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子·同滋萬侄過董庵原文
高龕函法鏡,通幽近、數畝帶蕭森。
借重簾壓影,低開檐隙,群花彗色,滿貯階陰。
微音絕,一塵吹地響,二水落門深。
繡佛酣時,檀床八尺,空香散處,竹日千尋。
玄機逃女冠,剪芙蓉作氅,寒玉抽簪。
寧信青蓮缽里,明月無心。
問昔是何年,聚沙為塔,今來誰氏,布地皆金。
多少春園柳路,變入蟬林。
詩詞問答
問:風流子·同滋萬侄過董庵的作者是誰?答:王翃
問:風流子·同滋萬侄過董庵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王翃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翃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侵韻
參考注釋
法鏡
佛教語。比喻佛法。謂佛法如鏡,能照徹萬物。 唐 宋之問 《奉和幸三會寺應制》:“今日登仁壽,長看法鏡圓。”
通幽
(1).謂與神鬼交通。《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經 ( 王經 )為 江夏 太守”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管辰 《管輅別傳》:“ 經 每論 輅 ,以為得龍雲之精,能養和通幽者,非徒合會之才也。”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科學隱,幻術興,天學不昌,占星代起,所謂點金通幽之術,皆以昉也。”
(2).通往幽勝之處。語出 唐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詩:“竹逕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明 文徵明 《寄題百花庵》詩:“舊種長松應結子,新開竹徑更通幽。” 清 張德彝 《隨使法國記·馬賽波爾多紀事》:“千峰疊秀,曲徑通幽,樓房點綴,松柏婆娑。” 徐遲 《牡丹》二:“在新市場蓋起一座大舞台,富麗堂皇;還在它旁邊布置了一座曲徑通幽的園林。”
蕭森
(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蕭森。” 宋 司馬光 《又和董氏東園檜屏石床》:“密葉蕭森翠幕紆,蹔來猶恨不長居。” 明 何景明 《懷化驛芭蕉》詩:“孟夏日初赫,蕭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燦爛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蕭森。”
(2).草木凋零衰敗貌。 唐 張九齡 《郡舍南有園畦雜樹聊以永日》詩:“江城何寂歷,秋樹亦蕭森。” 宋 陸游 《秋思絕句》:“一片雲深更作陰,東軒草樹共蕭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國後園》詩之二:“天空遠水明秋岸,梧葉蕭森楓樹殘。” 魯迅 《無題》詩:“風波一浩蕩,花樹已蕭森。”
(3).陰森。 唐 杜甫 《秋興》詩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 巫山 巫峽 氣蕭森。” 寧調元 《游白雲歸感賦四律並柬同游諸子》:“夜氣蕭森十里堤,出門可有上天梯。” 徐遲 《入峽記》:“ 巫山 突然挺立兩側,何止十二峰。陽光被奪,氣象蕭森。”
重簾
一層層簾幕。 唐 溫庭筠 《菩薩蠻》詞:“夜來皓月纔當午,重簾悄悄無人語。” 明 何景明 《後別思賦》:“開重簾之華燈,飛逸翰於清讌。” 清 厲鶚 《春寒》詩:“梨花雪後酴醿雪,人在重簾淺夢中。”
檐隙
檐下。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陶潛<田居>》:“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微音
輕靡之音;細微之音。《文選·阮籍<詠懷>詩之十二》:“《北里》多奇舞, 濮 上有微音。” 李善 注引《禮記》:“ 桑間 濮 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翩緜飄邈,微音迅逝。” 唐 莊若訥 《湘靈鼓瑟》詩:“微音時扣徵,雅韻乍含商。”
一塵
(1).一粒微塵。常喻事物的微小。 南朝 宋 鮑照 《野鵝賦》:“雖陋生於萬物,若沙漠之一塵。” 唐 聶夷中 《古興》詩:“片玉一塵輕,粒粟山丘重。” 清 任泰學 《質疑·周易》:“附上《周易》質疑若干條,一塵勺水,未必無補於高深,或去道尚遠,亦示近日學問所到而已。”
(2).道家稱一世為一塵。《太平廣記》卷四五引 晉 葛洪 《神仙傳·丁約》:“儒謂之世,釋謂之劫,道謂之塵。” 宋 孫覿 《奉寄沉理問》詩:“可憐仙凡一塵隔,哀樂紛綸殊不極。”
(3).借指相當大的差距。 明 王守仁 《寄鄒謙之》書:“縱令鞭辟向里,亦與聖門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塵。”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文壇三戶》:“那些作品,即使摹擬到和破落戶的傑作幾乎相同,但一定還差一塵。”
水落
(1).水位下降。《爾雅·釋詁下》“汱、渾、隕,墜也” 晉 郭璞 註:“汱、渾,皆水落貌。” 唐 劉長卿 《浮石瀨》詩:“石橫晚瀨急,水落寒沙廣。” 宋 蘇軾 《題南溪竹上》詩之一:“陂塘水落荷將盡,城市人歸虎欲行。” 沉從文 《新景與舊誼·新湘行記》:“正當深冬水落時,邊沿許多部分都露出一堆堆石頭。”
(2).方言。檐溝。 茅盾 《三人行》一:“從早上起,又是濛濛的細雨。檐前洋鐵水落琮琮地響,調子很柔軟。”
繡佛
用彩色絲線繡成的佛像。 唐 杜甫 《飲中八仙歌》:“ 蘇晉 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仇兆鰲 註:“《廣弘明集》:‘ 宋 劉義隆 時, 靈鷲寺 有羣燕共銜繡像,委之堂內。’據此,則繡佛之製久矣。”《舊唐書·蕭瑀傳》:“ 太宗 以 瑀 好佛道,嘗賚繡佛像一軀,並繡 瑀 形狀於佛像側,以為供養之容。” 清 黃宗羲 《毛烈婦墓表》:“ * 菜食,繡佛香燈,有死之心,無生之氣。”
檀床
指佛龕。因多用檀香木製成,故名。 南朝 梁 王僧孺 《中寺碑銘》:“蒸哉我王,施踰寳鉢,供等檀牀,蕭宮改構,梵宇方壯。”
散處
分散居住。 明 文徵明 《<陳氏家乘>序》:“子孫散處,莫詳所終。” 清 彭紹升 《<南畇先生遺書>後序》:“譬如父子兄弟,散處異國,倉卒遇於疆場之間,以音聲面貌之不相識,奮力鬭爭,而不知其本一祖之系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六章第二節:“那時,在 吳 境內居住著許多 越 人,他們散處在今 江蘇 、 浙江 、 安徽 、 江西 、 福建 等省的山嶺地區。”
千尋
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形容極高或極長。 晉 左思 《吳都賦》:“擢本千尋,垂蔭萬畝。” 唐 劉禹錫 《西塞山懷古》詩:“千尋鐵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 石頭 。” 清 林則徐 《輿縴》詩:“一綫劃開雲徑曉,千尋曳入洞天秋。” 趙朴初 《西江月·參觀密雲水庫工程》詞:“鐵壁千尋鎖浪,碧波萬頃如油。”
玄機
(1) 佛家、道家稱奧妙的道理
(2) 神妙的機宜
不露玄機
女冠
亦稱“ 女黃冠 ”。女道土。 唐 王建 《唐昌觀玉蕊花》詩:“女冠夜覓香來處,唯見堦前碎玉明。” 宋 劉克莊 《紫澤觀》詩:“修持儘是女黃冠,自小辭家學住山。”《宋史·徽宗紀四》:“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棲真》:“你看石墻四聳,盡掩了重門無縫,修真女冠,怕遭俗客閧。”
芙蓉
(1) 芙蓉花。中國的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麗,白色或粉紅色,在夜間變深紅色
(2) 荷花的別名。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寒玉
(1).玉石。玉質清涼,故稱。 唐 白居易 《苦熱中寄舒員外》詩:“藤牀鋪晚雪,角枕截寒玉。”
(2).比喻清冷雅潔的東西,如水、月、竹等。 唐 李群玉 《引水行》:“一條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蘿洞口煙。” 唐 李賀 《江南弄》詩:“ 吳 歈 越 吟未終曲,江上團團帖寒玉。” 宋 呂渭老 《念奴嬌·贈希文寵姬》詞:“暮雲收盡,霽霞明高擁一輪寒玉。” 唐 雍陶 《韋處士郊居》詩:“門外晚晴秋色老,萬條寒玉一溪煙。”
(3).比喻容貌清俊。 前蜀 貫休 《題淮南惠照寺律師院》詩:“儀冠凝寒玉,端居似沃洲。”
抽簪
謂棄官引退。古時作官的人須束髮整冠,用簪連冠於發,故稱引退為“抽簪”。《文選·沉約<應詔樂游苑餞呂僧珍詩>》:“將陪告成禮,待此未抽簪。” 李善 注引 鍾會 《遺榮賦》:“散髮抽簪,永縱一壑。” 唐 李深 《游爛柯山》詩:“真興得津梁,抽簪永游衍。” 宋 樂史 《廣卓異記·御製送詩並序》:“遺榮期入道,辭老競抽簪。” 清 曹寅 《半軒至真州舟次即事》詩之二:“終須霖雨去,未老慎抽簪。”
青蓮
(1).青色蓮花。瓣長而廣,青白分明。 南朝 梁 江淹 《蓮花賦》:“發青蓮於王宮,驗奇花於陸地。” 胡之驥 註:“ 觀音大士 生於王宮,坐青蓮花上。”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呾叉始羅國》:“掬除灑掃,塗香散花,更採青蓮,重布其地,惡疾除愈,形貌增妍,身出名香,青蓮同馥。”
(2).指像青蓮一樣的顏色。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紫紺之堂臨水,青蓮之臺帶風。”
(3).喻佛眼。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序》:“從容滿月,照耀青蓮。” 倪璠 註:“《維摩經》曰:‘目浄修廣如青蓮。’” 宋 蘇轍 《魏佛狸歌》:“青蓮湛然俛下視,擊鉦卷斾抽行營。”《古尊宿語錄》卷十一:“上堂云:青蓮視瞬已多繁, 迦葉 微微笑自謾。”
(4).佛教以為蓮花清淨無染。故常用以指稱和佛教有關的事物。(1)指佛寺。 唐 劉長卿 《戲贈乾越尼子歌》:“亭亭獨立青蓮下,忍草禪枝繞精舍。” 宋 蘇軾 《同王勝之游蔣山》詩:“朱門收畫戟,紺宇出青蓮。”自註:“ 荊公 宅已為寺。” 明 高啟 《題黃鶴仙人畫》詩:“緑桂騷人宅,青蓮釋 * 。”(2)指佛經。 唐 劉禹錫 《聞董評事疾因以書贈》詩:“繁露傳家學,青蓮譯梵書。” 清 鈕琇 《觚賸續編·妙霓》:“以是口誦青蓮,虔皈摩朅;手裁紫鳳,巧邁因祗。”(3)猶淨土。佛家所謂極樂世界。 唐太宗 《為戰陣處立寺詔》:“望法鼓所振,變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湖賞》:“紫綬金章,錮蔽了白馬青蓮舊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僧曰:‘修德行仁,火坑中有青蓮。’”
(5).指 九華山 。 九華山 在 安徽省 青陽縣 南二十里,舊名 九子山 。九峰猶如蓮花削成,故稱 九華山 。 唐 曹唐 《望九華寄池陽杜員外》詩:“差差玉劍寒鋩利,褭褭青蓮翠葉重。” 明 周湞 《舟中望九華山》詩:“刻削冠青蓮,雕鏤矗丹筍。” 清 吳瞻泰 《自題蓮花峰頂試泉圖》詩:“萬仞青蓮上,梯云為試泉。”
(6).見“ 青蓮居士 ”。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幾時有
(2) 指夜明珠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聚沙
亦作“ 聚砂 ”。《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原比喻積小善為大行。後亦指年幼慕道,學佛論道。 唐 于志寧 《<大唐西域記>序》:“奇開之歲,霞軒月舉;聚沙之年,蘭薰桂馥。” 唐 李儼 《<法苑珠林>序》:“幼嶷聚砂,落飾綵衣之歲;慈殷接蟻,資成具受之壇。” 五代 齊己 《寄懷江西僧達禪翁》詩:“長憶舊山日,與君共聚沙。”
今來
(1).當今,如今。 三國 魏 曹植 《情詩》:“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唐 韓愈 《落齒》詩:“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三國志平話》卷下:“今來 獻帝 懦弱, 曹操 弄權。”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出:“俺今來這番,俺今來這番。又幾回筋斗透鍼關,透鍼關。”
(2).從今以後。 晉 潘岳 《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水滸傳》第八二回:“今來汝等眾人,但得府庫之物,納於庫中公用,其餘所得之資,並從均分。”
誰氏
何人。《太平廣記》卷三○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補編·永清縣廟》:“見荒廟巋然,土偶羅列,無門榜牌記,莫知誰氏,訪之邑吏,但云 永清大王 而已。”
多少
(1) 指量度或數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你有多少錢
(2) 或多或少;未特別指出的或未確定的東西(如數量或價格)
按多少錢一里收費
(3) 稍微
天氣多少有些變化
(4) 疑問代詞
(5) 問數量
正不曾問得你多少價錢。——《水滸傳》
(6) 表示不定的數量
最後終於寫出來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歡樂,只有這位業餘作者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