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照師塔二首·其二

作者:釋宗敏 朝代:宋代

謁照師塔二首·其二原文

兵火焚諸剎,樓台化碧煙。

松龕橫野岸,塑像枕流泉。

志述都煨燼,功名獨不遷。

高蹤杳然夢,不覺涕潸然。

詩詞問答

問:謁照師塔二首·其二的作者是誰?答:釋宗敏
問:謁照師塔二首·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謁照師塔二首·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釋宗敏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宗敏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先韻

2. 清胡敬《淳祐臨安志輯逸》卷五

參考注釋

兵火

(1) 戰爭

其時日夜兵火交迫。——《廣州軍務記》

(2) 指戰爭所造成的火災

我想,這些譯稿,也許去年已被兵火燒掉了。——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

樓台

(1) 〈方〉∶涼台

(2) 較高的台榭,泛指樓(多用於詩詞戲曲)

近水樓台

碧煙

青色的煙霧。 唐 韋應物 《貴遊行》:“輕裾含碧煙,窈窕似雲浮。” 宋 蘇軾 《夜燒松明火》詩:“快焰初煌煌,碧煙稍團團。”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宸極高居最上層,千重雲樹碧煙凝。”

松龕

古代立社樹,祀神主。 夏 以松為社樹,因以“松龕”代指 夏 代神主。 南朝 梁 庾肩吾 《亂後經夏禹廟》詩:“松龕撤暮俎,棗逕落寒叢。” 唐 嚴維 《陪皇甫大夫謁禹廟》詩:“竹使羞 殷 薦,松龕拜 夏 祠。”

野岸

野外水流的涯岸。 南朝 梁 何遜 《慈姥磯》詩:“野岸平沙合,連山遠霧浮。” 唐 杜甫 《寄柏學士林居》詩:“赤葉楓林百舌鳴,黃泥野岸天鷄舞。” 宋 歐陽修 《和聖俞百花洲》:“野岸溪幾曲,松蹊穿翠陰。”

塑像

為紀念、宣傳等目的,用石膏、花崗岩、銅等材料塑造、雕刻的人(或物)的形象

青銅塑像

枕流

(1).靠近水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三》:“ 黃鵠山 東北對 夏口城 , 魏 黃初 二年, 孫權 所築也。依山傍江,開勢明遠,憑墉藉阻,高觀枕流。”

(2).在江邊睡覺。指寄跡江湖。 唐 韓偓 《余臥疾深村聞一二郎官因成此篇》詩:“枕流方采北山薇,驛騎交迎市道兒。” 林景行 《湖泛口占示貞壯》:“借與詩人隨一舸,枕流看樹憺忘歸。”參見“ 枕流漱石 ”。

煨燼

(1).灰燼,燃燒後的殘餘物。 晉 左思 《魏都賦》:“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 宋 王安石 《外廚遺火》詩之一:“圖書得免同煨燼,卻賴廚人清不眠。” 孫中山 《二次護法宣言》:“﹝ 陳炯明 ﹞嗾使第二師於昏夜發難,槍擊不已,繼以發砲,繼以縱火,務使政府成為煨燼,而致 文 於死地。”

(2).經焚燒而化為灰燼。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二游詩》:“ 洛陽 且煨燼,載籍宜為煙。”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郁老侵地》:“吾既伏前愆,約使宅人反之,然二居皆已煨燼。” 清 方苞 《題天姥寺壁》:“雷破而中分之,木身煨燼者十之七。”

(3).指燒盡。 唐 裴鉶 《傳奇·陶尹二君》:“﹝ 始皇 ﹞煨燼典墳,坑殺儒士。”

(4).指火災。《法苑珠林》卷二一:“國城寺塔,終非久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 清 龔自珍 《述懷呈姚侍講》詩序:“先母憂半年,吾家火。至丙戌,復之京師,距煨燼已五年,書頗少。”

功名

功績和名位;封建時代指科舉稱號或官職名位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國演義》

但是,他們(指東林黨人)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多了。——《事事關心》

不遷

(1).不移徙。《楚辭·九章·橘頌》:“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韓非子·十過》:“﹝戎王﹞見其女樂而説之,設酒張飲,日以聽樂,終歲不遷,牛馬半死。” 漢 王褒 《洞蕭賦》:“託身軀於后土兮,經萬載而不遷。”

(2).不改變。《楚辭·九章·懷沙》:“離慜而不遷兮,願志之有像。” 朱熹 集註:“不以憂患改其節。” 漢 王粲 《贈蔡子篤》詩:“君子信誓,不遷於時。”

(3).謂官爵不升遷。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民大譁,擁門不得解,丞一言而定, 汪文烈 亟稱之。後部中不遷不黜,而別選一官至,百姓閉門留丞,丞不可。”

高蹤

亦作“ 高蹤 ”。1.發生在遙遠的過去的事跡。《漢書·揚雄傳上》:“軼五帝之遐跡兮,躡三皇之高蹤。” 晉 陸雲 《盛德頌》:“紹 軒轅 之叡哲,越 三代 之高蹤。”

(2).高尚的行跡。《文選·傅鹹<贈何劭王濟>詩》:“豈不企高蹤,麟趾邈難追。” 張銑 註:“豈不慕高軌,但蹤跡邈遠難可追攀也。” 唐 包佶 《雙山過信公所居》詩:“傳心不傳法,誰可繼高蹤。” 明 李東陽 《徐州洪蘇墨亭》詩:“由來一代不幾見,沉我異世懷高蹤。”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便做道伴、孤燈,偕隻影,閉長門,捱永夜,也甘受淒其。況有這明師足倚,高蹤可追,少不得蓮臺獅象,共坐同騎。”

(3).指高的造詣。《宋書·謝靈運傳論》:“若夫 平子 艷發,文以情變,絶唱高蹤,久無嗣響。”

(4).指隱退。《漢書·蓋寬饒傳》:“君不惟 蘧氏 之高蹤,而慕 子胥 之末行,用不訾之軀,臨不測之險,竊為君痛之。” 顏師古 註:“ 蘧伯玉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唐 盧照鄰 《初夏日幽莊》詩:“聞有高縱客,耿介坐幽莊。”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八:“惟曾祖受三天子聘賢之禮數,在先朝為九老人授道之師承,繼 巢 由 之高蹤,辭 夔 龍 之盛舉。”

見“ 高蹤 ”。

杳然

(1).渺遠貌。 漢 徐幹 《中論·治學》:“故學者,如登山焉,動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顧所由來,則杳然其遠。以其難而懈之,誤且非矣。” 明 龔賢 《扁舟》詩:“扁舟當曉發,沙岸杳然空。” 朱春雨 《在人海里》四:“如 源 ( 董源 )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

(2).幽深;幽寂。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廬江水》:“ 廬山 上有三石樑,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 唐 杜甫 《題張氏隱居》詩之一:“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十月》1981年第6期:“山中正是杏花、桃花將殘猶開的時節,因為落雨,遊人稀少,空山杳然。”

(3).猶悠然。形容心情。《舊唐書·文苑傳下·元德秀》:“秩滿,南遊 陸渾 ,見佳山水,杳然有長往之志,乃結廬山阿。”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 張説 時為工部侍郎,望之(指 崔湜 )杳然而嘆曰:‘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

(4).形容看不到,聽不見,無影無蹤。 明 高明 《琵琶記·琴訴荷池》:“奴家久聞相公高於音樂,如何來到此間,絲竹之音,杳然絶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宅妖》:“館中人聞聲畢集,堂中人物杳然矣。” 魯迅 《而已集·扣絲雜感》:“末尾附有《西遊記傳奇》,我想和演義來比較一下,所以很切用,但第二本即缺少,第四本起便杳然了。”

不覺

(1)

(2)

沒有發覺,沒有感覺到

一路景物極佳,也就不覺路途遙遠

(3)

想不到,無意之間

天天作詩著文,天長日久不覺已是著述頗豐

(4)

不禁,不由得

他們兩雙眼好像無意中碰在一起時,兩個都不覺紅了臉。——揚沫《青春之歌》

潸然

流淚的樣子

不覺潸然淚下

詩詞推薦

謁照師塔二首·其二原文_謁照師塔二首·其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