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偕季野登中校愛景亭,時季野以移家之故,見厄匪人,慨斯賢偃蹇,為賦此詩
作者:方守敦 朝代:清代原文
憂患因賢豪,憔悴入地獄。
九日強登高,藉解心桎梏。
繄此弦歌地,高亭倚城曲。
衰柳尚婆娑,蒼山見晴旭。
蕭條家國事,放言不可束。
九域看沉淪,信無地容足。
夫子嵇阮流,兀傲懷冰玉。
巢林營一枝,乃與魍魎觸。
盛衰事偶爾,龍性實驚俗。
千駟死何稱,首陽餓非酷。
吁嗟屈原居,就卜徒握粟。
茅屋破秋風,杜老情躑躅。
悠悠蒼天昏,勞勞百年毒。
佇立起遐思,高飛雙黃鵠。
詩詞問答
問:《九日偕季野登中校愛景亭,時季野以移家之故,見厄匪人,慨斯賢偃蹇,為賦此詩》的作者是誰?答:方守敦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沃韻
參考注釋
憂患
憂慮、禍患
生於憂患。——《孟子·告子下》
賢豪
(1).賢明豪邁。 漢 劉向 《說苑·政理》:“ 文侯 曰:‘子往矣,是無邑不有賢豪辯博者也。’” 宋 蘇軾 《東坡志林·柳宗元敢為誕妄》:“其稱 溫 之弟 恭 亦賢豪絶人者。” 明 許三階 《節俠記·開宗》:“公子賢豪,將軍義俠。”
(2).賢士豪傑。《史記·刺客列傳》:“ 荊軻 雖游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新五代史·吳越世家·錢鏐》:“ 起 乃為置酒,悉召賢豪為會,陰令術者徧視之,皆不足當。”《明史·俞大猷傳》:“ 大猷 負奇節,以古賢豪自期。” 孫中山 《檀香山興中會成立宣言》:“用特集會眾以興中協賢豪而共濟,抒此時艱,奠我中夏。”
憔悴
(1) 黃瘦;瘦損
憔悴孤虛。——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形容憔悴
憔悴了許多
(2) 枯萎;凋零
花有點憔悴
(3) 困頓
漂淪憔悴。——唐· 白居易《琵琶行(並序)》詩
生民憔悴
(4) 煩惱
何苦將錢去買憔悴,白折了五百兩銀子,又送了五條性命。——《二刻拍案驚奇》
入地
(1).鑽入地下。形容十分羞慚。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及有吉凶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雲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 宋 陳亮 《廣惠王祈雨文》:“ 亮 等今思厥愆,慚恨入地。”
(2).喻死亡。《後漢書·班超傳》:“蠻夷之性,悖逆侮老,而 超 旦暮入地,久不見代,恐開姦宄之源,生逆亂之心。” 宋 蘇軾 《論倉法札子》:“臣材術短淺,老病日侵,常恐大恩不報,銜恨入地,故貪及未死之間,時進瞽言。” 清 黃遵憲 《赤穗四十七義士歌》詩序:“苟靦顏視息,他日蒙恥入地,將何面目見我公乎?”參見“ 入土 ”。
(3). 宋 代 靖州 地區少數民族的一種習俗。居民互斗,勝者僅掠取敗者之錢財而歸還其土地,謂之“入地”。
九日
(1).九個太陽。古代神話,謂天有十日,九日居大木之下枝,一日居上枝, 堯 使 后羿 射之,中九日。見《楚辭·招魂》、《山海經·海外東經》。 三國 魏 曹植 《愁霖賦》:“攀扶桑而仰觀兮,假九日於 * 。” 晉 傅玄 《雜詩》:“暘谷發清曜,九日棲高枝。” 清 顧炎武 《書女媧廟》詩:“彎弓不射九日落,蒼蒼列象生毛羽。”
(2).指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藝文類聚》卷四引 南朝 梁 吳均 《續齊諧記》:“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詩:“九日 龍山 飲,黃花笑逐臣。” 元 丁鶴年 《登定海虎蹲山》詩:“東海十年多契闊,西風九日獨登臨。”
登高
上到高處。也特指重陽節登山的風俗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唐· 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解心
(1).滌盪心靈。《莊子·在宥》:“解心釋神,莫然無魂。”
(2).心領神會。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只要解心,心明白,書自然融會。”
桎梏
(1) 腳鐐和手銬
(2) 像鐐銬般約束、妨礙或阻止自由動作的事物
打碎精神上的桎梏
弦歌
用琴瑟等伴奏歌唱
城曲
城角。 南朝 宋 謝惠連 《祭古冢文》:“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清 厲鶚 《東城雜記·海神壇》:“今 太平橋 在 慶春門 內 東河橋 之東,地近城曲,平遠虛曠。”
婆娑
(1) 形容盤旋和舞動的樣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詩·陳風·東門之枌》。毛傳:“婆娑,舞也。”
(2) 枝葉紛披的樣子
蒼山
青山。 唐 杜甫 《九成宮》詩:“蒼山入百里,崖斷如杵臼。”
晴旭
陽光。 清 顧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韻》:“柴門晴旭下,松徑谷風舒。”《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五年正月初八》:“連日天暖,恐致雨,午間風轉東北,天氣覺寒,仍見晴旭。” 陳去病 《訪安如》詩:“此去壯圖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
蕭條
經濟成長退縮
經濟蕭條
國事
國家重要的事務。尤指與政治有關的事
國事至此,予不得愛身。——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放言
(1).謂不談世事。《論語·微子》:“﹝子﹞謂 虞仲 、 夷逸 ,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放,置也;不復言世務。”一說為放縱其言。參閱 清 劉寶楠 正義。
(2).放縱其言,不受拘束。《後漢書·荀韓鍾陳傳論》:“ 漢 自中世以下,閹豎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矯絜放言為高。” 李賢 註:“放肆其言,不拘節制也。” 唐 白居易 《<禽蟲十二章>序》:“予閒居,乘興偶作一十二章,頗類志怪放言。”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陶珏卿》:“余每放言妄論,伊必阻止曰:‘此招禍之媒也。’” 魯迅 《書信集·致黎烈文》:“日前見啟事,便知大碰釘子無疑。放言已久,不易改弦,非不為也,不能也。”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九域
九州。《文選·潘勖<冊魏公九錫文>》:“綏爰九域,罔不率俾。” 李善 註:“ 薛君 曰:九域,九州也。” 晉 陶潛 《贈羊長史》詩:“九域甫已一,逝將理舟輿。”《晉書·孫惠傳》:“今明公名著天下,聲振九域。”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九:“萬年延億兆,九域並尊親。” 章炳麟 《董逃歌》:“九域尊委裘,安問 秦 與 羌 。”
無地
(1).沒有地方;沒有土地。《戰國策·趙策三》:“來年 秦 復求割地,王將予之乎?不與,則是棄前貴而挑 秦 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淮南子·泰族訓》:“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而不生。”
(2).沒有大地。 漢 揚雄 《法言·孝至》:“父母,子之天地歟!無天何生?無地何形?”
(3).猶言看不見地面。形容位置高渺或範圍廣袤。《楚辭·遠遊》:“下崢嶸而無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視儵忽而無見兮,聽惝怳而無聞。”《文選·王屮<頭陀寺碑文>》:“飛閣逶迤,下臨無地。” 張銑 註:“言閣高下臨,見地若無也。”《何典》第一回:“一面正臨著苦海,真是上徹重霄,下臨無地。”
(4).猶言至極;不盡。形容無限喜愛、惶恐、驚喜、感愧等感情。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若乃統體必善,綴賞無地;雖 楚 趙 羣才, 漢 魏 眾作,曾何足雲!” 唐 劉禹錫 《謝分司東都表》:“伏奉今月十九日制書,授臣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者,寵命自天,戰越無地。”《三國志平話》卷上:“ 曹操 讀罷書,歡喜無地。” 冰心 《寄小讀者》五:“我感激至於無地。”
容足
僅能立足,形容所處之地極狹小。《莊子·外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魏書·司馬衍傳》:“ 嶠 復喻 侃 曰:‘ 蘇峻 遂得志,四海雖廣,公寧有容足乎?’” 唐 劉商 《與於中丞》詩:“萬頃荒林不敢看,買山容足擬求安。” 明 王世貞 《即事書懷》詩:“我自安排容足處,裁詩先屬 太茅君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從前我只道 上海 的地方不好,據此看來,竟是天地雖寬,幾無容足之地了!” 郭希仁 《從戎紀略》:“司令部地本窄狹,辦公人員僅能容足,來者皆集於門外。”
夫子
(1) 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2) 舊時稱呼學者或老師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墨子·公輸》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3) 舊時稱自己的丈夫
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後漢書·列女傳》
(4) 稱呼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含譏諷意)
(5) 孔門的學生對孔子的稱呼
嵇阮
三國 魏 嵇康 與 阮籍 的並稱。兩人詩文齊名,皆以嗜酒、孤高不阿著稱。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於時 正始 餘風,篇體清澹,而 嵇 、 阮 、 應 、 繆 ,並馳文路矣。” 唐 杜甫 《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詩:“夫子 嵇 阮 流,更被時俗惡。” 宋 蘇轍 《林筍》詩:“ 嵇 阮 欲來從我飲,開門一笑亦逢迎。” 清 方文 《窮冬六詠》之一:“生來 嵇 阮 性,麯櫱助天機。”
兀傲
(1) 倔強不隨俗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陶潛《飲酒》
(2) 高傲
懷冰
(1).比喻高潔。《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 周苛 慷慨,心若懷冰。” 李善 注引 應劭 《風俗通》:“言人清高,如冰之潔。”《南史·陸慧曉傳》:“ 王思遠 恆如懷冰,暑月亦有霜氣。” 王闓運 《<桂陽州志>序》:“ 桐柏 幽奇,代有貞士。 陳 曹 懷冰,嚉若松榯。”
(2).形容寒冷。 晉 張華 《雜詩》:“重衾無暖氣,挾纊如懷冰。”
(3).引申為懍慄戒懼。《宋書·鄭鮮之傳》:“夙夜懷冰,敢忘其懼。” 清 梅曾亮 《贈林侍郎序》:“歲暮漕事起,皆懷冰臥薪,惴不自保。”
一枝
(1).一根枝杈。《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 晉 張華 《鷦鷯賦》:“其居易容,其求易給,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後用以比喻棲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詩:“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 宋 曾鞏 《次道子中書問歸期》:“一枝數粒身安穩,不羨雲鵬九萬飛。” 清 方文 《廬山·玉簾泉》詩:“小樓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於細長的東西。《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等到望見過往的客商到了,一枝響箭便算個號令,大家纔不約而同的下山。” 老舍 《趙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項微俯,拿了一枝香菸。”
(3).一支。一個支派。《景德傳燈錄·元安禪師》:“ 石頭 一枝,看看師滅矣。” 宋 秦觀 《次韻邢敦夫秋懷》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聞。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鄭燮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剎院寺祖墳,是東門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無地,遂葬其傍。”
(4).一支。猶言一隊。《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正遇著 范 賊一枝游兵,劫奪行李財帛,將人口追得三零四散。”《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臣當引一枝兵,為 蔡 鄉導。”
魍魎
傳說中的一種鬼怪
盛衰
興勝和衰敗
偶爾
很少出現;遠不是經常的
他總是出外勤,偶爾回趟總部也呆不了多久
龍性
(1).倔強難馴的性格。 南朝 宋 顏延之 《五君詠·嵇中散》:“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宋 晁補之 《再次文潛病起》:“斯人自龍性,意變離章程。” 清 黃鷟來 《和韻送戚子鹹子》之四:“生平慕 中散 ,龍性誰能抑。”
(2).指駿馬。 唐 杜甫 《天育驃圖歌》:“矯矯龍性含變化,卓立天骨森開張。” 仇兆鰲 註:“《詩》:‘四牡矯矯。’ 介之推 《龍蛇歌》:‘有龍矯矯。’ 劉琬 《龍賦》:‘變化屈伸。’”
(3).指變化屈伸貌。 唐 竇臮 《述書賦》:“﹝ 齊高 ﹞勝草負正,猶力稽牛刀,水展龍性。”
驚俗
使世俗震驚。《新唐書·禮樂志十二》:“ 天竺 伎能自斷手足,刺腸胃, 高宗 惡其驚俗,詔不令入中國。” 宋 蘇軾 《送蔡冠卿知饒州》詩:“平生儻盪不驚俗,臨事迂闊乃過我。”
千駟
(1).四千匹馬,言馬多。《論語·季氏》:“ 齊景公 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何晏 集解:“ 孔 曰:‘千駟,四千匹。’”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雖有竊 秦 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 唐 溫庭筠 《和周繇廣陽公宴嘲段成式》詩:“ 齊 馬馳千駟, 廬 姬逞十三。”
(2).猶千乘。《孫子·作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首陽
山名。一稱 雷首山 ,相傳為 伯夷 、 叔齊 採薇隱居處。《詩·唐風·采苓》:“采苓采苓, 首陽 之巔。” 毛 傳:“ 首陽 ,山名也。”《論語·季氏》:“ 伯夷 、 叔齊 ,餓於 首陽 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史記·伯夷列傳》:“ 武王 已平 殷 亂,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按, 首陽山 在今何地,舊說不一。《論語》 何晏 集解引 漢 馬融 曰:“ 首陽山 在 河東 蒲坂 , 華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濟縣 南。
吁嗟
(1).嘆詞。表示憂傷或有所感。《楚辭·卜居》:“吁嗟嘿嘿兮,誰知吾之廉貞。”《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平生仰令圖,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韓詩章句》:“吁嗟,嘆辭也。” 陳毅 《感事書懷》詩:“吁嗟我與汝,滄海之一粟。”
(2).嘆詞。表示讚美。 明 黃溥 《閒中今古錄》:“至今兒孫主沙漠,吁嗟 趙 氏何其隆!” 清 黃遵憲 《紀事》詩:“吁嗟 華盛頓 ,及今百年矣。”
(3).哀嘆;嘆息。《孔子家語·執轡》:“民惡其殘虐,莫不吁嗟。” 漢 王符 《潛夫論·救邊》:“一人吁嗟,王道為虧。” 唐 寒山 《詩》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樂交煎勿底涯。”《剪燈新話·秋香亭記》:“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辭。”《紅樓夢》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長嘆一聲,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韻。”
屈原
(約公元前340—前278) 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國貴族出身,任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5月秦軍一舉攻破楚都郢。他懷著亡國的悲痛,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 * 。他一生寫下許多感人肺腑、彪炳千秋的不朽詩篇,成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代表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昏庸王室和腐敗貴族的無比憎恨和對楚國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體現了他對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為此九死不悔的獻身精神。他的作品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傳誦,對後世影響極大,他的詩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
握粟
見“ 握粟出卜 ”。
茅屋
用蘆葦、稻草等苫蓋屋頂的簡陋房子
秋風
秋天的風
躑躅
(1) 徘徊不前
金車玉作輪,躑躅青驄馬。——《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始躑躅於燥吻。——《文選》
(2) 用腳踏地
立躑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賦》
悠悠
(1) 長久,遙遠
悠悠長夜
(2) 遙遠的
悠悠未來
(3) 形容從容不迫
(4) 眾多
(5) 荒謬
悠悠之談
(6) 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7) 庸俗
(8) 形容憂傷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爾心。——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9) 形容悠閒自在
白雲千載空悠悠。——唐· 崔顥《黃鶴樓》
悠悠自得
蒼天
(1) 古時指春天
(2) 上天;上蒼
悠悠蒼天
勞勞
悵惘若失的樣子。一說惆悵憂傷的樣子
舉手長勞勞。——《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佇立
久立,長時間地站著
遐思
長遠的思念或指逾時空的遐想,奇思幻想
遐思冥想
高飛
(1).高高飛翔。《詩·小雅·菀柳》:“有鳥高飛,亦傅於天。” 漢 王逸 《九思·悼亂》:“玄鶴兮高飛,曾逝兮青冥。”
(2).比喻遠遁。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緝捕》:“即傳該房寫票僉差,而胥捕故為延挨,潛馳報信,則已高飛遠蹈,難於追獲矣。”
(3).樹名。即唐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扶栘》:“栘乃白楊同類,故得楊名。按《爾雅》:‘唐棣,栘也。’ 崔豹 曰:‘栘楊, 江 東呼為夫栘。圓葉弱蔕,微風則大搖,故名高飛,又曰獨搖。’”
黃鵠
(1).鳥名。《商君書·畫策》:“黃鵠之飛,一舉千里。”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六:“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媒合》:“一個將青蛾來燎火,且過眼前;一個見黃鵠而關弓,不知背後。”
(2).比喻高才賢士。《文選·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劉良 註:“黃鵠,喻逸士也。” 唐 韓愈 《南山有高樹行贈李宗閔》:“黃鵠據其高,眾鳥接其卑。” 錢仲聯 集釋引 陳沆 曰:“黃鵠謂 元稹 、 李紳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六:“失藪哀鴻叫,摶空黃鵠勞。”
(3).指 漢高祖 劉邦 所作《鴻鵠歌》。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漢高帝 ﹞雖飢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辭致之,以為羽翼,便敬德矯情,惜其大者,發《黃鵠》之悲歌,杜婉妾之覦覬,其珍賢貴隱,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一:“願歌《黃鵠》三千歲,移得金莖五百年。”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加以《大風》、《黃鵠》、《落葉哀蟬》,或步燕歌,或循騷旨,無詔伶人,自成絶調。”
(4). 漢 江都王 建 女 細君 所作之歌。《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細君 )悲愁,自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唐 李德裕 《討回鶻制》:“ 太和公主 居處不同,情義久絶,懐土多畏,亟聞《黃鵠》之歌,失位自傷,寧免緑衣之嘆,念其羈苦,常軫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門》詩:“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後以“黃鵠”指離鄉的遊子。 明 高啟 《甪里村》詩:“紫芝日已老,黃鵠何時還?”
(5).據 漢 劉向 《列女傳》載: 魯 陶嬰 少寡, 魯 人聞其義,將求焉。 嬰 聞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後指婦女的守節不嫁和空閨寂寞。 明 汪廷訥 《種玉記·互醋》:“我流落邊關,若不回時只恐你終啣黃鵠哀。淚空垂,冷落鴛幃日易西。” 清 陳維崧 《麥秀兩岐·為周貞女題詞》詞:“既許驅金犢,便合歌《黃鵠》。”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早歲吟《黃鵠》,顛連四十春,懷貞心比鐵,完節鬢如銀。”
(6).山名。參見“ 黃鵠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