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人不同時,今日不同調。
嗟我二三子,攜手共言笑。
彼捐縞帶贈,此用瓊瑤報。
不輟匠石斤,時動伯牙操。
豈伊形跡徇,聲氣實感召。
而我忍言邁,悠悠涉遠道。
感彼雙文龍,臨風髮長嘯。
詩詞問答
問:《友人區啟圖黎孺旬黃逢永黎美周鄺湛若諸子念予遠行日過握別酬謝二章·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雲龍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雲龍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雲龍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參考注釋
古人
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定勢》:“所習不同,所務各異,言勢殊也。” 前蜀 韋莊 《關河道中作》詩:“往來千里路長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二:“他們想問題做事情的方法,他們的歷史習慣,跟我們不同。”
(2).不同意。《宋書·張邵傳》:“太尉長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還都。”《南齊書·鄱陽王鏘傳》:“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夾輔號令, 粲 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
(3).不和。《後漢書·孔融傳》:“﹝ 融 ﹞與中丞 趙舍 不同,託病歸家。”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説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説:‘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同調
(1) 音調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張相同的人
引為同調
二三子
諸位
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攜手
手拉手
攜手並肩
言笑
說笑
不苟言笑(不隨便說笑,形容人態度莊重)
縞帶
(1).猶縞紵。 唐 韓愈 《縣齋讀書》詩:“投章類縞帶,佇答逾千金。” 前蜀 韋莊 《再用前韻和薛先輩見寄》:“既聞留縞帶,詎肯擲蓍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國日記>跋》:“宛乎縞帶之歡,允矣敦槃之盛,此交際之可記者也。”參見“ 縞紵 ”。
(2).白色生絹帶。樸質之衣飾。泛指學子之服。《禮記·玉藻》:“居士錦帶,弟子縞帶。” 孔穎達 疏:“弟子縞帶者,用生縞為帶,尚質也。” 清 鈕琇 《<觚賸>自序》:“初垂縞帶,便學長吟。”
(3).用以比喻雪或河流。 唐 韓愈 《詠雪贈張籍》:“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盃。” 元 許謙 《西山萬象亭》詩:“百里江流縈縞帶,滿城居室比魚鱗。”
瓊瑤
(1) 美玉
身居錦秀心無愛,足步瓊瑤意不迷。——《西遊記》
(2) 比喻別人酬答的禮物、詩文、書信等
瓊瑤滿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見朔風凜凜,冷氣嗖嗖,卻已瓊瑤密布,飄下一天雪來。——《鏡花緣》
不輟
亦作“ 不惙 ”。不止;不絕。《論語·微子》:“耰而不輟。”《莊子·秋水》:“ 孔子 游於 匡 , 宋 人圍之數帀,而弦歌不惙。”《文選·張衡<東京賦>》:“鹹用紀宗存主,饗祀不輟。” 薛綜 註:“各四時祭祀,無止絶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寧》:“有何喜,笑輒不輟?”
匠石
古代名 石 的巧匠。《莊子·徐無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 郢 人立不失容。”後亦用以泛稱能工巧匠或擅長寫作的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夫山木為良匠所度,經書為文士所擇,木美而定於斧斤,事美而制於刀筆,研思之士,無慚 匠石 矣。” 唐 韓愈 《為人求薦書》:“及至 匠石 過之而不睨, 伯樂 遇之而不顧,然後知其非棟樑之材、超逸之足也。” 金 元好問 《繼愚軒和黨承旨雪詩》之三:“斯文要棟樑,頽圮可力撐。 匠石 殊未來,破屋鐙青熒。” 陳三立 《次韻再答董卿》:“我早支離嗤 匠石 ,會曾問難窺津涯。”
伯牙
春秋 時精於琴藝的人。傳說曾學琴於著名琴師 成連 先生,三年不成。後隨 成連 至 東海 蓬萊山 ,聞海水澎湃、林鳥悲鳴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終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傳均為他所作。見 漢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勸學》:“ 伯牙 鼓琴而六馬仰秣。” 楊倞 註:“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呂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鍾子期 聽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鍾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鍾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高誘 註:“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錢起 《美楊侍御清文見示》詩:“ 伯牙 道喪來,弦絶無人續。” 明 楊慎 《蘭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
豈伊
猶豈,難道。伊,語中助詞,無義。《詩·小雅·頍弁》:“豈伊異人,兄弟匪他。”《後漢書·杜喬傳》:“故陳資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無勸。苟遂斯道,豈伊傷政。”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顏光祿書》:“豈伊好辯,未獲雲已。” 唐 李白 《贈崔司戶文昆季》詩:“豈伊 箕山 故,特以風期親。”
形跡
(1) 人的舉動和神色
(2) 指儀容禮貌
不拘形跡
聲氣
(1) 指訊息或信息
互通聲氣
(2) 〈方〉∶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掌柜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魯迅《孔乙己》
(3) 指士氣
金鼓以佐士眾之聲氣
(4) 指鼓動士氣
(5) 志趣和性格;意氣
聲氣相投
感召
(1)
(2) 感化並召喚
在政策的感召下,他自首了
(3) 通過神或超自然的力量把某種意思傳給或透露給代理人
說了受上帝感召而說的話
悠悠
(1) 長久,遙遠
悠悠長夜
(2) 遙遠的
悠悠未來
(3) 形容從容不迫
(4) 眾多
(5) 荒謬
悠悠之談
(6) 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7) 庸俗
(8) 形容憂傷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爾心。——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9) 形容悠閒自在
白雲千載空悠悠。——唐· 崔顥《黃鶴樓》
悠悠自得
涉遠
謂走遠路。《孔子家語·致思》:“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
雙文
(1). 宋 錢惟演 《苦熱》詩:“赫日烘霞鬪曉光,雙文桃簟碧牙牀。” 明 梅鼎祚 《崑崙奴》第一折:“腰懸著百鍊鎚,胸掛著雙文鏡。” 清 陳維崧 《水調歌頭·詠美人鞦韆》詞:“百丈同心綵索,一寸雙文畫板,風颭繡旗開。”
(2).指駢體文。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六八:“閉門三日了何事?題圖祝壽諛人詩。雙文單筆記序偈,筆禿幸趁酒熟時。”
(3).指 唐 傳奇小說人物 崔鶯鶯 。 唐 元稹 《雜憶》詩之一:“憶得 雙文 通內里,玉櫳深處暗聞香。” 宋 趙令畤 《侯鯖錄》卷五:“僕家有 微之 作《元氏古艷詩》百餘篇,中有《春詞》二首……其詩中多言 雙文 ,意謂二鶯字為 雙文 也。”《紅樓夢》第三五回:“ 雙文 雖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我 黛玉 之薄命,一併連孀母弱弟俱無。”
(4).借指美女。 明 高啟 《和遜庵效香奩體》:“重尋未省 雙文 去,只道羞郎不出來。”參見“ 崔鶯鶯 ”。
臨風
迎風;當風。《楚辭·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浩歌。”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唐 杜甫 《與嚴二郎奉禮別》詩:“出涕同斜日,臨風看去塵。”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水滸傳》第三九回:“不覺酒湧上來,潸然淚下,臨風觸目,感恨傷懷。” 蘇曼殊 《寄調箏人》詩:“偷嘗仙女脣中露,幾度臨風拭淚痕。” 冰心 《寄小讀者》五:“我想起我的母親,不覺憑在甬道的窗邊,臨風偷灑了幾點酸淚。”
長嘯
(1).大聲呼叫。 漢 司馬相如 《上林賦》:“長嘯哀鳴,翩幡互經。” 宋 岳飛 《滿江紅·寫懷》詞:“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許地山 《空山靈雨·生》:“它在竹林里長著的時候,許多好鳥歌唱給它聽,許多猛獸長嘯給它聽。”
(2).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國 魏 曹植 《美女篇》:“顧盼遺光采,長嘯氣若蘭。”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左》:“向聞長嘯月下,韻甚清激,私心奉慕,願接清論。” 宋 蘇軾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淵明 賦《歸去》,浩歌長嘯老 斜川 。”《群音類選·四節記·復游赤壁》:“長嘯若輕狂,振山林谷應如璜。”
(3).鍾之別名。 唐 馮贄 《南部煙花記·樂器名》:“鐘,一名為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