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古器物銘贈得甫兼簡諸友原文
往者李龍眠,監河國城岸。
家多古時器,羅列供客玩。
爵觚屢飲我,鼎鬲貯餚膳。
到今李侯書,一展如對面。
邇來三十載,復向趙卿見。
收藏又何富,摹寫粲黃卷。
沈酣夏商周,餘嗜到兩漢。
銘識文字祖,曾玄成籀篆。
頗通蒼雅學,不畏魚魯眩。
遂將傳琬琰,索我序且贊。
我衰心力薄,游不出里閈。
孔懷忘年友,契闊異州縣。
深慚千里駕,請畢十日燕。
諸賢共留連,更賴三語掾。
詩詞問答
問:題古器物銘贈得甫兼簡諸友的作者是誰?答:劉跂
問:題古器物銘贈得甫兼簡諸友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參考注釋
往者
(1).過去的事。《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墨子·魯問》:“往者可知,來者不可知。” 唐 韓愈 《復志賦》:“往者不可復兮,冀來今之可望。” 李大釗 《警 * 父老書》:“九世之深仇未復,十年之膽薪何在!往者不諫,來者可追,願我國民,從茲勿忘此彌天之恥辱可耳。”
(2).過去,從前。《史記·秦本紀》:“ 秦 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 晉 復彊,奪 秦 河西 地。”《漢書·劉向傳》:“往者眾臣見異,不務自修,深惟其故,而反晻昧説天,託咎此人。”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往者 羌 虜背叛,始自 涼 並 。”
(3).去的人,離開的人。《國語·越語上》:“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孟子·盡心下》:“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莊子·山木》:“來者勿禁,往者勿止。”
(4).死者。 宋 王安石 《答韶州張殿丞書》:“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
龍眠
(1). 宋 代著名畫家 李公麟 的別號。 公麟 致仕後,歸老於 龍眠山 ,自號 龍眠居士 。 宋 蘇軾 《書林次中所得李伯時歸去來陽關二圖後》詩之一:“ 龍眠 獨識慇懃處,畫山陽關意外聲!” 元 馬臻 《題<唐十八學士圖>》詩:“後有 龍眠 傳此本,禮樂衣冠激流俗。” 明 徐渭 《觀音大士贊》:“真者有兩,畫者亦然,一似 道子 ,一似 龍眠 ,合兩為一,妙哉 俞子 之管。”
(2).指歸隱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張文和公風鳶詩》:“ 文端 則賜金歸老,頤志龍眠,安慮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與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揮麈三錄》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鳴薦紳間,與 蘇 黃 游,兩集中有與其唱和。而 李伯時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來鼎彝之類為《考古圖》。又有 李元中 ,字畫之工,追蹤 鍾 王 。時號 龍眠 三 李 。” 清 蔣士銓 《第二碑·賡韻》:“﹝小生﹞姓 阮 名 劍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漢陽 人也。 龍眠 右族, 江 表名家。”
監河
《莊子·外物》:“ 莊周 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後因以“監河”或“監河侯”泛指出貸錢物的人。 唐 杜甫 《奉贈蕭二十使君》詩:“監河受貸粟,一起轍中鱗。” 宋 陸游 《莫笑銀杯小答喬太傅》詩:“會當拂衣歸故丘,代書貸粟監河侯。” 明 徐復祚 《投梭記·應聘》:“相公,你賦《長門》不媿 相如 ,貸監河真同 莊叟 。” 清 朱奕恂 《秋日雜感》詩:“監河賒許供江水,營室虛償貸聘錢。”
國城
(1).國都。《管子·八觀》:“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其民。”《隋書·禮儀志二》:“ 隋 制,於國城西北十里亥地,為司中、司命、司祿三壇,同壝。”
(2).指國都的城郭。《呂氏春秋·制樂》:“興事動眾,以增國城。”
時器
(1).指農具。《周禮·地官·遂人》:“以時器勸甿,勸甿以彊予。” 鄭玄 註:“時器,鑄作耒耝、錢鎛之屬。” 孫詒讓 正義:“鑄金為之,以供歲時之用,故謂之時器。”
(2).當時流行的器具。《舊唐書·孝友傳·崔沔》:“亦有古饌而盛於時器,故毛血盛於盤,玄酒盛於罇。”
羅列
(1) 排列;陳列
樂工等羅列上前。——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廠房羅列在山坡上
(2) 列舉
光羅列事實還不夠,必須加以分析
(3) 歸類登記形成列表
鼎鬲
鼎與鬲。泛指煮器。 唐 陸龜蒙 《食魚》詩:“ 江 南春旱魚無澤,歲晏未曾腥鼎鬲。” 宋 司馬光 《旬慮十七韻呈同舍》詩:“蜚鳥開樊籠,跳魚出鼎鬲。” 元 吾丘衍 《周秦刻石釋音·鄭樵石鼓音序》:“嗚呼,鼎鬲遠矣。世變風移,石鼓者,其立碑之漸與。”
餚膳
飯菜。 漢 桓寬 《鹽鐵論·孝養》:“無端絻,雖 公西赤 不能以為容;無餚膳,雖 閔 曾 不能以養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治家》:“朝夕每人餚膳,以十五錢為率。” 唐 杜甫 《病後遇王倚飲贈歌》:“惟生哀我未平復,為我力致美餚膳。”
展如
誠真貌。《詩·鄘風·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朱熹 集傳:“展,誠也。” 南朝 宋 謝莊 《宋孝武宣貴妃誄》:“展如之華,實邦之媛。”
對面
(1)
(2) 對門
他就住在對面
(3) 當面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 正前方
楊志卻待要回言,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水滸傳》
邇來
最近以來
三十
(1).數詞。十的三倍。《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2).指三十歲。《穀梁傳·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簡文帝 《戲贈麗人》詩:“自矜心所愛,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灝 《贈王威古》詩:“三十羽林將,出身常事邊。”
(3).指三十年。 唐 權德輿 《古興》詩:“人生大限雖百歲,就中三十稱一世。”
收藏
(1) 收集保藏
他的最大愛好是收藏古畫
(2) 收起來保存
在冬季把遊艇收藏起來
(3) 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
燕趙之收藏, 韓魏之經營。—— 唐· 杜牧《阿房宮賦》
摹寫
(1) 照原作謄寫或臨摹
(2) 泛指用文字描述;描寫
摹寫人物情狀
黃卷
(1).書籍。 晉 葛洪 《抱朴子·疾謬》:“雜碎故事,蓋是窮巷諸生,章句之士,吟詠而向枯簡,匍匐以守黃卷者所宜識。” 楊明照 校箋:“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汁染之防蠹,故稱書為黃卷。”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黃卷之中,聖賢備在。”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黃卷看來消白日,朱絃動處引清風。”
(2).指記錄官吏功過,考核能否稱職的專門文書。 唐 杜甫 《遣悶奉呈嚴公二十韻》:“黃卷真如律,青袍也自公。” 仇兆鰲 注引《唐會要》:“ 天寶 四載十一月,勅御史依舊置黃卷,書闕失,每歲委知雜御史長官比類能否,送中書門下,改轉日褒貶。”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食畢,則主簿持黃卷揖曰:‘請舉事。’於是臺院長白雜端曰:‘舉事。’則舉曰:‘某姓侍御史有某過,請準條。’主簿書之。”
(3).詔敕。 宋 陸游 《乞致仕札子》二:“萬簽黃卷,悵已負於初心;十具烏犍,冀獲安於故里。”
(4).指道書或佛經。因佛道兩家寫書用黃紙。 唐 皎然 《兵後早春登故鄣南樓望崑山寺白鶴觀亦清道人並沉道士》詩:“耳目何所娛,白雲與黃卷。”
沈酣
亦作“沉酣”。1.飲酒盡興,酣暢。 唐 皮日休 《酒中十詠·酒城》:“萬仞峻為城,沉酣浸其俗。” 宋 趙叔向 《肯綮錄·火骨成灰》:“ 蕭山縣 有百姓 項十五 者,沉酣於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五·敬一主人詩》:“興到一樽酒,沉酣據玉琴。”
(2).沉迷;醉心。 宋 蘇軾 《答范純父書》之四:“ 李唐夫 一宅甚安,沉酣江山,旬日忘歸,非久赴任也。”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蔡宅祝壽》:“ 蔡邕 沉酣六籍,貫串百家。”
(3).指沉醉;沉浸陶醉。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一:“敲著竹片和銅茶盤,唱‘數了一個一,道了一個一’的山歌--居然大家沉酣的過一兩點鐘。”
(4).熟睡貌。《紅樓夢》第二五回:“沉酣一夢終須醒,寃債償還好散場。” 吳組緗 《山洪》三三:“他的同伴們有的沉酣的打著鼾。”
商周
《左傳·桓公十一年》:“師克在和,不在眾。 商 周 之不敵,君之所聞也。”後用“商周”比喻兩者難以匹敵。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卷下:“ 惠休 * ,情過其才,世遂匹之 鮑照 ,恐 商 周 矣!”
兩漢
指西漢和東漢(1066—221 B.C.)
銘識
銘款。 清 何琇 《樵香小記·書同文》:“今觀古器銘識,即尊彝諸字形狀,不知凡幾。” 清 吳敏樹 《唐子方方伯夢硯齋銘》:“蓋 明 忠臣 順德 陳忠愍公 邦彥 之故物,其銘識可考按雲。”
文字
(1) 記錄語言的符號,如漢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說文解字敘》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順
(3) 語言的書面形式,如漢文、俄文
(4) 文書;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曾玄
曾孫和玄孫。亦泛指後代。《隸釋·漢韓敕修孔廟後碑》:“謁廟拜墓,感有曾玄。”《晉書·劉頌傳》:“ 泰始 之初,陛下踐阼,其所服乘皆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孫,則其曾玄。” 明 方孝孺 《祭鄭仲舒太常》:“吾之哀公者,非特為游從之好,談諧之樂,蓋一閔吾之道而傷其將墜,一以誄公之德以告公之曾玄。”
籀篆
古代的一種書體。即大篆。 南朝 梁 江淹 《建平王謝賜石硯等啟》:“敬閲籀篆,側觀硯功。”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任中宣夢水神持鏡》:“ 長安 任中宣 家,素畜寶鏡,謂之飛精,識者謂是 三代 物。後有八字,僅可曉,然近籀篆。”
雅學
(1).正道之學。指儒家經典之學。《孔叢子·與子琳書》:“侍中 子國 ,明達淵博,雅學絶倫,言不及利,行不欺名。”
(2).指詩學。 五代 齊己 《吟興自述》:“前習都由未盡空,生知雅學妙難窮。”
魚魯
謂將魚誤寫成魯。泛指文字錯訛。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先鈆擿於魚魯,乃紛定於陶陰。” 唐 王起 《和李校書》:“憶昨謬官在烏府,喜君對門討魚魯。” 明 盛杲 《<齊東野語>後序》:“傳寫既久,魚魯滋多。”參見“ 魯魚亥豕 ”。
琬琰
(1).琬圭、琰圭。《書·顧命》:“弘璧、琬琰在西序。” 孔 傳:“大璧琬琰之圭為二重。” 蔡沉 集傳:“琬琰,圭名。”
(2).為碑石之美稱。 唐玄宗 《孝經序》:“寫之琬琰,庶有補於將來。” 宋 蘇軾 《賀林待制啟》:“箸書已成,特未寫之琬琰;立功何晚,會當收之桑榆。”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寫諸琬琰,播 狼胥 瀚海 之聲;炳若丹青,掩 麟閣 雲臺 之美。”
(3).泛指美玉。《楚辭·遠遊》:“吸飛泉之微液兮,懷琬琰之華英。” 洪興祖 補註:“琬音宛,琰音剡,皆玉名。”《淮南子·說山訓》:“琬琰之玉,在洿泥之中,雖廉者弗釋。” 南朝 梁 劉峻 《辨命論》:“火炎 崐 岳,礫石與琬琰俱焚;嚴霜夜零,蕭艾與芝蘭共盡。” 唐 韓愈 《送窮文》:“攜持琬琰,易一羊皮,飫於肥甘,慕彼糠糜。” 明 楊珽 《龍膏記·觖望》:“花明寶鈿,光浮琬琰,是 廣寒 仙媛,合配風流時彥。”
(4).比喻品德或文詞之美。 漢 東方朔 《七諫·自悲》:“厭白玉以為面兮,懷琬琰以為心。”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崇琬琰於懷抱之內,吐琳瑯於毛墨之端。”《南史·劉遵傳》:“文史該富,琬琰為心;辭章博贍,玄黃成采。” 元 鄧文原 《奉題延祐宸翰詩》:“官聯天府璇璣象,帝闡河圖琬琰文。”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史閣部書》:“今倥傯之際,忽捧琬琰之章。”
(5).玉液。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西王母 ﹞共玉帳之高會,薦清澄琬琰之膏以為酒。” 元 張之翰 《一字硯賦》:“以藉古錦,以盛蟾蜍,以滴琬琰。”
力薄
力量薄弱;能力小。《晉書·王湛傳》:“此馬雖快,然力薄不堪苦行。”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 宗元 近欲務此,然力薄才劣,無異能解。”《水滸傳》第四一回:“奈緣力薄才疏,家貧不能接待。”
里閈
(1).指里門。《後漢書·成武孝侯順傳》:“ 順 與 光武 同里閈,少相厚。” 李賢 註:“閈,里門也。”《文選·左思<蜀都賦>》:“外則軌躅八達,里閈對出,比屋連甍,千廡萬室。” 劉逵 註:“閈,里門也。”
(2).代指鄉里。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徐凝》:“﹝ 凝 ﹞與 施肩吾 同里閈,日親聲調。” 清 錢謙益 《雷孝子傳》:“﹝其父﹞強飯徐步,優遊里閈者一年而卒。” 章炳麟 《訄書·官統下》:“夫豪俊雖超軼於里閈之士,其材性則大氐不出其里閈。”
孔懷
兄弟的代稱
兄弟孔懷。——《詩·小雅·常棣》
忘年
(1).忘記年月。《莊子·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成玄英 疏:“夫年者,生之所稟也,既同於生死,所以忘年也。” 唐 元結 《無為洞口作》詩:“洞旁山僧皆學禪,無求無欲亦忘年。” 清 李世熊 《獨松》詩:“上友不羈雲,下友忘年石。”
(2).不拘年齡、行輩、以德才相敬慕。《初學記》卷十八引 晉 張隱 《文士傳》:“ 禰衡 有逸才,少與 孔融 交。時 衡 未滿二十,而 融 已五十,敬 衡 才秀,忘年殷勤。”《北史·序傳》:“ 寬 當時位望,又與 大師 年事不侔,初見,言未及終,便改容加敬……每於私室接遇,恆盡忘年之歡。” 宋 蘇轍 《追和張 * 道贈別絕句一首》引:“是時, 張公 安道 守 成都 ,一見以國士相許,自爾遂結忘年之契。”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我願意永遠和你做一個忘年的朋友。”
契闊
久別的情懷
死生契闊。——《詩·邶風·擊鼓》
行路倉卒,非陳契闊之所。——《後漢書·范冉傳》
州縣
(1).州與縣的合稱。 唐 韓愈 《進士策問》:“今將自州縣始,請各誦所懷,聊以觀諸生之志。” 宋 歐陽修 《吉州學記》:“今州縣之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
(2).指州縣官。 清 袁枚 《隨園隨筆·應知不知》:“今之州縣死一州一縣之社稷。”
千里
指千里馬
先王之千里。——《呂氏春秋·察今》
十日
(1).古代神話傳說天本有十日, 堯 命 后羿 射落九日。《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齒 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淮南子·墬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華照下地。”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 羿 斃十日, 嫦娥 奔月。” 唐 韓愈 《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堯 呼大水浸十日,不惜萬國赤子魚頭生。女於此時若食日,雖食八九無饞名。”參見“ 十日並出 ”。
(2).十乾所表示的日子。《周禮·春官·馮相氏》:“ 馮相氏 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杜預 註:“甲至癸。” 唐 韓愈 《送幽州李端公序》:“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夫十日十二子相配,數窮六十,其將復平,平必自 幽州 始。”《新五代史·司天考一》:“周天一藏,四時,二十四氣,七十二候,行十日十二辰,以為歷。”
留連
不願意離開
留連忘返
三語掾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阮宣子 有令聞,太尉 王夷甫 見而問曰:‘ 老 莊 與聖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晉書·阮瞻傳》亦載此事,但 王衍 作 王戎 , 阮修 作 阮瞻 。後常以“三語掾”作為幕府官的美稱。 唐 劉商 《雜言哀悼姚倉曹》詩:“可憐三語掾,長作九泉灰。” 宋 蘇軾 《虔州景德寺榮師湛然堂》詩:“欲知妙湛與總持,更問 江 東三語掾。” 金 元好問 《益父曹弟見過》詩:“從事舊慚三語掾,通家猶記十年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