以體布地,如殿陛道,供養恭敬,如奉世尊。” 宋 范成大 《枕上二絕》之二:“枕前百忍忽紛然,舊學新聞總現前。” 明 袁中道 《答雲浦書》:“陰境現前,倏而隨去。”
(2).眼前,目前。 宋 朱敦儒 《好事近》詞:“受用現前活計,且行歌行樂。”《西遊補》第一回:“﹝ 行者 道﹞:‘ 老孫 只想後邊地獄,蚤忘記了現前地獄。’” 清 蔣士銓 《冬青樹·留營》:“獃子獃子,捨卻現前受用,要圖身後虛名。”
民祗
指人民所敬畏者。《書·多士》:“誕淫厥泆,罔顧於天顯民祗。” 孔穎達 疏:“無顧於天之顯道及民之敬順。”
慚恧
亦作“慙恧”。羞慚。《漢書·王莽傳上》:“敢為激發之行,處之不慙恧。”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元無有》:“賓主禮闕,慚恧空多。” 明 方孝孺 《全樂齋記》:“凡其所樂者,皆可慚恧悔恨也,庸有一息之樂哉。” 郭沫若 《歸去來·前線歸來二》:“坐在汽車裡不知不覺便慚恧起來:自己有什麼德能,公然敢坐汽車?”
徘徊
(1) 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猶豫不決
三納之而未克,徘徊容與,追者益近。——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3) 危險常顧
經常在崩潰的邊緣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