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贈玉笥王尊師

作者:沈遼 朝代:宋代

奉贈玉笥王尊師原文

玉笥羽人不絕食,鬢毛清潤顏色赤。

中黃仙翁傳妙經,十年功成人不識。

身如孤雲行無跡,欲上九疑望南極。

岣嶁不見神禹碑,瀟湘真得浮丘伯。

城南濯足江水碧,逍遙城中混名德。

東岩西穴已爛游,共過廬陽尋簡寂。

詩詞問答

問:奉贈玉笥王尊師的作者是誰?答:沈遼
問:奉贈玉笥王尊師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七部

參考注釋

玉笥

(1).華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南朝 梁 劉孝威 《擬古》詩:“青鋪緑璅琉璃扉,瓊筵玉笥金縷衣。”

(2).傳說中的玉筐。《太平廣記》卷三九七引《玉笥山錄》:“天感其誠,乃降白玉笥置壇上。 武帝 遣使取之,至其壇,則飄風大震,捲玉笥而去。”

(3).指帝祚。 北周 庾信 《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其後金行受命,玉笥南遷。”

(4).山名。在 湖南 湘陰縣 東北,相傳 屈原 放逐於此而作《九歌》,上有 屈子祠 。 南朝 梁 張緬 《南征賦》:“ 玉笥 登之而卻老,金人植杖以尊泉。” 清 朱孝臧 《慶 * 》詞:“斷雲 玉笥 ,感詞客,依稀有靈。”

(5).山名。在 江西 永新縣 。道家稱為仙居之所。《雲笈七籤》卷二七:“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七 玉笥山洞 ,周廻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 吉州 永新縣 ,真人 梁伯鸞 主之。” 宋 蘇轍 《青詞·閣皂》:“過 臨江 ,近瞻 閣皁 ,遙望 玉笥 ,誠心惕然。”

(6).山名。在 浙江 。 唐 方乾 《思越中舊遊寄友》詩:“斷臂青猿啼 玉笥 ,成行白鳥下 耶溪 。” 宋 陸游 《游鏡湖》詩:“超然登 玉笥 ,及此煙月夕。”自註:“ 玉笥峯 在 會稽山 南。”

羽人

(1).古官名。《周禮·地官·羽人》:“羽人掌以時徵羽翮之政于山澤之農,以當邦賦之政令。”《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二》:“ 晏子 不時而入見曰:‘蓋聞君有所怒羽人。’公曰:‘然。色寡人,故將殺之。’”

(2).神話中的飛仙。《楚辭·遠遊》:“仍羽人於 丹丘 兮,留不死之舊鄉。” 洪興祖 補註:“羽人,飛仙也。” 晉 王嘉 《拾遺記·唐堯》:“貫月查,亦謂掛星查,羽人棲息其上。”

(3).道家學仙,因稱道士為羽人。 唐 錢起 《臥疾答劉道士》詩:“寶字比仙藥,羽人寄柴荊。”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入道》:“來這 華山 雲臺觀 做個羽人,明星夜禮,靈藥朝修。” 清 朱彝尊 《同錢王過白雲觀分韻》之一:“偶尋樵子逕,因訪羽人居。”

絕食

斷絕進食;斷絕飲食( * 或表示抗議)

鬢毛

鬢角的頭髮

鄉音無改鬢毛衰。——唐· 賀知章《回鄉偶書》

清潤

(1) 清脆圓潤

清潤的歌喉

(2) 清涼濕潤

春雨初晴,空氣十分清潤

(3) 明亮而潤澤(石料清潤)

顏色

(1) 色彩。光的各種現象(例如紅色、棕色、桃紅色、灰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等),或使人們得以區分在大小、形狀或結構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象

(2) 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

顏色不少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指顏料或染料

(4) 為顏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澤

他的衣服上滿都是那種顏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 白居易《長恨歌》

中黃

(1).亦稱“ 中黃伯 ”。古勇士名。《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奮 中黃 育獲 之士,騁良弓勁弩之勢。” 呂延濟 註:“ 中黃伯 、 夏育 、 烏獲 ,皆古之力士也。”

(2).泛指勇士。 明 梅鼎祚 《玉合記·拒間》:“看妖摧太白,士列中黃。”

(3).指 中黃子 。傳說中的仙人。見 晉 葛洪 《抱朴子·地真》。 宋 蘇軾 《和讀山海經》之四:“豈伊臭濁中,爭此頃刻光。安知青藜火,丈人非 中黃 。” 明 王鏊 《震澤長語·仙釋》:“ 冷啟敬 ,隸 淮陽 ,遇異人,授 中黃 大丹。”

(4).指 黃帝 。《文選·張協<七命>》:“啟 中黃 之少宮,發 蓐收 之變商。” 呂延濟 註:“ 中黃 , 黃帝 也。”《雲笈七籤》卷三:“ 黃帝 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 鼎湖山 白日昇天,上登 太極宮 ,號曰 中 黃真人 。”

(5).黃石脂。《文選·張衡<南都賦>》:“太一餘糧,中黃瑴玉。” 呂向 註:“中黃,謂石中﹝黃﹞子,黃石脂也。”

(6).中央。 三國 魏 曹植 《寶刀賦》:“礪以五方之石,鑒以中黃之壤。” 唐 崔損 《五色土賦》:“眾色環封,所以示外共其方職;正色居上,所以表內附於中黃。” 宋 范仲淹 《明堂賦》:“耽然太室,儼乎中黃。”

(7).指黃道。 晉 成公綏 《天地賦》:“ 望舒 弭節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黃。” 唐 李乂 《奉和三會寺應制》:“ 漢 闕中黃近, 泰山 太白連。”

(8).帝王府庫名。《後漢書·桓帝紀》:“芝草生中黃藏府。” 李賢 注引《漢官儀》:“中黃藏府掌中幣帛金銀諸貨物。” 三國 魏 曹植 《自誡令》:“豐賜光厚,訾重千金,損乘輿之副,竭中黃之府。”

(9).中營。 南朝 宋 顏延之 《赭白馬賦》:“効足中黃,殉驅馳兮。” 劉良 註:“中黃,中營也;以身從物曰徇。言効天子之營以從驅馳。”

(10).古指人體的橫膈膜。 明 高攀龍 《文學景耀唐公墓志銘》:“吾嘗讀 旌陽許仙 書,見其所云中黃者,人身膈膜也,膈 * 穢濁之氣,不得薰心府。”

(11).泛指腹中。《封神演義》第三二回:“ 天化 在花籃中取出仙藥,用水研開,把劍撬開上下牙關,灌入口內,送入中黃,走三關,透四肢,須臾轉八萬四千毛竅。”

仙翁

(1).稱男性神仙,仙人。 唐 崔曙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詩:“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鄭魁銘研詩》:“仙翁種玉芝,耕得紫玻璃。”《西湖佳話·葛嶺仙跡》:“神異如此,人人皆道他是仙翁再世。”

(2).對道官的敬稱。 明 屠隆 《綵毫記·仙翁指教》:“仙翁拜揖,念小生與仙翁素乏平生,何以見顧?”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成人

(1) 達到完全發育(尤其是在身材、體力或智力方面)的人

(2) 成年的人

成人專場

(3) 完美無缺的人

子路問成人。——《論語·憲問》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孤雲

(1).單獨飄浮的雲片。 唐 李白 《獨坐敬亭山》詩:“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唐 杜牧 《將赴吳興登樂遊原》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 宋 蘇軾 《虔州八境圖》詩之二:“勌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 長安 。” 明 范受益 王錂 《尋親記·相逢》:“思親回首望孤雲,回首望孤雲。”

(2).比喻貧寒或客居的人。《文選·陶潛<詠貧士>》:“萬族各有託,孤雲獨無依。” 李善 註:“孤雲,喻貧士也。” 宋 范仲淹 《送徐登山人》詩:“今日江南行,孤雲無繫程。”

無跡

亦作“ 無跡 ”。沒有蹤影;沒有痕跡。 南朝 梁 陸倕 《新刻漏銘》:“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無跡,天工罕代。” 宋 王讜 《唐語林·政事下》:“﹝ 李惠登 ﹞為政清浄無跡,不求人知。”

見“ 無跡 ”。

九疑

亦作“ 九嶷 ”。1.山名。在 湖南 寧遠縣 南。《山海經·海內經》:“南方 蒼梧 之丘, 蒼梧 之淵,其中有 九嶷山 , 舜 之所葬,在 長沙 零陵 界中。” 郭璞 註:“其山九谿皆相似,故云‘九疑’。”《史記·五帝本紀》:“﹝ 舜 ﹞葬於 江 南 九疑 ,是為 零陵 。” 唐 李涉 《寄荊娘寫真》詩:“ 蒼梧 九疑 在何處,斑斑竹淚連 瀟湘 。” 金 元好問 《湘夫人詠》:“ 九疑山 高猿夜啼,竹枝無聲墮殘露。” 陳毅 《過太行山書懷》詩:“突圍到 章貢 ,埋伏到 九嶷 。”

(2).指 九疑山 之神。《楚辭·離騷》:“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王逸 註:“言 巫鹹 得己椒糈,則將百神蔽日來下, 舜 又使 九疑 之神,紛然來迎。”

南極

(1)

(2) (1)∶從地球上最南端所看到的天頂 (2)∶地球上最南的一點,地軸的南端

(3) 磁鐵自由懸掛時指向南方的磁極

岣嶁

(1) 山巔

岣,岣嶁,山巔。——《廣韻》

(2) 中國湖南省衡山的七十二峰之一,高1300米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神禹碑

碑名。即 禹 碑。在 湖南 衡山 雲密峰 。後人附會為 夏禹 治水時所刻,故名。 唐 韓愈 《岣嶁山》詩:“ 岣嶁山 尖 神禹 碑,字青石赤形摹奇。”參見“ 禹碑 ”。

瀟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經·中山經》:“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 江 淵, 澧 沅 之風,交 瀟湘 之淵。”《文選·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 洞庭 張樂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隨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遠別離》詩:“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記》:“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鮮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韻》:“ 鳳池 分付夔龍去,萬頃 瀟湘 屬 湛然 。” 明 徐禎卿 《古意》詩:“帝子葬何處, 瀟湘 雲正深。”

(2). 湘江 與 瀟水 的並稱。多借指今 湖南 地區。 唐 杜甫 《去蜀》詩:“五載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 瀟湘 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歸輔五雲丹陛,回首 楚 樓千里,遺愛滿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詩:“長風度關塞,九月下 瀟 湘 。”

浮丘伯

即 浮丘公 。 明 高啟 《孤鶴篇》:“翩翩 浮丘伯 ,朝從 東海 來。相呼與之歸,謂是仙驥才。”或謂 漢 儒 浮丘伯 。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安期生浮邱伯》:“世以 安期生 浮邱伯 皆為列仙之徒。《漢書·儒林傳》: 申公 與 楚元王 交,俱事 齊 人 浮邱伯 受詩……則 浮邱伯 實儒者也。”按, 清 人避 孔子 諱,改“丘”為“邱”。參見“ 浮丘公 ”。

濯足

語出《孟子·離婁上》:“ 滄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 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本謂洗去腳污。後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塵,保持高潔。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退不終否,進亦避榮。臨世濯足,希古振纓。”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泛湘江》詞:“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水碧

玉之一種。系水晶一類的礦物,又名碧玉。《山海經·東山經》:“ 耿山 無草木,多水碧。” 郭璞 註:“亦水玉類。” 唐 李賀 《老夫采玉歌》:“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明 宋濂 《送方生還寧海》詩:“水碧與金膏,價重駭見聞。” 王闓運 《余世松誄》:“水碧金膏,非幾席之玩;醴泉玉燭,無時日之期。”

逍遙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混名

諢名

東岩

(1).東邊的山。 唐 王勃 《送盧主簿》詩:“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東巖富松竹,歲暮幸同歸。”此當指 長安 東邊的 驪山 。

(2).山名。一名 東山 ,又名 聖岡山 。在 四川省 樂山 。參見“ 東巖酒 ”。

爛游

漫遊。 宋 陶穀 《清異錄·蝶庵》:“ 李愚 告人,予夙夜在公,不曾爛游 華胥國 。” 宋 范成大 《次黃必先主簿同年贈別韻》之二:“山郭官閒得爛游,彌年還往話綢繆。” 元 韋居安 《梅磵詩話》卷下:“ 元裕之 賦《滿庭芳》詞云:‘天上 殷 韓 ,解羈官府,爛游舞榭歌樓。’”

簡寂

猶簡靜。 明 方孝孺 《贈王時中序》:“其容貌簡寂如儒者,其神氣閒定如列僊之流,莫能明其術也。”

詩詞推薦

奉贈玉笥王尊師原文_奉贈玉笥王尊師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