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山中柬周谷王·其二原文
如此秋台色,憐予獨往還。
劃然鸞嘯發,恍爾鶴魂閒。
蟲冷淒淒織,楓廂漸漸殷。
移文問周子,何事不歸山。
詩詞問答
問:秋日山中柬周谷王·其二的作者是誰?答:沈守正
問:秋日山中柬周谷王·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秋日山中柬周谷王·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刪韻
參考注釋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往還
去和來;往來
劃然
(1).象聲形容詞。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至一大門……門有數人俯伏而候。門人示金印、讀玉簡,劃然開門。” 宋 蘇軾 《後赤壁賦》:“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竹青》:“無何, 竹青 出,命眾手為緩結,覺羽毛劃然盡脫。”
(2).忽然;突然。 唐 韓愈 《聽穎師彈琴》詩:“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葉聖陶 《城中·病夫》:“站長嘴裡的叫笛蘧……一響,繁雜的喧聲便劃然而息,整個車站讓異樣的沉默籠罩著。”
(3).界限分明貌。 清 王夫之 《尚書引義·說命中》:“ 宋 諸先儒欲拆 陸 、 楊 ‘知行合一’、‘知不先,行不後’之説,而曰‘知先行後’,立一划然之次序。” 姚華 《論文後編》:“由此以言,則紀必務其大,記不厭其細,二者之界,劃然可識。”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 春秋 和 戰國 是劃然不同的兩個時代。”
(4).猶豁然。開朗貌。 明 王思任 《徐霞客傳》:“與之論山經、辨水脈,搜討形勝,則劃然心開。”
鸞嘯
《晉書·阮籍傳》:“ 籍 嘗於 蘇門山 遇 孫登 ,與商略終古及棲神導氣之術, 登 皆不應, 籍 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 登 之嘯也。”後遂以“鸞嘯”為胸懷志趣更高的典故。 清 王士禛 《徐五兄自號嵇庵》詩:“我本澹蕩人,早歲頗任誕,一聞如鸞嘯,自顧為人淺。” 清 王士禛 《題喬子靜桃花流水圖》詩:“儻遇避 秦 人,或逢 鬼谷子 ,鸞嘯一逌然,沙禽忽驚起。”
冷淒淒
見“ 冷淒淒 ”。
亦作“ 冷淒淒 ”。形容寒涼。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一乾一枝擁著寒雪,只覺得冷淒淒的外圍掩抑他的個性,渴望和潤的幻想雖充滿了他的內力,究不敵漫天蓋地宇宙的偉力。” 茅盾 《談月亮》:“這冷淒淒的光既不能使五穀生長,甚至不能曬乾衣裳。”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此時正值嚴冬天氣,夜色已深,雖有點點星月,卻被北風吹送的黑雲掩住亮光,一片冷淒淒黑漆漆,對面不見。”
漸漸
(1) 程度或數量逐步地;慢慢地
漸漸透出。——《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2) 又
漸漸落吾杖底。
路上的行人漸漸多起來了
移文
(1).舊時文體之一。指行於不相統屬的官署間的公文。亦泛指平行文書。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外國·外夷誇誕》:“其移文乃稱一千三百七十六年,但不著年號。”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官職》:“今文書平行者號移文。” 清 趙翼 《赴天津》詩:“聘書卻公卿,移文畏朋友。”
(2).發移文。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制置使移文宣撫司,當用申狀。”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俄羅斯事輯》:“ 高宗純皇帝 命理藩院移文 俄羅斯 撒納特 衙門使送賊。”
(3).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的省稱。 宋 辛棄疾 《柳梢青·三山歸途代白鷗見嘲》詞:“好把《移文》,從今日日,讀取千回。”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不歸
(1).不返家。《詩·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清 蒲松齡 《司文郎》:“又聞次年再行鄉試,遂不歸,止而受教。”
(2).不歸還。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盜戶》:“詎惡久假不歸,霸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