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夏八赴南陵

作者:沈遼 朝代:宋代

送夏八赴南陵原文

老夫久客三湘水,歸來喜食江南鱭。

白雲猶識舊山川,青眼多慚老兄弟。

當時親友半不在,中表相存如夢寐。

公酉冢上春草生,白眉始與君相際。

高堂老人八十一,不間衰微論末契。

招我卜宅居其旁,自顧麋鹿何由系。

春風引我齊山行,穿雲踏石構巢橧。

相見常無一樽酒,山中枯淡令人憎。

涼風未至正苦熱,君忽佩印臨南陵。

南陵相去五舍近,馬蹄車轍常相仍。

安輿綵衣得榮養,況有大舸如飛鵬。

步上南山一延首,江風浩浩雲騰騰。

詩詞問答

問:送夏八赴南陵的作者是誰?答:沈遼
問:送夏八赴南陵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沈遼的名句有哪些?答:沈遼名句大全

注釋

1. 四庫本作問

參考注釋

老夫

年老的男子自稱

老夫自有主張,爾等不必多言

久客

(1).久居於外。 漢 焦贛 《易林·屯之巽》:“久客無依,思歸我鄉。”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

(2).指久居外鄉的人。 宋 陸游 《宴西樓》詩:“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

(3).指臘梅。 明 程棨 《三柳軒雜識》:“ 姚氏 《叢語》以蠟梅為寒客,今改為久客。”

湘水

即 湘江 。 漢 東方朔 《七諫·哀命》:“測 汨羅 之 湘水 兮,知時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韻》:“永負 漢 庭哭,遙憐 湘水 魂。” 魯迅 《湘靈歌》:“昔聞 湘水 碧如染,今聞 湘水 胭脂痕。”

歸來

返回原來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宋· 張俞《蠶婦》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唐· 杜甫《兵車行》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白雲

(1).白色的雲。《詩·小雅·白華》:“英英白雲,露彼菅茅。”《莊子·天地》:“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史記·封禪書》:“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唐 蘇頲 《汾上驚秋》詩:“北風吹白雲,萬里渡 河 汾 。”《文匯報》1983.10.12:“《蓬萊導遊圖》有幅照片,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嵌著 蓬萊閣 主要建築,似仙山又似蜃樓。”

(2). 黃帝 時掌刑獄之官。後用作刑官的別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黃帝 雲師雲名” 顏師古 注引 漢 應劭 曰:“ 黃帝 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唐 孫逖 《授裴敦復刑部尚書制》:“委之刑柄,俾踐白雲之師。”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 胡武平 宿 ,賀 晏元獻 轉刑部侍郎啟云:‘紫詔疏恩,白雲登秩。’”

(3).指《白雲謠》。 唐 李白 《大獵賦》:“哂 穆王 之荒誕,歌《白雲》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駿圖》詩:“《白雲》《黃竹》歌聲動,一人荒樂萬人愁。” 景耀月 《遠遊》詩:“翠華芝蓋入離鏡,《黃竹》《白雲》定古風。”參見“ 白雲謡 ”。

(4).喻思親。《舊唐書·狄仁傑傳》:“其親在 河陽 別業, 仁傑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開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雲之思,惻然悽動。”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 梁瑄 不歸, 璟 每見東南白雲即立望,慘然久之。” 清 黃遵憲 《感懷》詩:“下阻黃壚上九天,白雲望斷眼空懸。”參見“ 白雲篇 ”。

(5).喻歸隱。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寄君。” 唐 錢起 《藍田溪與漁者宿》詩:“一論白雲心,千里 滄州 趣。” 宋 張炎 《甘州》詞:“載取白雲歸去,問誰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贈余君》詩:“三年臥白雲,一醉撫流水。”

(6).特指 陳摶 。 宋 王闢之 《澠水燕談錄·高逸》:“ 陳摶 , 周世宗 常召見,賜號 白雲先生 。 太平興國 初,召赴闕, 太宗 賜御詩云:‘曾向前朝出 白雲 ,後來訊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7).指 白雲亭 。參見“ 白雲亭 ”。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青眼

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間,青眼看人則是表示對人的喜愛或重視、尊重(跟“白眼”相對)

老兄

(1)

(2) 對兄的尊稱

(3) 男性相互間的尊稱

當時

就在那個時刻;馬上

當時就簽約雇用你

親友

親朋好友

不在

(1)

指不位於或處於某處

小王不在

我姐姐早不在機房上班上

(2)

婉稱人去世了

長征幹部大部分都不在了

表相

(1).謂顯揚而佐助之。《文選·班固<典引>》:“故先命玄聖,使綴學立制,宏亮洪業,表相祖宗,賛揚迪喆。” 蔡邕 註:“相,助也……言 仲尼 之作,亦顯助祖宗,揚明其蹈喆之德。”

(2).外貌。《後漢書·翟酺傳》:“圖書有 漢 賊 孫登 ,將以才智為中官所害。觀君表相,似當應之。”

夢寐

睡夢;夢中

壯士臨陣,不死帶傷,理之自然也。何故以夢寐之事疑心乎?——《三國演義》

春草

(1).春天的草。 晉 潘岳 《內顧》詩之一:“春草鬱青青,桑柘何奕奕。” 南朝 宋 謝靈運 《登池上樓》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宋 陸游 《試院春晚》詩:“漫漫晚花吹瀼岸,離離春草上宮垣。” 明 何景明 《過君采次韻》之一:“昔牽春草夢,今並玉珂游。”

(2).喻卑微。 唐 杜甫 《贈翰林張四學士垍》詩:“此生任春草,垂老獨漂萍。” 仇兆鰲 註:“春草,嘆卑微。”

(3).藥草名。又名莽草。《爾雅·釋草》:“葞,春草。” 邢昺 疏:“藥草也……莽草一名葞,一名春草。”一說,“春草”為白微的別名。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微》。

白眉

(1).《三國志·蜀志·馬良傳》:“ 馬良 ,字 季常 , 襄陽 宜城 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 馬 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後因以喻兄弟或儕輩中的傑出者。 唐 陳子昂 《合州津口別舍弟》詩:“思積芳庭樹,心斷白眉人。”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妓聰敏》:“歌妓 順時秀 ,姓 郭 氏,性資聰敏,色藝超絶,教坊之白眉也。”《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先生大才,又是尊府白眉,今日幸會,一切要求指教。” 郭沫若 《沸羹集·亦石真已死了嗎?》:“他的知識的淵博,見解的精當,實是儕輩中的白眉。”

(2).喻一彎新月。 唐 元稹 《月三十韻》:“蓂葉標新朔,霜毫引細輝。白眉驚半隱,虹勢訝全微。”

君相

(1).國君的上儐。《周禮·秋官·司儀》:“每門止一相。及廟,唯君相入。” 鄭玄 註:“惟君相入,客臣也;相不入矣。”

(2).國君與國相。《國語·晉語九》:“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 韋昭 註:“君, 康子 ;相, 段規 。”

高堂

(1) 高大的廳堂

開戶內光,坐高堂之上。——《論衡·別通》

觀其坐高堂。——明· 劉基《賣柑者言》

(2) 指父母

委別高堂愛,窺覦明主恩。——唐· 陳子昂《宿空舲峽青樹村浦》

搶劍辭高堂。——李白《送秀才從軍》

老人

(1) 上年紀的或較老的人

(2) 上了年紀的父母或祖父母

十一

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新中國成立於一九四九年的這一天

微論

(1).猶微說。 漢 王充 《論衡·對作》:“況《論衡》細説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辯照是非之理,使後進曉見然否之分,恐其廢失,著之簡牘。”

(2).猶言不用說,不要說。 嚴復 《原強》:“使 中國 而為如是之 中國 ,則當日 中東 之事,微論敗也,就令邊釁不開,開而倖勝,然而自有識之士觀之,其為憂乃愈劇。”

末契

(1).猶下交。指長者對晚輩的交誼。《文選·陸機<嘆逝賦>》:“託末契於後生,余將老而為客。” 李周翰 註:“末契,下交也。” 唐 杜甫 《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伊昔 臨淄亭 ,酒酣託末契。” 仇兆鰲 註:“公為後輩,故云末契。” 宋 沉遼 《送夏八赴南陵》詩:“高堂老人八十一,不問衰微論末契。” 清 錢謙益 《康文初六十序》:“諸公晚託末契於余,余因以識 孟修 ,且交於 孟修 之子 文初 。”

(2).猶下交。指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者的交誼。 唐 溫庭筠 《上蔣侍郎啟》:“某聞有以疎賤而間至貴者,古人之所譏笑;有以單外而蘄末契者,君子之所兢戒。”

(3).猶下交。稱別人對自己的交誼的謙詞。 宋 陸游 《答交代楊通判啟》:“某猥以陳人,偶叨末契。” 清 錢謙益 《錫山趙太史六十序》:“余幸得託末契,有 朱 陳 之好。”

卜宅

(1) 用占卜決定建都的地方

(2) 用占卜決定住所或墓地

自顧

自念;自視。《東觀漢記·和熹鄧後傳》:“太后臨大病,不自顧而念兆民。”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 註:“ 鄭玄 《毛詩箋》曰:‘顧,念也。’” 唐 杜甫 《客堂》詩:“臺郎選才俊,自顧亦已極。” 明 劉基 《戰城南》詩:“胡為彼狂不自顧,而與大國爭長雄。”

麋鹿

亦稱“四不像”。中國著名的特產動物,但野生的早已滅絕,現存者都是北京南苑皇家獵苑的孑遺,特徵是尾特別長,眉杈特別發達,形成主杈模樣

麋鹿滿之。——《墨子·公輸》

取其麇鹿。——《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何由

亦作“ 何繇 ”。1.從何處,從什麼途徑。《楚辭·天問》:“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僕雖嚚頑,願從足下。雖然,何由而自達哉!” 唐 王昌齡 《送韋十二兵曹》詩:“出處兩不合,忠貞何由伸?”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六:“ 晉 張華 有鸚鵡,每出還,輒説僮僕好惡。一日,寂無言; 華 問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魯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謝靈運 《石門新營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瀨修竹茂林》詩:“美人游不還,佳期何由敦?”《宋書·沉慶之傳》:“治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成?” 明 劉基 《次韻和脫因宗道感興》詩之三:“路遠無羽翼,何由得飛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稍加責罰,此輩就到家主面前輕事重報,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著意防範,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有雲 太倉 王宮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無損。然與《玉版》對觀,無少差,信為《玉版》未損時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剝漶?或造物忌之邪?”

春風

(1) 春天的風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贈別》

(2) 比喻和悅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長環境

山行

在山中行走。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登嶺始山行,野曠沙岸浄。” 元 劉迎 《車轣轆》詩:“馬虺隤,牛觳觫,山行縈紆車轣轆。”

踏石

(1).踏腳的石頭。安置於淺水難行之處,便於行走。 孫犁 《白洋淀紀事·吳召兒》:“不用說 雁北 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轉不盡的陰山背後。”

(2).舊時 陝西 端午節的一種民俗。 明 朱國禎 《涌幢小品·節令》:“五月五日, 江 南曰競渡, 陝西 洋縣 曰踏石。”

構巢

構木為巢。遠古人的居住方式。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節:“這明明是穴居和構巢等原始的習俗。原始家屋的進化,一般是由平穴而豎坑而構巢而石累。”

相見

彼此會面

整個代表團在終點站與他們相見

樽酒

(1).杯酒。《易·坎》:“樽酒簋貳,用缶。” 唐 杜甫 《客至》詩:“盤飱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2).代指酒食。 唐 羅隱 《讒書·後雪賦》:“ 梁王 詠嘆斯久,撤去樽酒。 相如 竦然,再拜稽首。”

枯淡

(1).指樸素淡泊的生活。 宋 黃庭堅 《謝榮緒割獐見貽》詩之二:“二十餘年枯淡過,病來筯下劇甘肥。”《宋史·儒林傳六·鄭樵》:“平生甘枯淡,樂施與。”《醒世恆言·佛印師四調琴娘》:“他今在空門枯淡,必有恨我之意。” 郁達夫 《和劉大傑<秋興>》:“舊夢豪華已化煙,漸趨枯淡入中年。”

(2).質樸平淡。多指詩文風格。 宋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前集·五柳先生下》:“予觀古今詩人,惟 韋蘇州 得其清閒,尚不得其枯淡。” 清 黃宗羲 《<呂勝千詩集>題辭》:“古者才人逸士,或寄傲於山川,或移情於花鳥。向使逐物而流,中藏汨然,其詩必中邊枯淡。” 林紓 《國朝文序》:“經生之文朴,往往流入於枯淡;史家之文,則又隳突恣肆,無復規檢:二者均不足以明道。”

令人

使人

令人髮指

令人興奮

涼風

清涼的風

涼風掠面

至正

(1).最中正之道。《莊子·駢拇》:“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郭象 註:“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禮記·禮運》:“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陳澔 集說:“王居其中,此心何所為哉?不過守君道之至正而已。”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先帝曰:‘興吾六州善心者, 田興 也。使 興 弘吾至正,不亦可乎!’”

(2).最正常。《史記·曆書》:“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苦熱

苦於炎熱;酷熱。 唐 杜甫 《舟中苦熱遣懷》詩:“入舟雖苦熱,垢膩可溉灌。” 宋 蘇軾 《泛舟城南得人皆苦炎字》之二:“苦熱誠知處處皆,何當危坐學心齋。”

佩印

佩掛官印。借指任命官職。 唐 王維 《既蒙宥罪旋復拜官》詩:“聞道 百城 新佩印,還來雙闕共鳴珂。” 唐 韋莊 《東陽贈別》詩:“去時此地題橋去,歸日何年佩印歸。”

南陵

(1).南邊的陵墓。《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晉 人御師必於 殽 , 殽 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後皋 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 之所避風雨也。”

(2).專指 漢 代 薄姬 之陵。《三輔黃圖·陵墓》:“ 文帝 母 薄姬 南陵 在 霸陵 南,故曰 南陵 。”

(3).指 南陵戍 。 晉 置,故城在今 安徽省 繁昌縣 西北。 南朝 梁 鮑照 《上潯陽還都道中》詩:“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蘆洲。”

相去

相距;相差。《漢書·食貨志上》:“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晉書·王祥傳》:“吾等 魏 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 宋 曾鞏 《答范資政書》:“而拜別朞年之間,相去數千里之遠,不意閣下猶記其人。” 魯迅 《書信集·致章廷謙》:“據 達夫 口述,則他們所答應者,和我所提出的相去並不遠。”

馬蹄

馬的蹄子

車轍

車輪輾出的痕跡道口兩側的人流、車流匯成一片

相仍

(1).相繼;連續不斷。《楚辭·九章·悲迴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王逸 註:“相仍者,相從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少主相仍,唯高貴英雅,顧盼合章,動言成論。” 宋 蘇軾 《賀蔣發運啟》:“某竄流已久,衰病相仍。”

(2).相沿襲。《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行園苑中乘轝,出籬門外乘轝鳴角,皆相仍如此。”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大計糾內閣》:“每年初冬,朝審罪犯,俱太宰主筆,相仍已久。”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廳事記》:“內地相仍,不特設兵戍。”

(3).依然;仍舊。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今苟以己無慘怛寃痛,故端坐相仍。” 唐 李白 《贈新平少年》詩:“而我竟何為,寒苦坐相仍。” 清 曹寅 《初明調玉移居》詩:“ 季子 能貧道氣矜,移家歲晚興相仍。”

安輿

安車。《新唐書·趙隱傳》:“ 懿宗 誕日,宴 慈恩寺 , 隱 侍母以安輿臨觀。宰相方率百官拜恩於廷,即回班候夫人起居,搢紳以為榮。” 宋 姜夔 《小重山·趙郎中謁告迎侍太夫人將來都下》詞:“鵲報倚門人,安輿扶上了,更親擎。” 清 馮桂芬 《萬母徐太恭人六十壽序》:“會君方迎其生母 徐太恭人 就養京邸,始至,除書新賁,安輿適來,都人士榮之。”

榮養

(1).指兒女贍養父母。《晉書·文苑傳·趙至》:“﹝ 至 ﹞聞父耕叱牛聲,投書而泣。師怪問之, 至 曰:‘我小未能榮養,使老父不免勤苦。’師甚異之。” 唐 徐夤 《贈楊著》詩:“藻麗熒煌冠士林,《白華》榮養有 曾參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後隱居》:“前進士 費冠卿 ……歸不及於榮養,恨每積於永懷,遂乃屏蹟邱園,絶蹤仕進,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清 鈕琇 《觚賸·酒芝》:“ 藴玉先生 享榮養者三十年,可為疎財敦友之報。”

(2).猶營養。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七:“他永遠不抱著書是書、他是他的態度去接近書籍,而是想把書籍變成一種汁液,吸收到他身上去,榮養自己。” 夏丏尊 葉聖陶 《文心》三二:“文學是我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把它容納下去,完全消化了,作為我們的榮養料,以產生我們的新血肉!”一本作“營養”。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延首

(1).伸長頭頸。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樣子。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誄》:“孰雲 仲宣 ,不聞其聲。延首嘆息,雨泣交頸。”《周書·賀拔勝傳》:“ 懷 朔 被圍,旦夕淪陷,士女延首,企望官軍。” 唐 劉長卿 《寄東海荀處士》詩:“時復一延首,憶君如眼前。”

(2).形容惶悚恐懼的樣子。《北史·魏孝武帝紀》:“﹝ 高歡 ﹞使 斛斯椿 奉勸進表。 椿 入帷門,罄折延首而不敢前。”

浩浩

(1) 廣闊宏大

浩浩的宇宙

(2) 水勢很大

浩浩湯湯。——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浩浩長江水,奔流向東海

騰騰

(1) 比喻盛、旺盛。如:熱氣騰騰;怒火騰騰;怨氣騰騰;殺氣騰騰

(2) 朦朧;迷糊貌

枯腸發發澆成浪,醉眼騰騰看作嵐。——清· 錢謙益《謝藐姑太僕送酒》

(3) 升騰

(4) 表示鼓聲、心跳聲、腳步聲的象聲詞

詩詞推薦

送夏八赴南陵原文_送夏八赴南陵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