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詠亭原文
仙宮西側創雲軒,春晝陰籠花木繁。
訪道不須期碧海,忘言真可駐高奔。
幽偏事業三間足,今古風華四面存。
硯淨甌香閒點筆,豈爭工拙壁間論。
詩詞問答
問:環詠亭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環詠亭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環詠亭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三
2. 四面刻古今登岱諸作於壁故名環詠雲
參考注釋
仙宮
妖精們居住的地下堡或宮殿
雲軒
(1).雲車。傳說中仙人的車駕。《文選·張協<七命>》:“爾乃巾雲軒,踐朝霧。赴春衢,整秋御。” 李善 註:“ 鄭玄 《周禮》注曰:巾,猶衣也。《淮南子》: 馮夷 、 大丙 之御也,乘雲車,入雲霓,游微霧。” 宋 柳永 《巫山一段雲》詞:“九班麟穩破非煙,何處按雲軒。” 明 朱鼎 《玉鏡台記·郭璞仙術》:“我御雲軒下碧虛,採 嵩山 九節蒲。”
(2).帝王的車乘。《魏書·李平傳》:“ 平 上表諫曰:‘伏見己丑詔書,雲軒鸞輅,行幸有期。’”
晝陰
(1).白晝陰暗。 漢 司馬相如 《長門賦》:“浮雲鬱而四塞兮,天窈窕而晝陰。” 唐 王維 《賦得秋日懸清光》:“晝陰殊眾木,斜影下危樓。” 唐 杜牧 《綠夢》詩:“秋色寄高樹,晝陰籠近山。”
(2).指天道反常,將有災異。參見“ 晝陰夜陽 ”。
花木
指專供觀賞者的花草樹木
訪道
(1).詢問治理國家的辦法。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一:“至於思政明臺,訪道 宣室 ,若墜之惻每勤,如傷之念恆軫。”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辭·商調曲一》:“ 有熊 為政,訪道於 容成 。”《宋史·王岩叟傳》:“虛心以訪道,屈己以從諫。”
(2).尋訪真人、道士。《初學記》卷二三引 隋 孔德紹 《登白馬山護明寺》詩:“攝心罄前禮,訪道把中虛。”《水滸傳》第九六回:“本師 羅真人 常對小弟説:‘ 涇原 有箇 喬冽 ,他有道骨,曾來訪道,我暫且拒他。’”《<李太白全集>出版說明》:“他不僅想建功立業,還想訪道求仙。”
不須
不用;不必。《後漢書·逸民傳·周黨》:“臣聞 堯 不須 許由 、 巢父 ,而建號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齊 ,而王道以成。” 唐 張志和 《漁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哥哥若到 襄陽府 ,怕你不須見我爹爹媽媽。”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養著四大盆石榴,兩盆夾竹桃,和許多不須費力而能開花的小植物。”
碧海
碧藍色的海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幽偏
靜僻之處。 唐 宋之問 《藍田山莊》詩:“宦遊非吏隱,心事好幽偏。” 唐 杜甫 《獨酌》詩:“薄劣慚真隱,幽偏得自怡。”
事業
(1) 人們所從事的,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的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經常活動
他的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制度的事業。——《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2) 特指沒有生產收入,由國家經費開支,不進行經濟核算的文化、教育、衛生等單位
公用事業
(3) 個人的成就
他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來
今古
(1).現時與往昔。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閒心對此君。”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北史·薛辯傳》:“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 唐 王昌齡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詩:“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元 趙孟頫 《聞搗衣》詩:“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時始惘然。”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風華
風采才華
風華絕代
四面
東、南、西、北四個方面,泛指周圍
四面受敵
點筆
猶染翰。 唐 杜甫 《重過何氏》詩之三:“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宋 蘇軾 《次前韻送程六表弟》:“憶昔江湖一釣舟,無數雲山供點筆。” 清 鈕琇 《觚賸·湯素畹》:“畫軫文楸,藉以永日,偶爾點筆,輒亦悲艷。”
工拙
猶言優劣。《呂氏春秋·知度》:“若此則工拙愚智勇懼可得以故易官。” 唐 黃滔 《唐昭宗實錄》:“明試殿庭,題目盡取於《典》《墳》,賦詠用觀其工拙。” 茅盾 《<子夜>後記》:“我不遑再計工拙,就靦然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