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長陵頌淳樸,其言未必允。
景陵實淳樸,觀之羨德蘊。
英祖有肖孫,儀刑服以近。
脩政平強藩,繩武業弗隕。
椓人俾通文,涓涓誠未謹。
陳郭怒下獄,則逞一時憤。
殿壁繪豳風,信知民務本。
不失為賢君,後世乖厥準。
詩詞問答
問:《過清河望明陵各題句·其三·景陵》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二
2. 長陵在明諸陵中規制最為鉅麗則日下舊聞所載宣宗駐陵下語侍臣追頌成祖崇儉之言未足憑信詳見前長陵詩注中
參考注釋
長陵
(1).高大的土山。《楚辭·九嘆》:“登長陵而四望兮,覽芷圃之蠡蠡。” 王逸 註:“言己登高大之陵,周而四望。” 宋 晁補之 《滿江紅》詞:“隱隱長陵高阜,臥紅堆碧。”
(2). 漢高祖 、 北魏 孝文帝 、 明成祖 陵墓名。 漢高祖 墓在 陝西省 鹹陽市 東, 北魏 孝文帝 墓在 河南省 洛陽市 附近, 明成祖 墓在 北京市 昌平縣 。
淳樸
敦厚質樸
言辭淳樸古人風
未必
不一定;不見得
未必有其實也。——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清· 劉開《問說》
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志異·促織》
他未必去北京
景陵
(1).陵墓名。 北魏 宣武帝 墓,又名 宣武陵 ,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東北 北邙山 。
(2).陵墓名。 唐憲宗 墓,在今 陝西省 乾縣 。
(3).陵墓名。 金睿宗 墓,在今 北京市 房山縣 西北 大房山 。
(4).陵墓名。 明宣宗 墓,在今 北京市 昌平縣 東北 天壽山 。
(5).陵墓名。 清聖祖 墓,在今 河北省 遵化縣 西北 昌瑞山 。
儀刑
(1) 效法;法式
儀刑文王,萬邦作孚。——《詩·大雅·文王》
(2) 朱熹集傳:“儀,象;刑,法。”
(3) 典範,典型
脩政
(1).脩明政教。《左傳·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脩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於難。”《淮南子·泰族訓》:“ 勾踐 棲於 會稽 ,脩政不殆,謨慮不休,知禍之為福也。”
(2).改正,修改使正確。《荀子·強國》:“自數百里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脩政矣。” 王念孫 《讀書雜誌·荀子五》:“政,非政事之政,脩政即脩正也。言必自脩自正,然後國家可得而安也。”
武業
軍功。《南史·張欣泰傳》:“﹝ 欣泰 ﹞不以武業自居,好隸書,讀子史。”
通文
謂知書識字。 明 馮夢龍 《情史·情累·李將仁》:“但得良善人,通文不俗,且家道素康,不藉我活者足矣!” 清 李漁 《風箏誤·鷂誤》:“不怕他通文保母,與那識字梅香。” 清 李漁 《風箏誤·鷂誤》:“風箏便是風箏,詩便是詩,為何加上兩箇‘也’字,你莫非學二小姐通文么?”
涓涓
(1) 細小的水流
絹絹源水
(2) 細水緩流的樣子
泉涓涓而始流
下獄
關入監牢
一時
(1) 一個時期
此一時彼一時
一時多少豪傑。——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 短時間
一時半刻
一時紉。——《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一時從者千人。——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3) 同一時候。
一時收禽(一時:同時。禽:通“擒”。收禽:逮捕奸黨)。——《後漢書·張衡傳》
一時皆下。——唐·李朝威《柳毅傳》
一時齊發,眾妙畢備。——《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4) 一些時候
攻一時。——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豳風
《詩經》的十五《國風》之一。總計七篇二十七章,都是 西周 時代的詩歌。 清 張英 《擬古田家詩》之二:“昔愛誦《豳風》,亦常歌《小雅》。”
信知
深知,確知。 唐 杜甫 《兵車行》:“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太平廣記》卷九九引 唐 唐臨 《冥報記·李大安》:“於是嘆異,信知聖教不虛,遂加崇信焉。”
務本
(1).致力於根本。《論語·學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 河 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四折:“習詩書,學禮易,從先進君子務本。忘食發憤,能正其身。” 清 李漁 《閒情偶寄·頤養·卻病》:“有務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
(2).指務農。《管子·禁藏》:“故先慎於己而後彼,官亦慎內而後外,民亦務本而去末。”《漢書·文帝紀》:“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醒世恆言·大樹坡義虎送親》:“你今年已大長,不思務本作家,日逐遊蕩,有何了日!”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上》:“昔人之論取民者,且以錢為難得也,以民之求錢為不務本也,而況於銀乎。”
不失
(1).不偏離;不失誤。《易·隨》:“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孔穎達 疏:“以所隨之處不失正道,故出門即有功也。”《論衡·量知》:“御史之遇文書,不失分銖。” 劉盼遂 集解:“不失分銖,不出一點差錯。”
(2).不遺漏;不喪失。《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魏源 本義:“恢恢疎闊而自無漏網之人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酌奇而不失其真,翫華而不墜其實。”
(3).還算得上;不愧。 明 胡應麟 《詩藪·外編·元》:“故蹈 元 之轍,不失為小乘;入 宋 之門,多流於外道也。” 茅盾 《子夜》十七:“ 吳蓀甫 乾笑著說:‘能進能退,不失為英雄。’”
賢君
(1).賢明的君主。《國語·越語上》:“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 宋 秦觀 《國論》:“若以功業言之,則 始皇 之英偉傑特,又非 武帝 之可比也,然而萬世之下,號 始皇 為暴主,稱 武帝 為賢君。”《清史稿·禮志三》:“且 蜀 漢 至初 唐 不乏賢君,安可闕略!”
(2).指封建時代賢明的貴族或地方官。 漢 王充 《論衡·定賢》:“ 信陵 、 孟嘗 、 平原 、 春申 ,食客數千,稱為賢君。”《三國志·魏志·賈逵傳》:“ 絳 吏民聞將殺 逵 ,皆乘城呼曰:‘負要殺我賢君,寧俱死耳!’” 宋 孔平仲 《孔氏雜說》卷一:“人臣得稱聖君、賢君, 晉 曹攄 一縣號曰聖君。《薛宣傳》‘屬縣各得賢君’是也。”
後世
(1) 所有相繼的世代
後世之謬其傳。——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後世之君。——清· 黃宗羲《原君》
(2) 又
曠後世而不聞。
後世且行之。——清· 劉開《問說》
為了後世的利益
(3) 後代
後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