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三詠用賀鑄韻·其二·斬蛇澤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君不見九原除道抵雲陽,力役無已秦以亡。

龍顏隆準天子氣,坐壓金德銷沆碭。

送徒道遁何足懼,索與解縱恣去路。

吾亦逝矣壯士從,夜徑豐西那避顧。

行前者報大蛇來,一揮七尺嫗哭哀。

赤帝子斬白帝子,此語疑信猶半哉。

龍門好奇乃有許,豈識天下歸真主。

寬明仁恕所以興,項籍嘔嘔徒嚇鼠。

至今大澤猶傳訛,獨惜千餘年來非漢土。

詩詞問答

問:《彭城三詠用賀鑄韻·其二·斬蛇澤》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五十

2. 平聲

參考注釋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九原

本為山名,在今山西新絳縣北。相傳春秋時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後世因稱墓地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除道

(1).開闢、修治道路。《左傳·莊公四年》:“令尹 鬭祁 、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溠 ,營軍臨 隨 。” 楊伯峻 註:“除道,猶開路。”《國語·周語中》:“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韋昭 註:“除道所以便行旅,成梁所以便民,使不涉也。”《新唐書·陳子昂傳》:“今撤山 羌 ,開阪險,使賊得收奔亡以攻邊,是除道待賊,舉 蜀 以遺之。”

(2).猶清道。《戰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宮除道。”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王聞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清 黃景仁 《入市》詩:“喧填騶從除道來,呼聲直欲緣雲上。”參見“ 清道 ”。

雲陽

(1).《史記·秦始皇本紀》:“ 韓非 使 秦 , 秦 用 李斯 謀,留 非 , 非 死 雲陽 。” 張守節 正義引《括地誌》:“ 雲陽城 在 雍州 雲陽縣 西八十里 秦始皇 甘泉宮 在焉。” 漢 桓寬 《鹽鐵論·毀學》:“ 李斯 相 秦 ,席天下之勢,志小萬乘,及其囚於囹圄,車制於 雲陽 之市。”後世詩詞戲曲小說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元 孟漢卿 《魔合羅》第四折:“我將 * 賊斬首在 雲陽 內。” 明 許三階 《節俠記·直諫》:“出言廝挺真無狀,怎饒他伏法 雲陽 。”

(2).指 雲夢澤 中 高唐之台 。一說為“陽雲”之誤。《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於是 楚王 乃登 雲陽之臺 。” 李善 注引 孟康 曰:“ 雲夢 中 高唐之臺 宋玉 所賦者,言其高出雲之陽。” 唐 李白 《代寄情楚辭體》:“ 雲陽 一去,以遠隔 巫山 緑水之沉沉。” 王琦 註:“詩意正暗用《高唐賦》中神女事,知 雲陽 乃 陽雲 之誤為無疑也。” 宋 黃庭堅 《減字木蘭花》詞:“ 雲陽臺 下,更值清明風雨夜。知道愁辛。果是當時作賦人。”

(3).古縣名。指今 江蘇省 丹陽市 。《文選·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詩》:“曉月發 雲陽 ,落日次 朱方 。” 李善 注引《越絕書》:“ 曲阿 為 雲陽縣 。” 唐 李白 《丁都護歌》:“ 雲陽 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王琦 註:“《元和郡縣誌》: 江南道 潤州 丹陽縣 ,本舊 雲陽縣 。 秦 時……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 曲阿 。” 宋 陸游 《送子虡赴金壇丞》詩:“悠悠 陽羨路 ,渺渺 雲陽 川。”

(4).古縣名。故地即 秦 雲陽邑 。 漢 時改縣,屬 左馮翊 。《文選·潘岳<西征賦>》:“面 終南 而背 雲陽 ,跨平原而連嶓冢。” 李善 註:“《漢書》 左馮翊 有 雲陽縣 。”

(5).樹精。 晉 葛洪 《抱朴子·登陟》:“山中有大樹。有能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名曰云陽,呼之則吉。”

(6). 秦 程邈 因罪而囚 雲陽 獄。在獄中,增減大篆書筆畫,創為隸書, 始皇 善之,名其書曰隸書,定為八體之一。後因以“雲陽”指稱隸字。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序》:“爰洎中葉,捨煩從省;漸失 潁川 之言,竟逐雲陽之字。” 宋 晁補之 《胡戢秀才效歐陽公集古作琬琰堂》詩:“雲陽八體又瓜剖,至使 漢 童訛尉律。”參閱《晉書·衛恆傳》。

力役

(1).以武力征伐。《穀梁傳·僖公十九年》:“ 梁 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 范寧 集解:“如使伐之而滅亡,則淫湎不足記也,使其自亡然後其惡明。”

(2).勞役。《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 唐 元稹 《酬樂天南行》詩:“跋家逃力役,連鏁責逋誅。” 清 孫枝蔚 《重修黃樓詩和五兄大宗》:“當時豈為游觀美,此事須知力役輕。”

(3).徵用民力。《漢書·五行志中之下》:“是時民患上力役,解於公田。” 明 陸深 《傳疑錄》:“爵命崇則力役多,以天下為私奉,非至公之法也。”

(4).服役;乾體力活。 宋 沉俶 《諧史》:“自今改前所為,但聽老奴盡心力役,不二三年,舊業可復。” 明 姚士粦 《見只篇》卷下:“未幾, 江 為 周吏部 力役運石,石故壓 江 一足,果斷。” 清 唐甄 《潛書·去奴》:“宮中之事,選粗健女子充之,以給力役,備非常。”

無已

(1) 沒有休止;不止

誅求無已

(2) 不得已

龍顏

(1).謂眉骨圓起。《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晉 潘岳 《西征賦》:“造長山而慷慨,偉龍顏之英主。”後因用以指帝王的容貌。《南史·褚彥回傳》:“陛下不得言臣不早識龍顏。” 唐 黃滔 《喜侯舍人蜀中新命》詩之一:“五色綵毫裁鳳詔,九重天子豁龍顏。” 魯迅 《熱風·智識即罪惡》:“他只穿一件極儉樸的愛國布的龍袍,但那龍顏卻比活的時候胖得多了。”

(2).借指帝王。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夫未遇 伯樂 ,則千載無一驥;時值龍顏,則當年控三傑。”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值龍顏之鬱起,乃憑風而矯翼。” 明 王寵 《送餞太常元抑祠祭顯陵》詩:“龍顏授玉冊,殿上親祗領。” 端木蕻良 《渾河的急流》:“龍顏一聽大怒,因此就降旨滅他九族。”

(3).謂魚頭如龍。

隆準

高鼻梁兒

隆準龍顏

隆準公:指漢高祖劉邦

天子氣

帝王頭上顯現的瑞氣。舊謂帝王出生或活動的地方有此氣。《史記·項羽本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史記·高祖本紀》:“ 秦始皇帝 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晉書·天文志中》:“天子氣,內赤外黃,四方:所發之處當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外處,其地亦先發此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回:“他每天晚上,約了 張百萬 在園裡指天劃地的,説望天子氣。”

金德

五德之一。謂以金而德王。古代陰陽學家以五行相生相剋和終而復始的循環變化,說明王朝興替的原因,稱為“五德終始”。《史記·封禪書》:“ 殷 得金德,銀自山溢。”《魏書·禮志一》:“ 晉 承 魏 ,土生金,故 晉 為金德。”《醫宗金鑒·運氣要訣·五行德政合化災變歌》:“金德清潔政勁切,其化緊歛令露膏。其變肅殺霜早降,其災蒼乾草木凋。”參見“ 五德 ”。

沆碭

白氣瀰漫貌。《漢書·禮樂志》:“西顥沆碭,秋氣肅殺。” 顏師古 註:“沆碭,白氣之貌也。” 宋 王安石 《江亭晚眺》詩:“日下 崦嵫 外,秋生沆碭間。”

何足

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 百里傒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六:“ 穎 心愴然,即寤,語諸左右,曰:‘夢為虛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贄 《復夏道甫》:“再勤學數年便當大捷矣,區區一秀才,何足以為輕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但因言語跟著時代的變化,將來還可以有新的復譯本的,七八次何足為奇,何況 中國 其實也並沒有譯過七八次的作品。”

縱恣

(1).亦作“ 縱姿 ”。肆意放縱。《韓非子·五蠹》:“士民縱恣於內,言談者為勢於外。”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而專為封豕長虵,肆其貪饕,甘心貨賄,縱姿無厭。” 唐 李昂 《賦戚夫人楚舞歌》:“君王縱恣翻成誤, 呂后 由來有深妒。” 魯迅 《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少女》:“應該以饑民的掘食草根樹皮為比例,和富戶豪家的縱恣的變態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2).雄健奔放。多形容文辭。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摸寫物象。”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縉書》之一:“六經之下,惟 遷 善紀事,縱恣豪邁,統紀苞括,無常態也。” 清 吳士玉 《<海峰文集>序》:“出其所為詩、賦、古文辭及制舉業之文,共數十首以示余,讀之洋洋乎才力之縱恣,無所不極。”

去路

前進的道路;去某處的道路

擋住敵人的去路

壯士

勇士,心雄膽壯的人;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

壯士十年歸。——《樂府麻集·木蘭詩》

壯士不死。——《史記·陳涉世家》

田橫齊之壯士。——《資治通鑑》

壯士從之。——《資治通鑑·唐紀》

行前

行於前列。《漢書·項籍傳》:“﹝ 項羽 ﹞使長史 欣 為上將,將 秦 軍行前。” 顏師古 註:“行前,謂居前而行。”《後漢書·耿弇傳》:“ 秉 ( 耿秉 )奮身而起曰:‘請行前。’乃上馬,引兵北入,眾軍不得已,遂進。”

七尺

(1).古代指二十歲。《周禮·地官·鄉大夫》:“國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賈公彥 疏:“七尺謂年二十知者,案《韓詩外傳》‘二十行役’,與此國中七尺同,則知七尺謂年二十。”

(2).指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 南朝 梁 沉約 《齊太尉王儉碑銘》:“傾方寸以奉國,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頎 《古意》詩:“賭勝馬蹄下,由來輕七尺。” 清 孫枝蔚 《黃河舟中》詩:“七尺雖無用,臨深亦可驚。” 阿英 《袁中郎做官》:“不肖雖愚,豈以七尺易一官。”

赤帝子

指 漢高祖 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 高祖 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蛇遂分為兩,徑開。行數里,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 白帝 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 赤帝 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舊謂 漢 以火德王,火赤色,因神化 劉邦 斬蛇的故事,稱 劉邦 為“赤帝子”。 唐 儲光羲 《哥舒大夫頌德》詩:“乃知 赤帝 子,復有蒼龍精。” 清 談遷 《北游錄·游郗山記》:“西有 漢祖 之鄉,蓋 微山 以南, 豐 、 沛 、 徐 、 邳 諸山相屬, 赤帝子 之所興也。”

白帝子

傳說 漢高祖 劉邦 為 赤帝 子, 秦 統治者為 白帝 子。 赤帝 子斬殺 白帝 子,表明 漢 當滅 秦 。《史記·高祖本紀》:“有一老嫗夜哭,曰:‘吾子, 白帝 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 赤帝 子斬之。’”後因借指被推翻的王朝。 古直 《吊趙伯先先生》詩:“當徑誰殲 白帝 子,臨風我慟 趙 王孫。”

龍門

楚國都城郢城(現在在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東門

好奇

(1) 流露或顯示出好奇的(尤指對他人之事)

明亮而好奇的眼睛

(2) 對還不了解的新鮮事物有興趣的

大多數活潑和好奇的有癖好者需要指導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歸真

(1).還其本來的狀態。 漢 班固 《東都賦》:“遂令海內棄末而反本,背偽而歸真。” 南朝 梁 謝鎮之 《重與顧道士書》:“滅俗歸真,必反其俗。” 唐 劉長卿 《故女道士婉儀太原郭氏輓歌詞》:“作范宮闈睦,歸真道藝超。”

(2).佛教語。謂死。後泛稱人的死亡。《釋氏要覽·送終·初亡》:“釋氏死謂涅盤、圓寂、歸真、歸寂、滅度、遷化、順世,皆一義也。” 唐 楊炯 《溫江縣令任晃神道碑》:“百年夭枉,一旦歸真。” 宋 蘇軾 《寶月大師塔銘》:“瑩然摩尼,歸真於土。” 清 趙翼 《王惺園相公輓詩》:“鼇項科名位秉鈞,何期致政遽歸真。”

寬明

寬厚賢明;寬大清明。 漢 班彪 《王命論》:“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後漢書·馮衍傳》:“今 衍 幸逢寬明之日,將值危言之時,豈敢拱默避罪,而不竭其誠哉!”《梁書·裴邃傳》:“ 邃 少言笑,沉深有思略,為政寬明,能得士心。”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二》:“博厚以容物,寬明而愛人。”

仁恕

仁愛寬容。《漢書·敘傳上》:“寬明而仁恕。”《世說新語·政事》“ 山遐 去 東陽 ” 劉孝標 注引《江惇傳》:“ 惇 隱 東陽 ,以仁恕懷物, 遐 感其德。”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札子》:“陛下嚴祗寅畏足以膺受付託,仁恕溫厚足以慰答傒望。”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可是,真心的公理論者又‘勿報復’呀,‘仁恕’呀……的大嚷起來。”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嘔嘔

溫和的樣子。《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王 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漢書·韓信傳》作“姁姁”。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大澤

(1).大湖沼;大藪澤。《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 宋 梅堯臣 《送趙諫議知徐州》詩:“ 呂梁 水注千尋險,大澤龍歸萬古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近 星宿海 ,為導者誤入大澤中,沮洳難行,人馬多死。” 魯迅 《亥年殘秋偶作》詩:“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髮寒。”

(2).即 大澤鄉 。《史記·項羽本紀》:“ 秦二世 元年七月, 陳涉 等起 大澤 中。”

(3).大恩惠。《禮記·祭統》:“祭者,澤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澤,則惠必及下。”《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 李周翰 註:“大澤,謂天子之惠澤。”

傳訛

亦作“ 傳譌 ”。傳聞非實。 元 吳師道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紀游》詩:“瑤池 漢 殿語茫昧,遂使世俗猶傳訛。”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序》:“著《扶風傳信録》一卷,非敢效《睽車》幽恠之所為,庶不致傳譌於後世云爾。”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然而從此更傳訛下去。”

漢土

(1). 漢 族地區。 唐 白居易 《縛戎人》詩:“沒蕃被囚思 漢 土,歸 漢 被劫為蕃虜。”

(2).指原屬 漢 族人的土地。 郭孝成 《湖南光復紀事》:“各職員僉謂此次軍士,光復 漢 土,我輩移薪水以作軍餉,以示區區酬報之意。”

詩詞推薦

彭城三詠用賀鑄韻·其二·斬蛇澤原文_彭城三詠用賀鑄韻·其二·斬蛇澤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