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虎

作者:朱浙 朝代:明代

題虎原文

大物奮神威,群毛俱辟易。

藜藿遂生榮,林巒增赫奕。

邇來雨露深,荊榛自堆積。

妖狐時媚人,毚兔日交跡。

日暮天無雲,啾啾恣啖咋。

安得矯矯姿,耽視坐密席。

長嘯生清風,凜凜鎮宗祏。

詩詞問答

問:題虎的作者是誰?答:朱浙
問:題虎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陌韻

參考注釋

大物

(1).指天下或帝位。《莊子·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成玄英 疏:“九五尊高,四海弘巨,是稱大物也。” 宋 黃庭堅 《書磨崖碑後》詩:“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

(2).指表示等級的儀制禮法。《國語·周語中》:“班先王之大物以賞私德。”《荀子·賦》:“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 楊倞 註:“夫人之大者莫過於禮,故謂之大物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三》:“禮樂征伐,先王治世之大物也。”

(3).猶重器。 明 宋濂 《隋室興亡論》:“蓋天下大物也,可以德持,不可以力競。”

神威

強大的威力

人民軍隊顯神威

辟易

(1).退避;避開。《史記·項羽本紀》:“是時, 赤泉侯 為騎將;追 項王 , 項王 瞋目而叱之, 赤泉侯 人馬俱驚,辟易數里。” 張守節 正義:“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里。” 唐 顧況 《從軍行》之一:“怒目時一呼,萬騎皆辟易。” 宋 王明清 《揮麈後錄餘話》卷一:“ 瓘 指劍以示曰:‘ 瓘 雖識大王,但此物不識耳!’皆皇恐辟易而退。” 清 趙翼 《古州諸葛營》詩:“想是擒縱聲威在,一時羣蠻盡辟易。” 魯迅 《彷徨·長明燈》:“他兩眼更發出閃閃的光來,釘一般看定 闊亭 的眼,使 闊亭 的眼光趕緊辟易了。”

(2).指屏退;擊退。《北史·序傳·李曉》:“行至 成皋 ,為 滎陽 令 天水 閻信 所疑,辟易左右,謂 曉 曰:‘觀君儀貌,豈是常倫?’”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一:“聞有賊,奮臂前驅,十數人輒辟易千人。”

(3).引申為消失。 宋 司馬光 《朝雞贈王樂道》詩:“一聲高舉耳目醒,四遠羣陰俱辟易。” 宋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上:“有頃,大雨傾注,氛霧辟易。” 宋 文天祥 《正氣歌》:“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4).狂疾。《國語·吳語》:“ 員 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 越 之擒也。 員 請先死。” 韋昭 註:“辟易,狂疾。”

(5).拜服;傾倒。 唐 杜甫 《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詩:“誦詩渾游衍,四座皆辟易。” 清 董樵 《劉旅皇半剌》詩:“大雅既淪喪,吾子敦詩書。作者皆辟易,嘆君 楊 馬 餘。” 清 王晫 《今世說·捷悟》:“每雄談,四座為辟易。”

(6).謂解凍。《呂氏春秋·上農》:“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 陳奇猷 校釋:“‘辟易’係古人恆言。《史記·項羽本紀》云:‘ 赤泉侯 為騎將,追 項王 , 項王 瞋目叱之, 赤泉侯 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正義云:‘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里。’是‘辟易’者,其地原為人或物所佔據而後避開之義。此文既是説耕稼,則田地辟易是相對於田地固凍而言,故辟易即是解凍。”

藜藿

(1) 指粗劣的飯菜

堯王天下也,…糲粢之食,藜藿之羹。——《韓非子·五蠹》

(2) (藜藿——吃野菜。動用)

遂生

猶養生。《黃庭外景經·下部經》:“恬惔無欲養華莖,服食玄氣可遂生。” 務成子 註:“外為太玄,內為大淵,若如流俗,合四海源,審能服食,可得遂生。”

林巒

(1).樹林與峰巒。泛指山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唐 王昌齡 《山行入涇州》詩:“林巒信回惑,白日落何處。” 宋 朱熹 《休庵》詩:“別嶺有精廬,林巒亦幽絶。” 明 皇甫沖 《維摩寺雨坐》詩:“林巒忽不見,但聞山澗響。” 清 汪懋麟 《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風景憐殊俗,林巒想故關。”

(2).指隱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贈參寥子》詩:“長揖不受官,拂衣歸林巒。”

赫奕

(1).光輝炫耀貌。 漢 陳琳 《武軍賦》:“聲訇隱而動山,光赫奕以燭夜。”《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其華表則鎬鎬鑠鑠,赫奕章灼,若日月之麗天也。” 李善 註:“鎬鎬鑠鑠,赫奕章灼,皆謂光顯昭明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 上軍王 方遊獵,遠見宮中光明赫奕,疑有火災。”

(2).顯赫貌;美盛貌。 漢 應劭 《風俗通·過譽·汝南陳茂》:“謹按《春秋》,王人之微,處於諸侯之上,坐則專席,止則專館,朱軒駕駟,威烈赫奕。”《魏書·酷吏傳·李洪之》:“﹝ 洪之 ﹞富貴赫奕,當舅戚之家。” 唐 豆盧回 《登樂遊原懷古》詩:“赫奕文物備,葳蕤休瑞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孝廉》:“餘金市鞍馬,冠蓋赫奕。”

邇來

最近以來

雨露

雨和露,比喻恩惠、恩澤

荊榛

(1).亦作“ 荊蓁 ”。泛指叢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蕪情景。 三國 魏 曹植 《歸思賦》:“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一本作“ 荊蓁 ”。 唐 李白 《古風》之一:“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金 元好問 《續小娘歌》之七:“傷心此日河平路,千里荊榛不見人。” 清 吳偉業 《十月下澣宴閬石蒼水齋》詩:“三江風月尊前醉,一郡荊榛笛里聲。”

(2).謂沒入荒野,指逝世。 明 周履靖 《錦箋記·聞訃》:“閨中何意,半道荊蓁,情隔雲泥。”

(3).比喻艱危,困難。《舊唐書·宦官傳·楊復恭》:“吾於荊榛中援立 壽王 。” 元 許謙 《馮公嶺》詩:“胸中芥蒂未盡去,須信坦道多荊榛。”

(4).比喻惡人。 元 麻革 《過陝》詩:“豺狼滿地荊榛合,目斷 中條 是故丘。”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未許其冠帶春秋,遂至夫荊榛天地。” 清 厲鶚 《東城雜記·陳御史元倩》:“手披荊榛,身御魑魅。” 周實 《民立報出版日祝賦》詩:“重重草木羞依附,莽莽荊榛待剪除。”

(5).芥蒂;不快。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射策》:“笑譚之頃,便起荊榛。”

堆積

(1) 把事物堆集成堆

糧食堆積如山

(2) 集中成堆放置

林蔭路中心常用來堆積冬天從路面上掃出來的雪

毚兔

(1).狡兔,大兔。《詩·小雅·巧言》:“躍躍毚兔。” 毛 傳:“毚兔,狡兔也。” 孔穎達 疏:“《倉頡解詁》:‘毚,大兔也。’大兔必狡猾,又謂之狡兔。” 漢 張衡 《西京賦》:“毚兔聯猭,陵巒超壑。” 南朝 宋 鮑照 《擬古》詩之一:“伐木清江湄,設罝守毚兔。” 宋 王安石 《送王蒙州》詩:“箭落皂雕毚兔避,句傳炎海鰐魚驚。”

(2).一種類鼠的小兔。 清 陸楣 《征西紀略》:“十八日抵 噶里 ,從者獵得毚兔四五,大如鼠,頭似兔,尾則類鼠,細毛黑白色,足有長短,跳躍甚捷,犬不能獲,惟網可得,皮可為裘。”

交跡

毗連,交界。 唐 韓愈 《唐故檢校尚書左僕射劉公墓志銘》:“兩界耕桑交跡,吏不何問。”

暮天

(1).傍晚的天空。 唐 王昌齡 《潞府客亭寄崔鳳童》詩:“秋月對愁客,山鐘搖暮天。” 唐 顧非熊 《成名後將歸茅山酬群公見送》詩:“暮天行雁斷,曉渡落潮寒。”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 嫦娥 正在看著圓窗外的暮天。”

(2).指傍晚的天氣。 宋 沉遘 《五言次韻和景彝<秋興>》:“暑隨朝雨盡,涼入暮天多。”

啾啾

(1) 鳥(如夜鶯)發出的鳴叫聲

(2) 象聲詞,形容許多小鳥一齊叫的聲音

(3) 象聲詞。泛指像各種淒切尖細的聲音

燕山胡騎鳴啾啾。——《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陰雨濕聲啾啾。——唐· 杜甫《兵車行》

啖咋

咬,吃。 唐 韓愈 《雜詩》之一:“得時能幾時,與汝恣啖咋。”

矯矯

(1) 形容英勇威武

矯矯大將

(2) 超凡脫俗,不同凡響

矯矯不群

密席

座位緊靠。形容親密。 晉 陸機 《贈斥丘令馮文羆》詩:“夙駕出東城,送子臨江曲;密席接同志,羽觴飛酃淥。” 宋 王安石 《何處難忘酒》詩之二:“何處難忘酒,君臣會合時。深堂拱 堯 舜 ,密席坐 皋 夔 。”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然名妓仙娃,深以登場演劇為恥。若知音密席,推奬再三,強而後可。”

長嘯

(1).大聲呼叫。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長嘯哀鳴,翩幡互經。” 宋 岳飛 《滿江紅·寫懷》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許地山 《空山靈雨·生》:“它在竹林里長著的時候,許多好鳥歌唱給它聽,許多猛獸長嘯給它聽。”

(2).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顧盼遺光采,長嘯氣若蘭。”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向聞長嘯月下,韻甚清激,私心奉慕,願接清論。” 宋 蘇軾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淵明 賦《歸去》,浩歌長嘯老 斜川 。”《群音類選·四節記·復游赤壁》:“長嘯若輕狂,振山林谷應如璜。”

(3).鍾之別名。 唐 馮贄 《南部煙花記·樂器名》:“鐘,一名為長嘯。”

清風

清涼的風

清風徐來

清風明月

凜凜

(1) 寒冷

水氣凜凜

(2) 嚴整而令人敬重、害怕的樣子

凜凜如生

宗祏

(1).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室。亦借指宗廟,宗祠。《左傳·莊公十四年》:“﹝ 原繁 ﹞對曰:‘先君 桓公 ,命我先人,典司宗祏。’” 杜預 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孔穎達 疏:“宗祏者,慮有非常火災,於廟之北壁內為石室以藏木主,有事則出而祭之,既祭納於石室。” 南朝 陳 沉初明 《陳武帝哀策文》:“銘功德於旂常,被徽音於鐘石,迴天儀於清廟,附祖考而來格,播茂實與英聲,鬱氛氳於宗祏。”《新唐書·高郢傳》:“ 代宗 為太后營 章敬寺 , 郢 以白衣上書諫曰:‘……夫廟猶不越禮而立,況寺非宗祏所安、神靈所宅乎?殫萬人之力,邀一切之報,其為不可亦明矣。’” 明 胡翰 《明義士墓表》:“當寇發難時,巨族寒畯男女,扶攜走道上,以脫一旦之命。不顧宗祏,棄骨肉者,里相比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段氏》:“ 懷 問母,始知其故。曰:‘既屬兩姓,各有宗祏,何必在此承人百畝田哉!’”

(2).引申指朝廷,國家。《明史·奸臣傳序》:“然小人世所恆有,不容概被以奸名。必其竊弄權柄,搆結禍亂,動搖宗祏,屠害忠良,心跡俱惡,終身陰賊者,始加以惡名而不敢辭。”

詩詞推薦

題虎原文_題虎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