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友人邱仲深韻·其一原文
形衰意倦發毛頒,正好閒時不得閒。
屈指時時計歲月,馳心夜夜到江山。
一周孫女今能語,萬里老翁猶未還。
林下故人應見笑,白頭奔走愧朝班。
詩詞問答
問:次友人邱仲深韻·其一的作者是誰?答:邢宥
問:次友人邱仲深韻·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次友人邱仲深韻·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邢宥的名句有哪些?答:邢宥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刪韻
參考注釋
發毛
(1) 汗毛豎起來,喻指驚懼
那副兇惡的樣子讓人發毛
(2) 〈方〉∶動怒
別惹他,這人要發毛
正好
(1) 恰好
我想派人去叫你們,你們正好來了
(2) 不多不少,沒有零頭的
正好用十秒鐘趕上了公共汽車
不得
用在動詞後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吾不得而見之矣。——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屈指
彎著指頭計數
屈指一算,離家已經十五年了
時計
鐘錶。 許地山 《命命鳥》:“﹝她﹞不歇地抬頭去瞧壁上的時計,好像等什麼人來似的。” 葉聖陶 《火災·旅路的伴侶》:“在這種時候,時計仿佛是無用的廢物。”
歲月
年月日子;時間
歲月如流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馳心
謂心之嚮往如車馬驅馳。 三國 魏 曹植 《上責躬應詔詩表》:“至止之日,馳心輦轂。” 南朝 齊 王融 《奉和南海王殿下詠秋胡妻》之五:“送目亂前華,馳心迷舊婉。” 唐 劉禹錫 《許給事見示哭工部劉尚書詩因命同作》:“護塞無南牧,馳心拱北辰。” 元 吾丘衍 《古詩一首送翼之回吳》:“兩地各相望,馳心互奔傾。”
夜夜
(1) 每夜
他和祖母夏天夜夜在這裡納涼
夜夜達五更。——《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又
夜夜不得息。
江山
江河和山嶺,指國家的疆土或政權
江山如此多嬌
江山險固。——《資治通鑑》
江山如畫。——宋·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千古江山。——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一周
(1).循回一遍。《管子·弟子職》:“受業之紀,必由長始,一周則然,其餘則否。”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槐柳楸梓梧柞》引《陶朱公術》:“種柳千樹則足柴。十年之後,髠一樹,得一載,歲髠二百樹,五年一周。” 宋 洪邁 《容齋五筆·人生五計》:“六十以往,甲子一周。”
(2).一圈。 巴金 《不能忘卻的記憶》:“我一個人繞著靈柩走了一周,以後又站了片刻。”
(3).一星期。 蘇曼殊 《碎簪記》:“餘一周之內,須同 四川 友人重赴 西湖 ,愧未能如子意也。”
(4).指一周年。《宋書·劉康祖傳》:“ 太祖 欲大舉北伐, 康祖 以歲月已晚,請待明年,上以 河北 義徒並起,若頓兵一周,沮向義之志,不許。”
孫女
兒子的女兒
萬里
萬里(1916- )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山東東平人。1936年加入中國 * 。曾任冀魯豫地委書記、南京市軍管會經濟部部長。建國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城市建設部部長、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北京市副市長、鐵道部部長、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老翁
(1) 老年男子
(2) 父親
林下
幽僻之境,引伸指退隱或退隱之處
獨此林下意,杳無區中緣。——李白《安陸寄劉綰》
故人
(1) 舊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國演義》
(2) 古稱前妻或前夫
悵然遙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來。——《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從門入,故人(指前妻)從閣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誼,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對門生故吏既親切又客氣的謙稱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後漢書·楊震傳》
見笑
(1) 被別人笑話(多用作謙辭)
唱得不好,見笑了
(2) 笑話
我不會講話,您可別見笑
白頭
(1) 白頭髮,多指年老
少白頭
白頭到老
(2) 老年
(3) 不署名的
白頭帖子(不署名的字帖兒)
白頭材料
奔走
(1) 為某種目的而奔波忙碌
無奔走之勞矣。——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永之人爭奔走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很快地走;急行
朝班
古代群臣朝見帝王時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朝堂列班時,除侍奉官外,一般官品越高的班列離帝王越近。歷代朝儀不一,分班情況各異。如 唐 設文武一品至五品班, 清 設文武一品至九品班。後泛稱朝廷百官之列。《宋書·徐湛之傳》:“顯居官次,垢穢朝班,厚顏何地,可以自處。” 宋 曾敏行 《獨醒雜誌》卷七:“其時官吏多逃散,朝班無幾。” 清 李清 《三垣筆記附識》上:“考選故有部屬,有同知,茲選俱省臺,時謂一榜盡及第,而庸陋廁朝班矣。”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三章:“當時宰輔,如 王弘 、 彭城王 義康 、 范泰 、 何尚之 ,均稱信佛,皆一時名士也。而 謝靈運 、 顏延之 亦列朝班。”參閱《文獻通考·王禮二、三》、《清文獻通考·王禮一》、《清續文獻通考·王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