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七依皇祖詩韻·其二原文
岩象崇崇忽對面,奎文朗朗正當頭。
齊煙九點遙胥括,匹練三吳近若浮。
錫羨八旬開寶帙,耀靈萬古奠神州。
再來此後知何日,欲去不期步為留。
詩詞問答
問:登泰山七依皇祖詩韻·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登泰山七依皇祖詩韻·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登泰山七依皇祖詩韻·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尤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九十六
2. 岳頂有乾坤皇祖御書普照四大字
參考注釋
崇崇
(1).高貌,高大貌。《文選·揚雄<甘泉賦>》:“崇崇圜丘,隆隱天兮。” 李善 註:“崇崇,高貌也。” 唐 張說 《唐故處士張府君墓誌》:“ 中條 之北, 大河 之東,丘陵桑梓,鬱鬱崇崇。” 宋 蘇洵 《張益州畫像記》:“禾麻芃芃,倉庾崇崇。” 明 方孝孺 《歸田圖贊》:“ 廬山 崇崇,其下 江 水;清風穆然,盛德之士。”
(2).謂崇高偉大。 唐 李翱 《雜說》:“昔 管仲 以 齊桓 霸天下,攘夷狄,華夏免乎被髮左袵,崇崇乎功亦格天下,溢後世。”
(3).連綿廣大。 宋 梅堯臣 《依韻和持國新植西軒》:“開地臨廣衢,崇崇十餘畝。”
(4).尊敬貌。 唐 孟郊 《勸善吟》:“我願拜少年,師之學崇崇。從他笑為矯,矯善亦可宗。”
(5).象聲詞。 晉 夏侯湛 《雷賦》:“掣丹霆之燄燄兮,奮迅雷之崇崇。” 唐 元結 《補樂歌·六英》:“我有金石兮,擊考崇崇。”
對面
(1)
(2) 對門
他就住在對面
(3) 當面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 正前方
楊志卻待要回言,只見對面松林里影著一個人。——《水滸傳》
奎文
猶御書。 宋 王阮 《同張安國游萬杉寺》詩:“ 昭陵 龍去奎文在,萬歲靈山守百神。”詩題註:“寺有 昭陵 御書。”
朗朗
用以形容聲音響亮的象聲詞
朗朗的讀書聲
歌聲朗朗
當頭
指在當鋪借錢時所用的抵押品
齊煙九點
齊,齊州,指中國。言俯視九州,小如煙點。語出 唐 李賀 《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菸,一泓海水杯中瀉。” 清 王士禛 《同施愚山陳藹公集山史昊天寺寓觀唐子華水仙圖》詩:“君歸 西嶽 望東海,齊煙九點非迢遙。” 張素 《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曉,齊煙九點蒼。” 楊朔 《泰山極頂》:“再瞧那渺渺茫茫的天邊,揚起一帶煙塵。那不是什麼‘齊煙九點’,同伴告訴我說那也許是煉鐵廠。”
匹練
成匹的長幅白絹,比喻瀑布、江水、光柱等
從山崖傾瀉而下的匹練極為壯觀
三吳
(1).地名。 晉 指 吳興 、 吳郡 、 會稽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漸水》:“ 永建 中, 陽羨 周嘉 上書,以縣( 會稽 )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 浙江 西為 吳 ,以東為 會稽 。 漢高帝 十二年,一 吳 也,後分為三,世號‘ 三吳 ’。 吳興 、 吳郡 , 會稽 其一焉。” 唐 張彥遠 《歷代名畫記·論畫體工用榻寫》:“ 江 南地潤無塵,人多精藝, 三吳 之跡,八絶之名, 逸少 右軍, 長康 散騎,書畫之能,其來尚矣。”
(2).地名。 唐 指 吳興 、 吳郡 、 丹陽 。《通典·州郡十二》:“ 蘇州 , 春秋 吳國 之都也……與 吳興 、 丹陽 為 三吳 。 齊 因之。 陳 置 吳州 。 隋 平 陳 ,改曰 蘇州 。 煬帝 初,復曰 吳州 ,尋為 吳郡 。大 唐 為 蘇州 ,或為 吳郡 。”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三:“今天下安危,在於 淮 楚 。師振則 三吳 安, 三吳 安則國家不失外府。” 唐 杜牧 《題桐葉》詩:“ 三吳 煙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
(3).地名。 宋 指 蘇州 、 常州 、 湖州 。 宋 司馬光 《送楊太祝忱知長洲縣》詩:“ 三吳 佳縣首,民物舊熙熙。”
(4).泛指 長江 下游一帶。 唐 李白 《猛虎行》:“ 三吳 邦伯皆顧盼,四海雄俠兩追隨。” 金 劉致君 《鷓鴣天》詞:“修月客,弄雲娘, 三吳 清興入淋浪。”
錫羨
謂神明多多賜福。常用於祈求子嗣。 唐 李白 《明堂賦》:“ 高宗 紹興,祐統錫羨。” 宋 王安石 《賀生皇子表》之三:“神靈錫羨,果膺蕃衍之祥。”
耀靈
太陽的別稱。亦喻指皇帝。《楚辭·遠遊》:“恐天時之代序兮,耀靈曄而西征。” 南朝 梁 江淹 《拜中書郎謝表》:“仕通物任,官登郎掾,此實耀靈之私照,而微臣之厚幸也。” 明 吳承恩 《廣壽》:“ 嘉靖 甲寅朱夏仲月,纖阿既望,耀靈再閲,陰陽辨而欲寧,天地交而成節。”
燿靈:指太陽。《後漢書·張衡傳》:“淹棲遲以恣欲兮,燿靈忽其西藏。” 李賢 註:“燿靈,日也。” 三國 魏 吳質 《在元城與魏太子箋》:“燿靈匿景,繼以華燈。”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神州
(1) 古時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用“神州”做中國的別稱
神州大地
(2) 指京城
春風楊柳萬子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毛 * 《送瘟神》
再來
(1).再一次來。《史記·淮陰侯列傳》:“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燈前修本》:“此去好憑三寸舌,再來不值半文錢。” 郭沫若 《喀爾美蘿姑娘》:“一切都是一年前見她時的光景,而她的窗下不放著糖匣,我是成了再來的 丁令威 了。”
(2).謂連續的動作或事。如:再來一盤棋。再來一碗湯。
後知
(1).覺悟較晚。亦指覺悟較晚者。《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孫中山 《民權主義》第三講:“先知先覺者為發明家,後知後覺者為宣傳家,不知不覺者為實行家。”
(2).後來的知己。《呂氏春秋·恃君》:“ 豫讓 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 陳奇猷 集釋:“‘是’下當從《策》補‘為’字,否則文不成義……此文‘是為先知報後知’猶言為 智伯 報 襄子 耳。”
何日
哪一天;什麼時候。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仲仙 ﹞又吟曰:‘儂別去,淚雙流,使我揉斷離腸何日休。’” 劉大白 《各各作工》詩:“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麼財東,什麼僱傭,一樣的人,階級重重!無人不工,何日成功!”
不期
(1)
(2)
沒有約定
不期而遇
(3)
不料;想不到
哥哥的棍重,走將來,試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殺了。——《西遊記》
標籤: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