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因果·其十·修善十一首原文
怕罪之人心改變,□惡回為善。
故犯之人不避殃。
自作自身當。
自從發意禮南宗,終日用心功。
一法安心萬法通。
無不盡消溶。
詩詞問答
問:求因果·其十·修善十一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求因果·其十·修善十一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參考注釋
人心
(1) 指人的感情、願望等
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這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2) 良心
改變
(1) 事物變得和原來不一樣
你不可能根本改變人的本性
然而這一回,她的境遇卻改變得非常大。——魯迅《祝福》
(2) 改換,更改
改變供電線路
室內布置改變一下,給人一種新鮮舒適感
為善
猶行善。《書·泰誓中》:“我聞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國語·齊語》:“夫是,故民皆勉為善。” 南朝 梁 劉孝標 《辯命論》:“為善一,為惡均,而禍福異其流,廢興殊其跡。”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勸使為善,誡使勿惡。”
故犯
(1).故意犯罪。《書·大禹謨》“刑故無小” 孔 傳:“故犯,雖小必刑。”
(2).故意違犯。《五燈會元·保寧勇禪師法嗣·上方日益禪師》:“問:‘一切含靈具有佛性。既有佛性,為甚么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鏡花緣》第六一回:“此物既與人無益,為何令尊伯伯卻又栽這許多?豈非明知故犯么?”
不避
(1)
不迴避,藐視困難和艱險
不避艱險
(2)
不讓,不亞於,不差於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 禹。——漢·晁錯《論貴粟疏》
自身
(1) 自己
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2) 親自
自從
介詞,表示過去的某段時間的起點
自從去年秋天到現在
發意
(1).產生某種意念。 晉 道安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序》:“從始發意,逮一切智曲成決,著八地無染,謂之智也。” 宋 蘇軾 《東坡志林·記游廬山》:“僕初入 廬山 ,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元典章·戶部六· * 》:“據 石治民 所招,即係自行發意雕板印造 * 。”《醒世姻緣傳》第九二回:“自從 姜氏 居莊,伺候的人雖然不敢欺心侮慢,只是欠了體貼,老人家自己不發意梳梳頭,旁人便也不強他。”
(2).表現心意。 張彥遠 《法書要錄》卷二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與梁武帝論書啟》:“所奉三旨,伏循字跡,大覺勁密。竊恐既以言發意,則應言而新,手隨意運,筆與手會,故意得諧稱,下情歡仰,寳奉愈至。”
(3).猶提議。 宋 梅堯臣 《雙羊山會慶堂記》:“初餘一發意,吾鄉孝子義士鹹助以資。”
南宗
我國佛教禪宗、道教、山水畫均有南宗、北宗之分。詳“ 南北宗 ”。
終日
從早到晚
終日忙忙碌碌
終日而思。——《荀子·勸學》
用心
想法;居心
別有用心
一法
(1).統一的法令。《荀子·王霸》:“君者,論一相,陳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炤之,以觀其盛者也。”
(2).指專一地行法。《韓非子·五蠹》:“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術而不慕信,故法不敗,而群官無奸詐矣。”
(3).越發;更加。 元 無名氏 《劉弘嫁婢》第一折:“這個姑夫老人家,一法老的糊突了。”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折:“那婦人老也小,止不過十七八歲,一法生得絶樣的。”
(4).一種方法。 晉 葛洪 《抱朴子·雜應》:“又一法,思其髮散以被身,一髮端,輒有一大星綴之。”《素問·刺志論》“入實者,右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張隱庵 集注引 張兆璜 曰:“開闔者,三陽之氣發於下焦。營衛者,中焦水穀之所生也。用鍼取氣,在於營衛,而此篇獨論氣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氣,出入開闔,以行補寫之法,又一法也。”
(5).佛教用語,猶言一事一物。《華嚴經》卷十三:“惟以一法得出離。” 唐 李邕 《嶽麓寺碑》:“一法開無量之門,一音警無邊之眾。” 宋 范成大 《題記事冊》詩:“八萬四千空 * ,不離一法認毘盧。”
安心
(1) 放心
工作沒幹完他不安心
(2) 心情安定
安心工作
萬法
佛教語。梵語dharma,意譯“法”,指事物及其現象,也指理性、佛法等。“萬法”指一切事物。 南朝 宋 朱昭之 《難顧道士<夷夏論>》:“《金剛般若》,文不踰千,四句所弘,道周萬法。” 宋 蘇軾 《東林第一代廣慧禪師真贊》:“而況於出三界,了萬法,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應物而無情者乎。” 明 汪廷訥 《獅吼記·攝對》:“有則萬法俱來,無時一絲不掛,貧僧 佛印 是也。”
不盡
(1)
不完全
不盡合理
(2)
沒有盡頭;不完
感恩不盡
消溶
溶解;消融。 毛 * 《念奴嬌·崑崙》詞:“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巴金 《夢與醉·醉》:“將個人的感情消溶在大眾的感情里。” 康濯 《關鍵的時刻》:“老教練也完全能摸住她的心思,知道她那不正常的情緒已隨著時間在慢慢消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