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懷軍前十四韻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冬月懷軍前十四韻原文

千軍踰老上,五月定伊犁。

盡撫準噶爾,生擒達瓦齊。

成功真太速,居盛戒無倪。

天道滿招損,人情利致迷。

樊崇降頓悔,哱拜志全攜。

狼子心終野,鷹雛飽不棲。

傷心緣失楚,嫌畏已連氐。

烏合知難固,蠻封況各提。

王師因示討,義問豈應稽。

念彼荷戈者,仍吟擊鼓兮。

雪山經岨峿,鐵甲臥寒淒。

為此心常惻,寧能樂獨禔。

馳書憐驛馬,問夜達晨雞。

露布重殷佇,永清綏狄鞮。

詩詞問答

問:冬月懷軍前十四韻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冬月懷軍前十四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冬月懷軍前十四韻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齊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五十九

2. 平聲

參考注釋

老上

本為 漢 初 匈奴 單于名號。後用以泛指北方少數民族首領。《史記·匈奴列傳》:“ 冒頓 死,子 稽粥 立,號曰‘老上單于’。” 漢 班固 《封燕然山銘》:“躡 冒頓 之區落,焚老上之龍庭。” 宋 王禹偁 《宣徽南院使郭公墓志銘》:“焚老上之庭,橫行域外。”

準噶爾

清 衛拉特蒙古 四部之一。因部族首領以 綽羅斯 為姓,故又名 綽羅斯部 。原遊牧於 天山 北路 塔爾巴哈台 東和 博克河 、 薩里山 一帶,後以 伊犁 為中心,兼併其他三部,勢力擴大到 天山 南路。 乾隆 二十年(1755年)為 清 軍擊潰。《清史稿·地理志二五》:“ 杜爾伯特部 十六旗:至京師六千餘里。 元 臣 孛罕 之裔,姓 綽羅斯 ,六傳至 額森 ,即 乜先 ,生二子。長 伯羅納哈勒 ,為 杜爾伯特部 祖,次 額斯墨特爾諾顏 ,為 準噶爾部 祖。” 清 魏源 《<海國圖志>敘》:“昔 準噶爾 跳踉於 康熙 , 雍正 之兩朝,而電埽於 乾隆 之中葉。”

生擒

活著捉住

生擒逃犯

成功

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

丞相放心,乾到江左,必要成功。——《三國演義》

無倪

沒有邊際。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一:“飄飄入無倪,稽首祈上皇。” 王琦 註:“倪,際也。” 唐 李商隱 《七月二十八日夜與王鄭二秀才聽雨後夢作》詩:“恍惚無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斷還連。” 清 魏源 《中盤松》詩:“峯勢合成圍,行行無所往。窔奧迴無倪,但聞空谷響。”

天道

自然規律

天道變化。——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人情

(1) 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世說新語·自新》

(2) 情面;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

(3) 恩惠,情誼

做個人情

(4) 贈品、禮品

送人情

忙又引了拜見賈母,將人情土物各種酬獻了。——《紅樓夢》

狼子

(1).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三國志·蜀志·關羽傳》“斬 羽 及子 平 於 臨沮 ”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隱 《蜀記》:“ 權 欲活 羽 以敵 劉 曹 ,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 曹公 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乃斬之。” 南唐 陳陶 逸句:“飲水狼子瘦,思日鷓鴣寒。”

(2).草名。狼牙的別名。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六·狼牙》。

不棲

(1).不棲止。 晉 劉琨 《答盧諶》詩:“匪桐不棲,匪竹不食。”

(2).引申為不縈繞。 三國 魏 嵇康 《養生論》:“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

傷心

心裡非常痛苦

別為這事傷心

烏合

(1).形容人群沒有嚴密組織而臨時湊合,如群烏暫時聚合。《晉書·慕容廆載記》:“ 廆 曰:‘彼信 崔毖 虛説,邀一時之利,烏合而來耳。’”《資治通鑑·晉元帝太興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飛烏見食,羣集而聚啄之,人或驚之,則四散飛去;故兵以利合無所統一者,謂之烏合。”《三國演義》第十七回:“ 術 兵雖眾,皆烏合之師,素不親信。”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 謝嗣鳳 ﹞散家財,結同教,招亡命,烏合數千人,揭竿而起。”

(2).指暫時湊合的一群人。 清 侯方域 《上三省督府剿撫議》:“不若移一旅之師……隨宜撲翦,聯樓結寨,漸次燒除,兔窟既破,烏合焉棲?”參見“ 烏合之眾 ”。

王師

天子的軍隊;國家的軍隊。《詩·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蠻夷猾夏……拒逆王師。” 唐 杜甫 《新安吏》詩:“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宣和遺事》前集:“王師問罪固能道,天子蒙塵爭忍言?” 郁達夫 《聞楊雲史先生之訃》詩:“最憐家祭傳遺訓,猶盼王師滅 賀蘭 。”

義問

善聲;美好的聲譽。《詩·大雅·文王》:“宣昭義問。” 毛 傳:“義,善。” 孔穎達 疏:“布明其善聲,聞於天下。”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問,讀為‘令聞不已’之聞,言明昭善名於天下也。” 晉 陸雲 《祖考頌》:“天綱與先代比隆,義問與前修接響。”

擊鼓

打鼓作聲;用鼓聲打出信號或表示願望

擊鼓(吹號)要求休戰談判

雪山

常年積雪的高山

岨峿

(1).本指山交錯不平貌。引申為牴觸,不合。 晉 陸機 《文賦》:“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南齊書·文學傳·陸厥》:“岨峿妥怗之談,操末續顛之説,興玄黃於律呂,比五色之相宣,苟此秘未覩,茲論為何所指邪?”

(2).指不順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賈島》:“況味蕭條,生計岨峿。”

鐵甲

(1) 古代用鐵片連綴而成的戰衣;鐵制的鎧甲

(2) 裝甲的

鐵甲車

為此

因為這個;有鑒於此

我們都為此感到歡欣鼓舞

馳書

急速送信。 宋 丁謂 《丁晉公談錄》:“ 契丹 兵果自退,而續馳書至,求通好。”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黃九郎》:“公陰與謀,馳書與所善之 王太史 ,而致 九郎 焉。”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比千八百二十三年, 倫敦 之希臘協會馳書托 裴倫 ,請援 希臘 之獨立。”

驛馬

(1) 一種供郵政騎手或乘騎郵政使用的馬

(2) 在驛站中準備替換其它馬匹以便旅行者立刻繼續前進的馬匹

晨雞

亦作“ 晨鷄 ”。報曉之雄雞。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十四:“晨雞鳴高樹,命駕起旋歸。” 金 段成己 《虞坂曉行》詩:“林外晨雞第一聲,隴頭殘月伴人行。” 明 文徵明 《辛亥除夕守歲》詩:“香消酒冷人初靜,忽報晨鷄第一聲。” 李廣田 《銀狐集·平地城》:“因為他們夜裡起來掌燈作活,把神靈驚動了,等到晨雞一叫,一切都算完事。”

露布

(1).不緘封的文書。亦謂公布文書。《東觀漢記·李雲傳》:“ 白馬 令 李雲 素剛,憂國,乃露布上書。” 三國 魏 曹操 《讓縣自明本志令》:“人有勸 術 ( 袁術 )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宋 法常 《漁父詞》詞:“此事《楞嚴》嘗露布,梅華雪月交光處。”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查如龍 ﹞為血書一通上 平西 ( 平西王 吳三桂 )……令一童子於王府上之。其意欲露布此書於人,脅王以不得不從之勢。”

(2).軍旅文書。(1)征討的檄文。《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 帝 時,大司農 弘農 董遇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後 馬超 反, 超 劫 洪 ( 賈洪 ),將詣 華陰 ,使作露布。 洪 不獲已,為作之。司徒 鍾繇 在東,識其文曰:‘此 賈洪 作也。’”按, 清 趙翼 《陔餘叢考·露布》:“自 賈洪 作此討 曹操 後,遂專用於軍事。”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桓宣武 ( 桓溫 )北征, 袁虎 ( 袁宏 )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 袁 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 清 陳夢雷 《贈秘書覺道弘五十韻》:“露布降封豕,琱戈掃孽鯨。”(2)告捷文書。《周書·呂思禮傳》:“ 沙苑 之捷,命為露布,食頃便成。”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露布》:“露布,捷書之別名也。諸軍破賊,則以帛書建諸竿上,兵部謂之露布。” 明 張四維 《雙烈記·從征》:“捷書不必通家信,露布先須達帝京。” 陳玉樹 《乙酉春有感》詩:“瘴海珠江馳露布,金戈鐵馬逐天驕。”

(3).泛指布告、通告之類。 三國 魏 曹操 《表論田疇功》:“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誘胡眾。”《資治通鑑·唐懿宗鹹通九年》:“ 龐勛 自謂無敵於天下,作露布,散示諸寨及鄉村。” 王蒙 《歌神》五:“大街上貼出了通緝‘現行反革命分子’ 艾克蘭穆 的露布,露布右上方還有他的一寸半身照。”

狄鞮

(1).古代翻譯西方民族語言的人。《禮記·王制》:“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孔穎達 疏:“鞮,知也,謂通傳夷狄之語,與中國相知。”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 周 室受命,經典備存,象寄狄鞮,隨方受職。”後泛指通譯官,翻譯人員。 宋 黃庭堅 《款塞來享》詩:“聖主敷文德,降書付狄鞮。”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感賦》詩:“惜哉國學舍,未及設狄鞮。”

(2).古地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俳優、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韋昭 云: 狄鞮 ,地名,在 河內 ,出善唱者。”一說西戎樂名。見《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郭璞 注。

詩詞推薦

冬月懷軍前十四韻原文_冬月懷軍前十四韻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