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楊景昌韻二首·其二原文
憶昨磨礱共講堂,至今蘭蕙有餘香。
別多易覺新愁積,紙短難書舊話長。
五鼓聽雞趍闕拜,終朝流汗在公忙。
相思千里君知否,十度封緘寄故鄉。
詩詞問答
問:次楊景昌韻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江源
問:次楊景昌韻二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次楊景昌韻二首·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參考注釋
磨礱
亦作“ 磨礲 ”。亦作“磨壟”。1.磨石。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下》:“ 枚乘 有之:磨礱不見其損,有時而盡。” 唐 黃滔 《書懷寄友人》詩:“此生如孤燈,素心挑易盡,不及如頑石,非與磨礱近。” 清 錢謙益 《保硯齋記》:“以磨礲比德焉,以介石比貞焉。”參見“ 磨礱砥礪 ”。
(2).磨治。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一夜天生神木一雙,大二十圍,長五十尋,陽為文梓,陰為楩柟,巧工施校,制以規繩,雕治圓轉,刻削磨礱。”《太平廣記》卷三九八引 唐 張鷟 《朝野僉載》:“ 趙州 石橋甚工,磨壠密緻,如削焉。”一本作“ 磨礲 ”。 宋 黃庭堅 《謝王仲至惠洮州礪石黃玉印材》詩:“磨礲頑鈍印此心,佳人持贈意堅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滄溟見夢》:“ 愚山 適將往南山購石,見墓道間有石仆地,磨礱如新,遂刻己文。” 郭沫若 《贈朝鮮同志》詩:“江山錦繡三千里,寳劍磨礱十萬橫。”
(3).磨練;切磋。 唐 劉禹錫 《酬湖州崔郎中見寄》詩:“磨礱老益智,吟詠閒彌精。” 宋 陸游 《示友》詩:“學問更當窮廣大,友朋誰與共磨礱。”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君日以師道磨礲學者,晝夜辨析,諄諄不懈。”
(4).折磨。 明 陸采 《明珠記·別母》:“薄命合遭逢,自古佳人,偏受磨礱。” 明 張鳳翼 《紅拂記·奇逢舊侶》:“數載飄零似轉蓬,為恩情多少磨礱。”
講堂
(1) 舊稱教室
(2) 古時指講解經學的廳堂
(3) 佛教講經說法的殿堂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蘭蕙
蘭和蕙。皆香草。多連用以喻賢者。《漢書·揚雄傳上》:“排玉戶而颺金鋪兮,發蘭蕙與穹窮。” 漢 趙壹 《疾邪》詩之二:“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 唐 褚遂良 《安德山池宴集》詩:“良朋比蘭蕙,雕藻邁瓊琚。” 清 顧炎武 《送李生南歸寄戴笠王錫闡二高士》詩:“風吹蘭蕙色,一夜落 關中 。”
多易
謂常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多輕易行事。《老子》:“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孝景帝 曰:‘太后豈以為臣有愛,不相 魏其 ? 魏其 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 裴駰 集解:“多易,多輕易之行也。”
新愁
新添的憂愁。 南朝 梁 鮑泉 《奉和湘東王春日詩》:“新枝雖可結,新愁詎解顏。” 唐 薛能 《一葉落》詩:“客心空自比,誰肯問新愁。” 元 倪瓚 《寄朱府判》詩:“尊前舊恨多年積,枕上新愁何處生?” 明 夏完淳 《一斛珠》詞:“新愁不許春山鬭。酒醒荷香,昨夜相思透。”
話長
謂所敘說的事情很多。 元 石子章 《竹塢聽琴》第三折:“嬤嬤説起來呵,也話長哩。”
五鼓
見“五更”條
戊申晦五鼓。——清· 姚鼐《登泰山記》
終朝
(1).早晨。《詩·小雅·采綠》:“終朝采緑,不盈一匊。” 毛 傳:“自旦及食時為終朝。”《左傳·僖公二十七年》:“ 楚子 將圍 宋 ,使 子文 治兵於 睽 ,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2).整天。 晉 陸機 《答張悛》詩:“終朝理文案,薄暮不遑瞑。” 唐 杜甫 《冬日有懷李白》詩:“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清 李漁 《奈何天·巧怖》:“願相同,終朝不離。”
流汗
(1).淌汗。從毛汗腺中分泌出大量汗液。《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奴之病得之流汗數出。” 晉 左思 《吳都賦》:“流汗霢霂,而中逵泥濘。” 明 李東陽 《奉敕諭》:“盛暑鑠金,流汗成血,兼時倍力,困苦益增,又不若不督之為愈也。”
(2).形容羞愧不安到極點。《漢書·王莽傳上》:“臣見諸侯面言事於前者,未嘗不流汗而慙愧也。” 唐 柳宗元 《答貢士蕭纂欲相師書》:“不意足下曲見記憶,遠辱書訊,貺以高文,開其知思,而又超僕以宗師之位,貸僕以丘山之號,流汗伏地,不知逃匿。”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左右為流汗,天子知質直。”
在公
謂辦理公事。《詩·召南·小星》:“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相思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封緘
包封;封緘標記。 唐 李适之 《大唐故法現大禪師碑銘》:“ 永淳 歲,有三婆羅門寄金銀珠寳於師,復置牀簀而歸西域。其後有賊劫房,惟此諸寳獨在。出入三載,主乃東來,各以還之,封緘如故。”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一》:“ 丁 督索甚急, 郇 即出舊物以償之,而封緘如舊,塵已昏垢。”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廷寄》:“故一時機密事件,皆命軍機大臣封緘嚴密,由驛傳遞,名曰廷寄。” 清 劉大櫆 《許游擊墓志銘》:“﹝君﹞因究詰來吏,見其語支梧,又文移封緘有謬字,乃轉帖縣令毋遽發,而屬其密以上請。”
故鄉
家鄉,自己出生的地方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