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風原文
舜殿南風何太好,阜財解慍意相仍。
五弦琴內聲初起,三尺階前教已興。
比屋有民皆長養,康衢無處不薰蒸。
蘭台此日雌雄賦,宋玉多才亦浪稱。
詩詞問答
問:薰風的作者是誰?答:李昱
問:薰風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薰風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李昱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昱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蒸韻
參考注釋
南風
從南邊吹來的風
阜財解慍
語出《孔子家語·辯樂解》:“昔者 舜 彈五絃之琴,造《南風》之詩,其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後因以“阜財解慍”為民安物阜,天下大治之典。 何啟 胡禮垣 《新政論議》:“公平布則郅治可期,有阜財解慍之風,無敢怒難言之隱也。”
意相
猶意想。《墨子·經說下》:“若易五之一,以楹之摶也,見之,其於意也不易,先智意相也,若楹輕於秋,其於意也洋然。” 於省吾 曰:“《墨子·經説下》‘意相也’,即意想也。”參閱《雙劍誃諸子新證·呂氏春秋二》。
五弦琴
古樂器名。《禮記·樂記》:“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 孔穎達 疏:“謂無文武二弦,惟宮商等五弦也。”《宋史·樂志十七》:“《五弦琴圖説》:‘琴為古樂,所用者皆宮、商、角、徵、羽正音,古以五弦散聲配之。’” 宋 王安石 《孤桐》詩:“明時思解慍,願斲五弦琴。”
內聲
音韻學術語。指撮口之聲和齊齒之聲。 章炳麟 《國故論衡·音理論》:“闔口、開口皆外聲,撮口、齊齒皆內聲也。”
初起
(1).謂最初起事。《史記·項羽本紀》:“ 項籍 者, 下相 人也,字 羽 。初起時,年二十四。”
(2).起初;開始。《老殘遊記》第四回:“初起還辦著幾個強盜,後來強盜摸著他的脾氣,這 玉大人 倒反做了強盜的兵器了。”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九章:“ 阿劃 初起有點不相信,但是一聽見床上的呻吟,他慢慢地跑了過來。”
三尺
(1) 指劍,劍約長三尺,故以“三尺”為劍的代稱
(2) 指法律。古時把法律條文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法”,簡稱“三尺”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比屋
(1).所居屋舍相鄰。《三國志·魏志·杜畿傳》“ 荀彧 進之 太祖 ”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 畿 自 荊州 還,後至 許 ,見侍中 耿紀 ,語終夜。尚書令 荀彧 與 紀 比屋,夜聞 畿 言,異之……遂進 畿 於朝。”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 羅 與 賈 ,比屋而居。”
(2).家家戶戶。常用以形容眾多、普遍。 漢 徐幹 《中論·譴交》:“有策名於朝而稱門生於富貴之家者,比屋有之。”《魏書·袁翻傳》:“ 淮 海輸誠, 華陽 即序,連城請面,比屋歸仁。” 唐 羅鄴 《牡丹》詩:“落盡春紅始見花,花時比屋事豪奢。” 宋 司馬光 《乞罷陝西義勇札子》:“ 陝西 之民,比屋凋殘。” 明 高啟 《大水》詩:“ 東江 入門流,比屋如敗船。”
(3).借稱老百姓。《舊五代史·唐書·末帝紀上》:“由是文武百辟,岳牧羣賢,至於比屋之倫,盡祝當陽之位。”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中:“務俾比屋同沾實惠,小民鹹受更生,用稱朕子愛元元、撫育安全至意。”
長養
(1).撫育培養。《荀子·非十二子》:“長養人民,兼利天下。” 漢 仲長統 《理亂篇》:“安居樂業,長養子孫,天下晏然。” 清 薛福成 《顧貞女傳》:“ 貞女 撫之,如撫 福基 ,長養教誨,以至成人。”
(2).長大;生成。 晉 常璩 《華陽國志·南中志》:“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敦煌曲子詞·嘆五更》:“一更初,自恨長養枉生軀,耶孃小來不教授,如今爭識文與書。” 李廣田 《山水》:“他們猜想那塊石頭的來源,他們說那是從什末山嶽里采來的,曾在什末深谷中長養,為幾千萬年的山水所沖洗,於是變得這末滑,這末圓,又這末好看。”
康衢
指四通八達的大路
無處
(1).無所處。謂沒有處置的理由。《孟子·公孫丑下》:“若於 齊 ,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餽之,是貨之也。” 趙岐 註:“我在 齊 無事,於義未有所處也。義無所處而餽之,是以貨財取我。”
(2).猶無為,無常。《呂氏春秋·圜道》:“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 高誘 註:“有處,有為也。有為則不能化,乃無處為也。”
(1).沒有處所;沒有地方。《楚辭·九辯》:“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無處。”《漢書·高后紀》:“汝為將而棄軍, 呂氏 今無處矣。” 顏師古 註:“言見誅滅,無處所也。”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之一:“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茅盾 《子夜》十七:“可是她這樣的苦悶卻又無處可以告說。”
(2).無一處,沒有任何地方。 唐 方乾 《送孫百篇游天台》詩:“遠近常時皆藥氣,高低無處不泉聲。”《初刻拍案驚奇》卷五:“漫山遍野,無處不到,並無一些下落。”
薰蒸
(1).煙燻氣蒸。《參同契》卷上:“若能練己,則真氣薰蒸遍於一身。”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余偶見一醫僧解犀……以極薄紙裹置於懷中,近肉,以人氣蒸之,候氣薰蒸浹洽,乘熱投臼中急擣,應手如粉。因知人氣之能粉犀也。” 明 何孟春 《餘冬序錄摘鈔》卷二:“鉛氣有毒……業久之家,長幼為毒薰蒸,多萎黃,旋致風攣癱軟之疾,不得其壽而斃。”
(2).薰陶。 宋 司馬光 《上謹習疏》:“上行下效謂之風,薰蒸漸漬謂之化。” 明 張居正 《與中丞孫淮海書》:“今惟積此真意,漸次薰蒸,假以一二年,庶可少變。” 清 戴名世 《<禹貢錐指>序》:“會今天子聰明神聖,四海之內薰蒸浸漬,莫不彈冠振衿輻輳而出。”
(3).猶蒸騰。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啊!掌舵的人早已被私慾薰蒸在三十三天之上,同人們距離太遠,早已不能理解人們的情緒了。”
蘭台
(1). 戰國 楚 台名。故址傳說在今 湖北省 鍾祥縣 東。《文選·宋玉<風賦>序》:“ 楚襄王 游於 蘭臺 之宮, 宋玉 、 景差 侍。” 李周翰 註:“ 蘭臺 ,臺名。” 唐 張九齡 《登古陽雲台》詩:“ 楚國 茲故都, 蘭臺 有餘址。”
(2). 漢 代宮內收藏典籍之處。《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有兩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蘭臺,掌圖籍祕書。” 漢 焦贛 《易林·巽之明夷》:“典策法書,藏蘭臺,雖遭潰亂,獨不逢災。”
(3).泛指宮廷藏書處。《南史·徐勉傳》:“方領矩步之容,事滅於旌鼓;蘭臺石室之典,用盡於帷蓋。”
(4).指御史台。 漢 代的御史中丞掌管蘭台,故稱。《資治通鑑·齊東昏侯永元二年》:“ 慧景 燒蘭臺府署為戰場。” 胡三省 註:“蘭臺,御史臺也。” 元 黃溍 《日損齋筆記·雜辯》:“蓋御史有兩丞,其一在蘭臺,謂之中丞。”又 東漢 時 班固 為蘭台令史,受詔撰《光武本紀》,故史官亦稱“ 蘭臺 ”。
(5). 唐 代指秘書省。 唐 白居易 《秘書省中憶舊山》詩:“猶喜蘭臺非傲吏,歸時應免動移文。” 唐 李商隱 《無題》詩:“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馮浩 箋註:“《舊書·職官志》:秘書省, 龍朔 初改為蘭臺, 光宅 時改為麟臺, 神龍 時復為秘書省。”
(6).相術家指鼻的左側。《太清神鑒》卷二:“準頭主富貴貧賤,百事吉凶……左為蘭臺,右為廷尉。”《舊唐書·方伎傳·袁天綱》:“ 天綱 謂 淹 曰:‘公蘭臺成就,學堂寬博,必得親糾察之官,以文藻見知。’” 明 謝讜 《四喜記·詩禮趨庭》:“天庭忒恁低,地閣那曾偉,準頭偏,蘭臺、廷尉俱虧……恐今生虎榜姓難題。”
(7).道教指肝臟。《雲笈七籤》卷十九:“經曰:‘肺為尚書,肝為蘭臺,心為太尉公。’”
雌雄
(1) 雌和雄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北朝樂府《木蘭詩》
(2) 比喻勝敗、高下
宋玉
戰國 時 楚 人,辭賦家。或稱是 屈原 弟子,曾為 楚頃襄王 大夫。其流傳作品,以《九辯》最為可信。《九辯》首句為“悲哉秋之為氣也”,故後人常以 宋玉 為悲秋憫志的代表人物。又傳說其人才高貌美,遂亦為美男子的代稱。 唐 張鷟 《遊仙窟》:“華容婀娜,天上無儔;玉體逶迤,人間少匹。輝輝面子,荏苒畏彈穿;細細腰支,參差疑勒斷。 韓娥 宋玉 ,見則愁生; 絳樹 青琴 ,對之羞死。” 宋 周邦彥 《紅羅襖·秋悲》詞:“ 楚 客憶江蘺,算 宋玉 未必為秋悲。” 明 陳所聞 《閨思》曲之一:“銷魂鶯燕偏拖逗,不知 宋玉 何緣獨怨秋?”《初刻拍案驚奇》卷二:“若非 宋玉 牆邊過,定是 潘安 車上來。”
多才
具有多種多樣技術、學問
多才多藝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