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淮水歲為災,戚戚念未已。
每接方伯章,中夜披衣起。
去年復大飢,錢鎛安可庤。
吾民實匪魚,久處波濤里。
溝壑多餓殍,玉食豈能旨。
博賑救目前,永逸謀所以。
軺車簡信臣,災壤命周視。
公帑詎惜吝,高下窮量揣。
咨諏洽輿論,後此庶寧只。
復命對勤政,如見吾赤子。
墊居式少康,東郊亦興耜。
淮黃流各安,畎澮經伊始。
嗟予德誠薄,致饉咎誰委。
空懷饑溺思,仰對天威咫。
詩詞問答
問:《陳世倌高斌周學健等兩江查賑回得悉近日情形稍慰惄愁因而賦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紙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四
參考注釋
戚戚
(1) 相親的樣子
戚戚兄弟
(2) 低語聲
戚戚低語
(3) 憂懼;憂傷的樣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
(4) 心動的樣子
於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
未已
不止;未畢。《詩·秦風·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唐 韓愈 《天星送楊凝郎中賀正》詩:“正當窮冬寒未已,借問君子行安之?” 宋 周邦彥 《驀山溪·大石》詞:“落日媚 滄洲 ,泛一棹、夷猶未已。” 明 劉基 《漫成》詩之二:“一寸愁心千萬里,不見行人應未已。”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二人喜其詞致,談至月上未已。”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中夜
半夜。《書·冏命》:“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 孔 傳:“言常悚懼惟危,夜半以起。”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行》:“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 唐 杜牧 《投知己書》:“自十年來,行不益進,業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於心。” 茅盾 《將赴重慶贈陳此生感懷》詩:“中夜起徘徊,寒螿何淒切!”
披衣
將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國 魏 曹丕 《雜詩》之一:“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韋應物 《寄馮著》詩:“披衣出茅屋,盥漱臨清渠。”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二人披衣待旦,別 袁 而歸。”
去年
上一年
我從去年辭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大飢
見“ 大飢 ”。
亦作“ 大飢 ”。大饑荒;嚴重的饑荒。《左傳·文公十六年》:“ 楚 大飢, 戎 伐其西南。”《公羊傳·襄公二十四年》:“大飢。” 何休 註:“有死傷曰大飢,無死傷曰飢。”《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為大飢。”《呂氏春秋·上農》:“因胥歲不舉銍艾,數奪民時,大飢乃來。” 宋 蘇軾 《東坡志林·冢中棄兒吸蟾氣》:“ 富彥國 在 青社 , 河 北大飢,民爭歸之。”
錢鎛
(1).古代兩種農具名。後泛指農具。《詩·周頌·臣工》:“命我眾人,庤乃錢鎛。” 鄭玄 箋:“教我庶民,具女田器。” 三國 魏 曹操 《步出夏門行》:“錢鎛停置,農收積場。” 宋 范仲淹 《鑄劍戟為農器賦》:“繇是星陳畎畝之具,日新錢鎛之類。” 明 杜濬 《唐港耕人歌》:“東鄰借錢鎛,西鄰借桔槔。”
(2).借指農事。 宋 王禹偁 《酬种放徵君》詩:“無術鑄五兵,使民興錢鎛。”
波濤
(1) 江湖海中的 * 浪
(2) 一種大涌浪,尤指出現在外海的
閃爍著陽光的波濤上下翻騰
溝壑
溪谷,山澗
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戰國策·趙策》“填溝壑”,此處是死的意思
世間溝壑中水鑿之處,皆有植土龕岩,亦此類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餓殍
餓死的人。亦作“餓莩”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孟子·梁惠王上》
玉食
珍貴的飲食
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豈能
怎能;哪能
我豈能反對?
賑救
亦作“ 賑捄 ”。賑濟救助。《太平廣記》卷十二引 晉 葛洪 《神仙傳·董奉》:“ 奉 每年貨杏得穀,旋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 宋 洪适 《薛良朋進職制》:“爾奉行不懈,賑捄有勞,顧不賞可乎?”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四五:“顧既荒而賑救之也難,未荒而預備之也易。”《中國歌謠資料·太平軍打仗好軍機》:“太平軍來到扎了營,大隊人馬進入城,立即開包來賑救,白銀髮哩幾十擔。”
目前
當前,現在
目前我掌握的材料
永逸
長久安逸。 漢 張衡 《西京賦》:“ 高祖 創業,繼體承基,暫勞永逸,無為而治。” 南朝 梁 任昉 《為蕭揚州薦士表》:“求賢暫勞,垂拱永逸。” 梁啓超 《變法通義·論不變法之害》:“一食而求永飽者必死,一勞而求永逸者必亡。”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軺車
(1).一馬駕之輕便車。《墨子·雜守》:“為解車以檯,城矣。以軺車,輪軲,廣十尺,轅長丈,為三輻,廣六尺。”《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朱家 迺乘軺車之 洛陽 ,見 汝陰侯 滕公 。” 司馬貞 索隱:“謂輕車,一馬車也。”《晉書·輿服志》:“軺車,古之時軍車也。一馬曰軺車,二馬曰軺傳。”
(2).奉使者和朝廷急命宣召者所乘的車。亦指代使者。 唐 王昌齡 《送鄭判官》詩:“東 楚 吳 山驛樹微,軺車銜命奉恩輝。”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南北凱旋》:“軺車日夜紛來往, 馹 使奔忙賴腳跟。” 孫中山 《上李鴻章書》:“又有軺車四出,則外國之一舉一動,亦無不周知。”
信臣
(1).忠誠可靠之臣。《左傳·宣公十五年》:“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 唐 柳宗元 《與顧十郎書》:“賴 中山 劉禹錫 等,遑遑惕憂,無日不在信臣之門,以務白大德。” 明 陳子龍 《通敵實出權宜疏》:“如 唐 人用 回紇 之師,事誠有之,然必中國有信臣精卒,如 李 、 郭 之將, 朔方 、 隴右 之兵,而後可。”
(2).使臣,使者。《韓非子·十過》:“王其趣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 清 梅曾亮 《送周石生序》:“天子為之發信臣,封密詔,官馳吏奔,往返萬餘里。”
周視
(1).巡視。《禮記·月令》:“﹝季春之月﹞循行國邑,周視原野,修利隄防。”
(2).謂仔細察看。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蔡少霞》:“於是 少霞 方更周視,遂為鹿幘人促之,怱遽而返,醒然遂寤。” 鄒魯 《中國同盟會·略地規則》:“防火害。命巡查周視,以防火警。”
公帑
公款;國庫。《新唐書·裴胄傳》:“是時,方鎮爭剝下希恩,製重錦異綾,名貢奉,有中使者,即悉公帑市歡。”《舊五代史·漢書·李皇后傳》:“ 高祖 建義於 太原 ,欲行頒賚於軍士,以公帑不足,議率井邑,助成其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滄溟蔡姬》:“ 邢太僕 子 願 ,有與 孫月峰 巡撫書云:‘……伏願明公,下記所司,略損公帑,為贖數椽之敝屋,小復白雪之舊居,月或給米一石,布若干疋,籍以長養壯髮,綿延後昆。’” 鄒韜奮 《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幹部間的互相愛護》:“從好意揣測起來,某些同事肉痛旅費之大,未嘗不可以說是為著愛護公帑而說的,原亦未可厚非。”
惜吝
吝惜,捨不得。《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至如少弟者,坐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
高下
指高低、優劣(用於比較雙方的水平)
兩個人的技術不分高下
咨諏
以咨諏善道。( 詢問 好道理。諏,詢問。)——諸葛亮《出師表》
後此
在此以後
前此後此皆屬過。——清· 李漁《閒情偶寄·種植部》
復命
執行命令後回報。例句:遂歸復命。——《左傳·宣公四年》
五月奉簡書祭告公陵,尋晉太僕寺少卿,事竣復命。——明 孔貞運《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
勤政
勤勞於政事。 晉 成公綏 《賢明頌》:“王用勤政,萬國以虔。”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是時 耶律氏 國勢已衰,而縣令猶知勤政愛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世祖畫牛》:“ 章皇 勤政之暇,尤善繪事。”
赤子
(1) 剛生的嬰兒
(2) 人民
少康
夏 代中興之主,帝 相 之子。 寒浞 使子 澆 殺 相 篡位。 相 後 緡 方娠,逃歸 有仍 ,生 少康 。 少康 長大,逃奔 有虞 , 虞 君妻以二女。 夏 舊臣 靡 收集 夏 朝舊部,滅 浞 而立 少康 。 少康 又滅 澆 。見《左傳·襄公四年》、《哀公元年》。《楚辭·離騷》:“及 少康 之未家兮,留有 有虞 之二 姚 。”後用為王太子復仇的典故。 清 王錫 《長平莊歌》:“藐孤暗遣出宮門,深望 少康 能雪恥。”
東郊
(1). 西周 時,特指其東都 王城 以東的郊外。 周 滅 商 後,遷 殷 民於此。《書·君陳》:“ 周公 既沒,命 君陳 分正東郊 成周 。” 孔穎達 疏:“ 周公 遷 殷 頑民於 成周 。頑民既遷, 周公 親自監之。 周公 既沒, 成王 命其臣名 君陳 代 周公 監之,分別居處,正此東郊 成周 之邑。”
(2).泛指國都或城市以東的郊外。《禮記·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漢 班固 《西都賦》:“東郊則有通溝大漕。” 南朝 梁 沉約 《宿東園》詩:“ 陳王 鬭雞道, 安仁 采樵路。東郊豈異昔,聊可閒餘步。”《警世通言·崔待詔生死冤家》:“東郊漸覺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黃流
(1).指酒。《詩·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黃流在中。” 毛 傳:“黃金所以飾流鬯也。” 鄭玄 箋:“黃流,秬鬯也。” 孔穎達 疏:“釀秬為酒,以鬱金之草和之,使之芬香條鬯,故謂之秬鬯。草名鬱金,則黃如金色;酒在器流動,故謂之黃流。”按,傳、箋所釋不同,此從箋疏。參閱 清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南朝 梁 沉約 《梁宗廟登歌》之四:“我鬱載馨,黃流乃注。” 宋 陸游 《題齋壁》詩:“晝存真火溫枵腹,夜挽黃流灌病骸。” 章炳麟 《訄書·原教下》:“夫黃流之祼,鬱金百葉,酹之以達黃泉。”
(2). 黃河 之水。 唐 韓愈 《感二鳥賦》:“過 潼關 而坐息,窺黃流之奔猛。” 宋 陳師道 《口號》:“坐使黃流隨指顧,即看丹閣畫精神。”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雜感用古詩十九首韻呈今醉先生並諸同人》:“ 泰山 日峩峩,黃流時浩浩。”
(3).泛指洪水。 宋 蘇軾 《次韻張昌言喜雨》:“千里黃流失故居,年來赤地到 青 徐 。” 王文誥 輯注引 趙次公 曰:“言水所衝盪,而民居不見也。”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謫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畎澮
亦作“甽澮”。1.田間水溝。泛指溪流、溝渠。《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 鄭玄 註:“畎澮,田間溝也。”《漢書·李尋傳》:“今 汝潁 畎澮皆川水漂踴,與雨水並為民害。” 顏師古 註:“畎澮,小流也。” 三國 魏 阮籍 《元父賦》:“甽澮不暢,垢濁寔臻。” 宋 王禹偁 《醴泉無源賦》:“任 大禹 之功深,寧歸畎澮;縱 張騫 之力盡,曷識根源?” 清 顧炎武 《常熟縣耿侯橘水利書》詩:“畎澮遍中原,粒食詒百姓。”
(2).疏浚。 唐 韓愈 孟郊 《秋雨聯句》:“憂魚思舟檝,感 禹 勤畎澮。” 宋 范仲淹 《上呂相公並呈中丞諮目》:“畎澮之事,職在郡縣。”
(3).喻平庸。 南朝 梁 何遜 《臨行公車》詩:“以茲畎澮質,重與滄溟舍。” 唐 元稹 《獻滎陽鄭公》詩:“自傷才畎澮,其奈贈珠何!”
伊始
開端;開始。伊,助詞,無實義
時國家草創,百度伊始。——《隋書·辛彥之傳》
粒食伊始,農之所先。——《唐書·音樂志》
下車伊始
空懷
適齡母畜在交配或人工授精之後沒有懷孕
饑溺
比喻生活痛苦。語本《孟子·離婁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元 楊載 《次韻虞彥高游陽明洞》:“不妨山水樂吾樂,豈有飢溺憂民憂。”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諭蘇省及所屬郡縣四民詔》:“爺哥朕幼坐 天京 ,救民塗炭拯民生,民有飢溺朕飢溺,痌瘝在抱秉至情。”
天威
(1) 天道威嚴;也指帝王的威嚴
(2) 神奇的威力;神威
詩詞推薦
【南呂】一枝花 女怨
朱庭玉〔元代〕慵鋪翡翠鬟,懶暈胭脂頰。寸心開愁萬縷,恨千疊。獨對西風,倦把黃花折。幽庭閒步蹀,紅葉飛來,就我將相思
名句推薦
- 經年不啟櫝,宜爾穴以居舒岳祥《十蟲吟》
- 更須大字書華表,要使將來盡得知馬之純《焚衣街》
- 一世騰萬里,禍亂愈弗止陳三立《書無錫高老愚翁家傳後》
- 江南三月草,為子剩離憂
- 沉吟敬義堂中句,莫贖豪狂禰正平
- 天威洶洶變晴空姚述堯《臨江仙》
- 惟愛弁峰供醉眼,役人詩思到黃昏裴大亮《廣慧教寺》
- 巍巍趺坐寶蓮台,冠佩環趨星拱極程公許《雁湖先生揆初在旦某以家藏唐畫熾盛光如來像》
- 斂袂且歸去,回首謾遲留石孝友《水調歌頭》
-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孔子弟子《論語·學而篇》
![陳世倌高斌周學健等兩江查賑回得悉近日情形稍慰惄愁因而賦此原文_陳世倌高斌周學健等兩江查賑回得悉近日情形稍慰惄愁因而賦此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