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楓行

作者:汪禮約 朝代:明代

古楓行原文

清溪路繞南山坳,上有古楓千尺高。

絕壁侵雲入杳冥,盛夏六月長風䬞。

種之何年不知數,鐵乾陰森老煙霧。

山翁梵客坐不歸,碧蕊香脂滿山路。

憶昔山頭十萬松,根株硉兀顏色同。

官家艨艟斬伐盡,深山大澤千年空。

即今朴簌雜茅葦,疁火爇之衰草風。

嗚呼眼前世事日堪惜,重思老乾高冥濛。

詩詞問答

問:古楓行的作者是誰?答:汪禮約
問:古楓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出處: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一

參考注釋

溪路

溪谷邊的路;溪水之路。 唐 張九齡 《赴使瀧峽》詩:“溪路日幽深,寒空入兩嶔。” 唐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鍊師院》詩之一:“欲訪 桃源 入溪路,忽聞雞犬使人疑。” 唐 柳宗元 《入黃溪聞猿》詩:“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

谿路:山間小路。 唐 崔曙 《山下晚晴》詩:“寥寥遠天靜,谿路何空濛。”

南山

指終南山,在陝西省西安市南

有古

有遠謀。《逸周書·常訓》:“哀樂不淫,民知其至,而至於子孫,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順民。” 孔晁 註:“皆有經遠之規,謂之有古。”

千尺

極言其深、高、長。 唐 李白 《贈汪倫》詩:“ 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 汪倫 送我情。”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為明》詩:“虬甲龍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蔭 南山 。”

絕壁

極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至絕壁下。——宋· 蘇軾《石鐘山記》

泊絕壁之下。

懸崖絕壁

杳冥

(1) 幽暗

於恍惚杳冥之中。——《老殘遊記》

(2) 極高或極遠以致看不清的地方

翱翔於杳冥之上。——宋玉《對楚王問》

絕雲霓,入青霄,飛騰乎杳冥之上。——《鏡花緣》

盛夏

夏天最熱的日子

盛夏酷暑

農夫小民,盛夏力作。——宋· 蘇軾《教戰守》

一般得春景天,雨後,刮東風,才有海市。於今正當盛夏,豈不是空想?——《海市》

六月

《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國語·晉語四》:“ 秦伯 賦《六月》。” 韋昭 註:“《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業。《小雅》其詩云:‘王於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 重耳 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後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七·梁郊祀樂章》:“白日體無私,皇天輔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師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賦》:“於是竿木羣興,風雲畢會,興六月之師,振九天之鋭。”

長風

(1).遠風。 戰國 楚 宋玉 《高唐賦》:“長風至而波起兮,若麗山之孤畝。”《文選·左思<吳都賦>》:“習御長風,狎翫 靈胥 。” 劉逵 註:“長風,遠風也。” 唐 杜甫 《龍門閣》詩:“長風駕高浪,浩浩自太古。” 明 高啟 《夢遊仙》詩:“長風八萬里,夜入通明天。”

(2).暴風;大風。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一引《兼明苑》:“風暴疾而起者謂之長風。” 明 劉基 《擬連珠》之五十:“長風烈烈,難行折舵之舟。”

不知

是指對於某種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陰森

陰沉、昏暗而令人害怕的;形容幽暗慘澹的樣子

陰森可怖的監牢

峭壑陰森。——《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煙霧

煙、霧、雲、氣的泛稱

山谷里煙霧繚繞

殘生竟抱煙霞癖。——倪瓚《次韻郯九成見寄》

山翁

指 晉 山簡 。 唐 王維 《漢江臨泛》詩:“ 襄陽 好風日,留醉與 山翁 。” 宋 周邦彥 《齊天樂》詞:“醉倒 山翁 ,但愁斜照歛。” 明 馮惟敏 《二犯傍妝檯·此景亭雨酌》曲:“兒童莫笑 山翁 醉,麴米能消 杜甫 愁。”參見“ 山公 ”。

客坐

見“ 客座 ”。

不歸

(1).不返家。《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清 蒲松齡 《司文郎》:“又聞次年再行鄉試,遂不歸,止而受教。”

(2).不歸還。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盜戶》:“詎惡久假不歸,霸為己有。”

香脂

(1) 有好聞香氣的植物脂

(2) 一種化妝品,用硬脂酸、凡士林、杏仁油等原料製成

山路

山中小路

山路彎彎

山頭

(1) 山的頂部

(2) 山峰

(3) 比喻獨占一方的宗派

拉山頭

十萬

數目。一百個千。用以形容數量極多。《孟子·公孫丑下》:“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欲富乎?” 唐 杜甫 《漁陽》詩:“繫書請問 燕 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宋 陸游 《好事近》詞:“驅退睡魔十萬,有雙龍蒼璧。” 陳毅 《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根株

(1)

(2) 同根莖的一枝或一群樹幹,尤指與吸根或水發芽有關的枝幹

(3) 植物的根和主幹部分

硉兀

見“ 硉矹 ”。

顏色

(1) 色彩。光的各種現象(例如紅色、棕色、桃紅色、灰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等),或使人們得以區分在大小、形狀或結構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象

(2) 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

顏色不少變。——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3) 指顏料或染料

(4) 為顏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澤

他的衣服上滿都是那種顏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唐· 白居易《長恨歌》

官家

(1) 天子

(2) 指朝廷、官府

(桓溫)於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 劉越石( 琨)妓女。一見 溫入,潛然而泣, 溫問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劉司空。”——《太平御覽·裴氏語林》

(3) (按:“潛”是否為“潸”之誤)

(4) 尊稱作官的人

自此光陰為己有,從前日月屬官家。——唐· 白居易《喜星郡》

艨艟

古代戰船,船體用牛皮保護

斬伐

(1).征伐。《詩·小雅·雨無正》:“降喪飢饉,斬伐四國。” 宋 蘇轍 《秦論》:“ 秦 人居諸侯之地而有萬乘之志,侵奪六國,斬伐天下,不數十年之間而得志於海內。”

(2).誅殺。《史記·酷吏列傳》:“ 張湯 數稱以為亷武,使督盜賊,所斬伐不避貴戚。”《漢書·尹齊傳》:“ 武帝 使督盜賊,斬伐不避貴勢。”

(3).砍伐。《荀子·王制》:“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漢 東方朔 《七諫·初放》:“斥逐鴻鵠兮,近習鴟梟;斬伐橘柚兮,列樹苦桃。”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高白松》:“ 偉 因悟前夢,力為營護,竟免斬伐。” 清 孫枝蔚 《大樹》詩:“斬伐逢今日,相看意轉悲。”

深山

處於群山之中,離平原地區很遠的山區

深山寂寂,空谷鳥鳴

今夜要是趕不到山那邊的太陽寨,只有在這深山中露宿了。——《驛路梨花》

大澤

(1).大湖沼;大藪澤。《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宋 梅堯臣 《送趙諫議知徐州》詩:“ 呂梁 水注千尋險,大澤龍歸萬古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近 星宿海 ,為導者誤入大澤中,沮洳難行,人馬多死。” 魯迅 《亥年殘秋偶作》詩:“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2).即 大澤鄉 。《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 元年七月, 陳涉 等起 大澤 中。”

(3).大恩惠。《禮記·祭統》:“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 李周翰 註:“大澤,謂天子之惠澤。”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即今

今天;現在。 唐 高適 《送桂陽孝廉》詩:“即今江海一歸客,他日雲霄萬里人。” 宋 陸游 《連日有雪意戲書》詩:“壯歲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時,即今就去。”

朴簌

亦作“ 朴蔌 ”。1.象聲詞。拍翅聲。 唐 溫庭筠 《塞寒行》:“燕弓弦勁霜封瓦,朴蔌寒鵰睇平野。” 清 《瀟瀟雨·落葉》詞:“朴簌沙鷗背,驚夢難棲。”

(2).象聲詞。風聲。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聖別》:“秋風朴簌,夕陽西下速,死別生離。”

衰草

乾枯的草

衰草滿地

嗚呼

(1) 對不幸的事表示嘆息、悲痛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指人喪命

嗚呼哀戰

眼前

(1) 眼睛前面

眼前是一幢幢新建的農舍

(2) 目前,當前或面臨

眼前的問題

世事

(1) 世上的事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書憤》

(2) 人情世故

善於世事

重思

稻名。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玉格》:“ 酆都 稻名重思,其米如石榴子,粒稍大,味如菱。 杜瓊 作《重思賦》曰:‘霏霏春暮,翠矣重思。雲氣交被,嘉穀應時。’”

冥濛

幽暗不明。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青林結冥濛,丹巘被蔥蒨。” 唐 王泠然 《夜光篇》詩:“遊人夜到 汝陽 間,夜色冥濛不解顏。” 元 湯式 《一枝花·題崇明顧彥昇上居》曲:“近睹著 扶桑 野陽烏閃爍,遙認著 蓬萊山 煙靄冥濛。” 清 俞樾 《茶香室續鈔·青冢無草木》:“ 昭君 墓, 嘉禾 曹秋岳 先生嘗至,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黱色,古雲青冢。”參見“ 冥濛 ”。

詩詞推薦

古楓行原文_古楓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