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王伯虎

作者:沈遼 朝代:宋代

贈王伯虎原文

盛暑劇焚燎,深林稱幽棲。

衰殘不勝事,遂得休天倪。

重關人響絕,憫默與時違。

慨念百年樂,誓將老鋤犁。

吾子造府戟,勤拳苦攀躋。

乃欲強訪我,清言相與稽。

君方事軒冕,我乃樂山溪。

所向適殊途,安得問軏輗。

要我有所賦,將報錦與綈。

病思何足雲,有愧測海蠡。

詩詞問答

問:贈王伯虎的作者是誰?答:沈遼
問:贈王伯虎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沈遼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遼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參考注釋

盛暑

大熱天;酷暑

隆冬盛暑,未嘗少閒

焚燎

焚燒。《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 漢 鄭玄 箋:“草木燋枯,如見焚燎。”《後漢書·應劭傳》:“逆臣 董卓 ,盪覆王室,典憲焚燎,靡有孑遺。”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跋》:“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

深林

茂密的樹林。《荀子·宥坐》:“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唐 賈島 《詠懷》:“ 中嶽 深林秋獨往,南原多草夜無鄰。”《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繞山走去,多是深林,仰不見天。” 葉聖陶 《倪煥之》五:“銀杏和柳樹都已綠葉成蔭,樹下有深林幽壑那樣美妙。”

幽棲

(1).幽僻的棲止之處。 唐 王昌齡 《過華陰》詩:“羇人感幽棲,窅映轉奇絶。” 宋 范仲淹 《與孫元規書》:“肺疾未愈,賴此幽棲,江山照人,本無他望,以此為多。” 明 練子寧 《二月望日與饒隱君游玉笥山》詩:“上有 梅仙 採藥之幽棲,下有 蕭雲 讀書之故基。”

(2).隱居。《宋書·隱逸傳·宗炳》:“ 南陽 宗炳 、 雁門 周續之 ,並植操幽棲,無悶巾褐,可下辟召,以禮屈之。” 唐 白居易 《與僧智如夜話》詩:“懶鈍尤知命,幽棲漸得朋。” 魯迅 《故事新編·採薇》:“這確是一座好山……是理想的幽棲之所。”

衰殘

殘敗

春事衰殘

勝事

(1).美好的事情。《南齊書·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子良 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為設瓜飲及甘果,著之文教。” 唐 劉長卿 《送孫逸歸廬山》詩:“常愛此中多勝事,新詩他日佇開緘。” 清 吳偉業 《觀王石谷山水圖》詩:“世間勝事誰能識,兵戈老盡丹青客。” 茅盾 《子夜》十七:“這樣的心情尤以這一夥中的 吳蓀甫 感受得最為強烈。今晚上的行樂勝事是他發起的。”

(2).指寺、觀中法會、齋醮等。 宋 洪邁 《夷堅丙志·壽昌縣君》:“子 愉 夢母如存,且曰:‘……汝與汝父言,亟營勝事,使我得轉為男子。’” 明 邵璨 《香囊記·祈禱》:“見説僊觀修設勝事,特來赴會。”

天倪

(1).自然的分際。《莊子·齊物論》:“何謂和之以天倪?” 郭象 註:“天倪者,自然之分也。”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賦》:“遠人跡而獨立,擥天倪而為儔。” 唐 王維 《座上走筆贈薛璩慕容損》詩:“君徒視人文,吾固和天倪。” 宋 王安石 《出城訪無黨因宿齋館》詩:“關外尋君信馬蹄,謾成詩句任天倪。”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二:“有時意筆俱化,純任天倪,竟能略似 坡公 。”

(2).猶天邊。 唐 高適 《宋中遇林慮楊十七山人因而有別》詩:“遙見 林慮山 ,蒼蒼戛天倪。” 唐 岑參 《宿鐵關西館》詩:“雪中行地角,火處宿天倪。”

重關

險要的關塞。 康有為 《過虎門》詩:“ 粵 海重關二虎尊,萬龍轟鬭事何存?”

(1).層層的宮殿門或屋門。 漢 王充 《論衡·雷虛》:“王者居重關之內,則天之神宜在隱匿之中。王者居宮室之內,則天亦有太微、紫宮、軒轅、文昌之坐。” 唐 李嘉祐 《送陸士倫宰義興》詩:“知君日清浄,無事掩重關。” 明 邊貢 《再送王文熙》詩:“明發不在茲,重關為誰掩。” 清 顧炎武 《元日》詩:“肅然至殿門,雙扉護重關。”參見“ 重門 ”。

(2).兩道閉門的橫木。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明 汪道昆 《洛水悲》:“美女嬌且閒,高門結重關。”

(3).謂重深的關塞。 唐 虞世南 《從軍行》之一:“馬凍重關冷,輪摧九折危。” 清 侯方域 《定鼎說》:“山河四塞, 崤 函 重關。” 清 錢良擇 《關山道中》詩:“於役方知行路難,兼程莽莽過重關。”

(4).佛教語。謂悟道的難關。《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 釋迦 關無窮之業,拔重關之險。”

憫默

因憂傷而沉默。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賦》:“既而悄愴成憂,憫默自憐。” 唐 白居易 《琵琶引》序:“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默。”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楔子:“聚首數年餘,今日個臨岐歸去,情憫默,意躊躕。”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一》:“獵者曰:‘邂逅相遇,便成佳偶,世無此便宜事。事太便宜,必有不便宜者存……爾二人宜自恨,亦何恨於狐?’二人乃憫默而止。”

與時

追逐時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子貢 好廢舉,與時轉貨貲。” 裴駰 集解:“與時,謂逐時也。”

慨念

感慨懷念。 明 李東陽 《故明太傅平江伯陳公墓志銘》:“因慨念名家宿將之遺風,聖天子用舊保終之盛德,皆不可遂泯,乃敘次其事而系以銘。” 李大釗 《史觀》:“後世逸民高歌,詩人夢想,大抵慨念 黃 、 農 、 虞 、 夏 、 無懷 、 葛天 的黃金時代。”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鋤犁

1.鋤和犁。

2.引申為耕作務農。

吾子

古時對人的尊稱,可譯為“您”

今吾子有。——《國語·晉語》

嘉吾子之賜。

吾子自京師來。——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吾子未之思也。——明· 劉基《賣柑者言》

造府

敬辭。猶言到府上去。《四遊記·玉帝設宴會群臣》:“聖上設宴,忽見貴宅寶樹,毫光閃閃,聖上愛之,命下官造府,要討此物。”

勤拳

懇切真誠。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詩:“玄功曷可報?感極惟勤拳。” 宋 王禹偁 《籍田賦序》:“謹上《籍田賦》一章,雖不足形容盛德,亦小臣勤拳之至也。” 清 吳殿麟 《答鮑覺生書》:“因來書念僕勤拳,故發憤舉僕今昔之恨,而一為足下道之如此。”

攀躋

亦作“ 攀隮 ”。猶攀登。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體別》:“休動磊落,業在攀躋,失在疏越。” 唐 孟郊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唯當清宵夢,髣髴願攀躋。” 宋 陸游 《宿上清宮》詩:“盤蔬采掇多靈藥,閣道攀隮出半空。”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詩集>序》:“余讀相國之詩,雄健峭削,如長松千尋,孤峯萬仞,而不可攀躋也。”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二章:“自平原以至山巔,必經山麓之攀躋乃能登焉。”

清言

(1).高雅的言論。 晉 陶潛 《詠二疏》:“問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唐 章八元 《酬劉員外月下見寄》詩:“獨謡聞麗曲,緩步接清言。” 王闓運 《羅季子誄》:“甲寅之秋,常接談燕,清言相酬,如對瓊樹。”

(2).指 魏 晉 時期 何晏 、 王衍 等崇尚《老》《莊》,擯棄世務,競談玄理的風氣。 晉 陶潛 《扇上畫贊》:“ 鄭叟 不合,垂釣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晉書·郭象傳》:“﹝ 郭象 ﹞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 清 姚鼐 《<莊子章義>序》:“余觀之,特 正始 以來,所謂清言耳!” 魯迅 《南腔北調集·小品文的危機》:“ 晉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參見“ 清談 ”、“ 玄談 ”。

相與

副詞。表示同時同地做某件事。可譯為“共同”

舍人相與諫。——《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相與歡。

平原君竟與 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因相與言。——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方事

指方藥醫術之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意 所以知 慶 者, 意 少時好諸方事,臣 意 試其方,皆多驗,精良。” 晉 葛洪 《神仙傳·李少君》:“ 少君 乃病困,帝往視之,並使人受其方事,未竟而卒。”

軒冕

(1).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管子·立政》:“生則有軒冕、服位、穀祿、田宅之分,死則有棺槨、絞衾、壙壟之度。” 晉 陶潛 《感士不遇賦》:“既軒冕之非榮,豈緼袍之為恥。” 唐 陳子昂 《昭夷子趙氏碑》:“故蓬居窮巷,軒冕結轍。”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酬酢化尊卑,尊卑化軒冕,軒冕化宮室,宮室化城郭。”

(2).借指官位爵祿。《莊子·繕性》:“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唐 《過陶徵君隱居》詩:“田園三畝緑,軒冕一銖輕。”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軒冕失之,有時而復來;節行失之,終身不可得矣。” 明 高叔嗣 《簡袁永之獄中》詩:“本同江海人,俱為軒冕誤。” 清 納蘭性德 《與顧梁汾書》:“恆抱影於林泉,遂忘情於軒冕。”

(3).指國君或顯貴者。《管子·輕重甲》:“故軒冕立於朝,爵祿不隨,臣不為忠。”《後漢書·崔駰傳》:“臨雍泮以恢儒,疏軒冕以崇賢。” 唐 王昌齡 《灞上閒居》詩:“軒冕無枉顧,清川照我門。”《明史·文苑傳四·徐渭》:“當 嘉靖 時, 王 李 倡七子社, 謝榛 以布衣被擯。 渭 憤其以軒冕壓韋布,誓不入二人黨。”

(4).指為官。 清 侯方域 《湯御史傳》:“然性素高介,當官則死其職,過即澹然無軒冕情。”

樂山

愛好山。《論語·雍也》:“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朱熹 集註:“樂,喜好也。” 南朝 宋 鮑照 《登廬山》詩之一:“乘此樂山性,重以遠遊情。”

所向

(1).謂所指向的地方。 漢 蔡琰 《悲憤詩》:“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馬》詩:“所向無空濶,真堪託死生!”

(2).猶去向。《太平廣記》卷一九四引 唐 裴鉶 《傳奇·聶隱娘》:“及夜,果失 隱娘 所向。”《太平廣記》卷一九四引 唐 裴鉶 《傳奇·聶隱娘》:“ 劉 使人尋之,不知所向。”

殊途

見“ 殊塗 ”。

軏輗

代稱車子。 宋 沉遼 《贈王伯虎》詩:“所向適殊塗,靜得問軏輗。”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有:存在。無:沒有,不存在。所:此為代詞。 

例句: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何足

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 百里傒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六:“ 穎 心愴然,即寤,語諸左右,曰:‘夢為虛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贄 《復夏道甫》:“再勤學數年便當大捷矣,區區一秀才,何足以為輕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但因言語跟著時代的變化,將來還可以有新的復譯本的,七八次何足為奇,何況 中國 其實也並沒有譯過七八次的作品。”

測海蠡

盛水的瓠瓢。俗有“以蠡測海”之語,故名。 唐 顏師古 《隋遺錄》卷一:“﹝ 煬帝 ﹞恍惚間與 陳後主 相遇……俄以緑文測海蠡酌紅粱新醖勸帝,帝飲之甚歡。”

詩詞推薦

  • 生查子

    陸游宋代〕還山荷主恩,聊試扶犁手。新結小茅茨,恰占清江口。風塵不化衣,鄰曲常持酒。那似宦遊時,折盡長亭柳。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齊雩祭歌 白帝 一

    謝朓南北朝〕帝說於兌。執矩固司藏。百川收潦。精景應金方。
  • 聞雞鳴自警

    陸游宋代〕為善孳孳進德新,雞鳴每念舜何人。此身強健直須勉,一日會當無此身。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夏至北郊禮成述事

    乾隆清代〕就陰圻國北,因下事方丘。夏日適逢至,樂音雅用柔。碧宵曦影吐,黃幄露華浮。歲歲躬承祀,安貞永沐庥。
  • 寄陳魯山

    陸游宋代〕天下無虞國論深,書生端合老山林。平生力學所得處,政要如今不動心。舊友幾年猶短褐,謫官萬里少來音。願公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送程給事知越州

    滕元發宋代〕又領州麾過故鄉,誰憐肚膽異班行。患銷南海城先具,氣壓胡天國自強。造膝華褒輝黼黻,跋朝佳句敵琳琅。聖君
  • 趙崇鉘宋代〕新陽斡坤軸,枯朽皆光榮。稜層冰雪中,復見天地精。姑射神所為,伯夷聖之清。太白抱轗軻,靈均擁芳馨。是子
  • 閩中別所知

    杜荀鶴唐代〕觸目生歸思,那堪路七千。臘中離此地,馬上見明年。郡邑溪山巧,寒暄日月偏。自疑雙鬢雪,不似到南天。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陳勤之兄弟同登秀科俱宰江東大邑

    宋庠宋代〕上林春色老朱櫻,誰見聯科紀佛名。睢苑妍辭俱右席,太丘遺業肯慚卿。離歌坐寫塤箎恨,邑政行聞魯衛聲。使橐
  • 壽湖南宗憲五首

    廖行之宋代〕湘俗日窳敝,嗜惡甘如飴。良心豈初然,物慾或迫之。經正 * 興,靡事窮誅夷。桑麻遂生業,四海治可推。
  • 燕中懷古擬高達夫宋中作·其五

    沈守正明代〕遼家全盛日,妝樓接水開。雲構盡豐草,娥眉安在哉。後王委土側,巋然峙北台。
  • 禱雨積煙山之龍潭有應

    艾性夫宋代〕神鑱鬼鑿深無底,誰懷然犀照秋水。蒼生望霖龍不起,蠟丸箋心聒龍耳。髯張尾戰珠脫腹,仰天噓氣陽侯哭。銅瓶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雨後萬壽山八韻

    乾隆清代〕彌月緣希澤,愁深農苦辛。今朝經大霈,幾暇命游巡。適以紓懷郁,果然入目新。溪聲喧有漲,峰色淨無塵。晝為
  • 揚雄二首

    王安石宋代〕子云游天祿,華藻銳初學。覃思晚有得,晦顯無適莫。寥寥鄒魯後,於此歸先覺。豈嘗知符府,何苦自投閣。長安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慰嚴溪張君貢士

    何夢桂宋代〕朝日景曈曈,湛露溘已晞。日暮風淒淒,啼鳥失其雛。時邁感物化,撫事成傷悲。嚴溪子張子,有兒讀父書。年少
  • 無題二首

    劉克莊宋代〕恕漢唾師德,酒徒拳伯倫。吾評此二士,顏子後無人。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雜興

    陸游宋代〕滌硯欲其潔,磨鏡欲其明。願君試思之,與己孰重輕?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華岳宋代〕衰蘭枯荷了秋色,幾向寒梢問訊息。溪橋交馬斷腸時,翠袖佳人日暮歸。玉面亭亭漢宮樣,一見風流慰心賞。寒標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
  • 紫花兒序

    鄭廷玉元代〕一個那顏回短命。一個那盜蹠延年。一個那伯道無兒。人都道威靈有驗。正直無私。現如今神祠東岱嶽新添一個速
  • 詣齋宮疊己卯舊作韻·其三

    乾隆清代〕謁壇正值雨霏稀,再霈顒顒望庶幾。幸盡美期幸盡善,不知足自不知非。
贈王伯虎原文_贈王伯虎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