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柳澥下第出京原文
少年心骨壯,功名期力殉。
文邀馬卿評,劍謁猿公問。
御良驥足逸,胡為車三僨。
浮沈道所尚,窮達天之分。
跡從逍遙遊,心與洪濛論。
姑佩湛盧歸,休復較銛鈍。
詩詞問答
問:送柳澥下第出京的作者是誰?答:張方平
問:送柳澥下第出京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2. 原作向,據季本、陶本、清抄本改
參考注釋
少年
古稱青年男子,現在指人大約十歲到十五歲這個階段
少年兒童讀物
心骨
(1).猶心,內心。 唐 元稹 《連昌宮詞》:“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 宋 黃庭堅 《鷓鴣天·明日獨酌自嘲呈史應之》詞:“萬事令人心骨寒,故人墳上土新乾。” 郁達夫 《沉淪》:“朝夕的涼風,同刀也似的刺到人的心骨里去。”
(2).志氣;意氣。 唐 李賀 《送沉亞之歌》:“吾聞壯夫重心骨,古人三走無摧捽。”
功名
功績和名位;封建時代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國演義》
但是,他們(指東林黨人)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多了。——《事事關心》
馬卿
漢 司馬相如 字 長卿 ,後人遂稱之為 馬卿 。 隋 薛道衡 《老氏碑》:“尚寢 馬卿 之書,未允 梁松 之奏。” 唐 劉知幾 《史通·載言》:“若 韋孟 諷諫之詩, 揚雄 出師之頌, 馬卿 之書《封禪》, 賈誼 之論《過秦》,諸如此文,皆施紀傳。” 明 張居正 《送陳見吾考績南還因寄親友》詩之一:“候吏重瞻仙令舄,路人爭羨 馬卿 車。” 清 劉大櫆 《司馬相如》詩:“ 馬卿 才不羈,文與 屈 宋 競。”
猿公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越 有處女出於 南林 ,國人稱善…… 越王 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 袁公 ,問於處女:‘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隱,唯公試之。’於是 袁公 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頡橋,末墮地,女即捷末, 袁公 則飛上樹,變為白猿。”後以“猿公”指劍術高明的隱者。 唐 李賀 《南園》詩之七:“見買 若耶溪 水劍,明朝歸去事 猿公 。” 清 陳維崧 《夜遊宮·秋懷》詞:“齷齪誰能耐,總一笑浮雲,睚眥獨去,為傭學無賴。圮橋邊,有 猿公 ,期我在。”
良驥
駿馬,良馬。《尉繚子·制談》:“天下諸國助我戰,猶良驥騄耳之駛,彼駑馬鬐興角逐,何能紹吾氣哉?” 唐 杜甫 《驄馬行》:“吾聞良驥老始成,此馬數年人更驚。” 清 姜埰 《和陶榮木》:“譬如駑馬,愧彼良驥。”
胡為
何為,為什麼。《詩·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禮記·檀弓上》:“夫古之人,胡為而死其親乎?”《漢書·黥布傳》:“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 顏師古 註:“胡,何也。” 唐 李白 《蜀道難》詩:“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宋 蘇軾 《鄭州別後馬上寄子由》詩:“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 明 高啟 《贈金華隱者》詩:“嗟我胡為在塵網,遠望高峰若天壤。” 何其芳 《畫夢錄·扇上的煙雲》:“你這些話又胡為而來?我一點兒也不能追蹤你思想的道路。”
胡作非為;任意亂來。《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如今説先朝一個宰相,他在下位之時,也著實有名有譽的,後來大權到手,任性胡為,做錯了事,惹得萬口唾駡,飲恨而終。”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二折:“由他閒戲,任你胡為。”《紅樓夢》第一一一回:“ 寳釵 聽著這話,好不自在,便説道:‘我原不該給他行禮,但只老太太去世,咱們都有未了之事,不敢胡為。’”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蓋 中國 藝術家,一向喜歡介紹 歐洲 十九世紀末之怪畫,一怪,即便於胡為,於是畸形怪相,遂瀰漫於畫苑。”
浮沈
亦作“ 浮沉 ”。1.古代一種祭河川的儀式。《爾雅·釋天》:“祭川曰浮沉。” 郭璞 註:“投祭水中,或浮或沉。”
(2).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唐 李紳 《溯西江》詩:“孤棹自遲從蹭蹬,亂帆爭疾競浮沉。” 艾青 《魚化石》詩:“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
(3).隨波逐流。謂追隨世俗。《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袁盎 病免居家,與閭里浮沉,相隨行,鬭雞走狗。”《舊唐書·裴度傳》:“﹝ 度 ﹞及晚節,稍浮沉以避禍。” 宋 司馬光 《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銘》:“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 清 龔自珍 《對策》:“其仕也,餘力及之而已,浮沉取容,求循資序而已。”
(4).喻升降、盛衰、得失。 漢 班倢伃 《搗素賦》:“佇風軒而結睇,對愁雲之浮沉。” 三國 魏 曹植 《七哀詩》:“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文選·王僧達<答顏延年>詩》:“結游略年義,篤顧棄浮沉。” 李善 註:“ 高誘 《淮南子》注曰:‘浮沉,猶盛衰也。’” 唐 劉復 《出東城》詩:“一為浮沉隔,會合殊未央。”《明史·文苑傳四·李維楨》:“﹝ 維楨 ﹞浮沉外僚,幾三十年。” 茅盾 《子夜》八:“好計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來。”
(5).埋沒;沉淪。 宋 蘇軾 《與人書》之二:“君自名臣子,才美漸著,豈復久浮沉里中?” 明 宋濂 《故紹興路總管府金府君墓碣》:“吾掌腴且厚如此,肯浮沉田閒乎?” 清 陸嵩 《贈龔藍生》詩:“浮沉下位不得志,眼看時事動憤懣。”
(6).出現和消失。 漢 陸賈 《新語·道基》:“天氣所生,神靈所治,幽閒清浄,與神浮沉。” 周立波 《第一夜》:“蒙矓里,許多的幻影在前面浮沉。”
(7).指書信未送到。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任誕》:“ 殷羨 作 豫章郡 太守。臨去,都下人因寄百計函書。既至 石頭 ,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殷洪喬 不能作致書郵!’”後稱書信未送到為“浮沉”。 清 孫枝蔚 《淮瀆廟樓寓作》詩:“ 揚州 雖咫尺,書信易浮沉。”
達天
(1).上告天帝。 明 馮夢龍 《女丈夫·洪客祈雨》:“感格原無別徑,達天惟有真誠。”
(2).明了自然規律;樂天知命。 清 鈕琇 《觚賸·三別號》:“客有問者曰:‘相地何用?’ 宮詹 自指曰:‘將以藏此軀耳。’時司寇與相國尚無恙,而 宮詹 方在盛年,遽為此語,亦足以見達天之致矣。” 清 曾國藩 《江寧府學記》:“先王之制禮也,人人納於軌範之中……教之《大學》,以達於本末終始之序,治國平天下之術。教之《中庸》,以盡性而達天。”
逍遙遊
《莊子》篇名。篇中借用大鵬和小鳩、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說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觀環境,主張各任其性,放棄一切大小、榮辱、死生、壽夭的差別觀念,便能逍遙自在,無往而不適。後用以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遊玩。 唐 陸龜蒙 《補沉恭子詩》:“雖非放曠懷,雅奉逍遙遊。攜手桂枝下,屬詞山之幽。” 宋 蘇軾 《九日次定國韻》:“會當無何鄉,同作逍遙遊。” 郭沫若 《當前詩歌中的主要問題答詩刊社問》:“地球自轉一周,坐在地上不動的人,也算作了逍遙遊。”
心與
以心相許。《文選·枚乘<七發>》:“雜裾垂髾,目窕心與。” 劉良 註:“心與,心相許也。” 唐 裴度 《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序:“故 州平 心與, 元直 神交。”
洪濛
1.迷濛。 唐 吳兢 《樂府古題要解》卷上:“ 曹 魏 改奏 文帝 所賦《西山一何高》,言仙道洪濛不可識。” 唐 修睦 《秋台作》詩:“到頭歸去是,免使嘆洪濛。”
2.指太空,宇宙。 唐 張喬 《試月中桂》詩:“與月轉洪濛,扶疏萬古同。” 明 陳子龍 《昆明池治水戰歌》:“旋風捲土移洪濛,劫灰飛盡羵羊舞。”
3.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狀態。 清 吳偉業 《退谷歌》:“無乃此世非洪濛,元氣茫茫鬼神鑿。”
4.指原始、不發達狀態。 鐵錚 《政府說》:“遠者遼矣,近觀吾境,始則洪濛,繼則開化,進而文明,循茲以逝,人類將絶滅,地球將消融。”
湛盧
(1).古代寶劍名。傳為 春秋 時 歐冶子 所鑄。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 歐冶 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三》:“古之利器, 吳 楚 湛盧, 大夏 龍雀,名冠神都。”
(2).泛指寶劍。 唐 杜甫 《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韻》:“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盧。”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三二:“迢迢望氣中原夜,又有湛盧劍倚門。” 鄭澤 《登樓嘆》詩:“何當淬我湛盧劍,乘風濤兮斬長鯨。”
(3).山名。亦寫作“湛爐”。在今 福建省 松谿縣 ,相傳為 歐冶子 鑄劍之處。參閱《宋書·州郡志》、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福建三·湛盧山》。
(4).複姓。見《通志·氏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