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犯皇宮原文
每見惶惶。隊隊雄軍驚御輦。
驀街穿巷犯皇宮。祗擬奪九重。
長槍短劍如麻亂。爭奈失計無投竄。
金箱玉印自攜將。任他亂芬芳。
詩詞問答
問:酒泉子·犯皇宮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酒泉子·犯皇宮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二
參考注釋
惶惶
(1) 恐懼不安貌
人心惶惶
惶惶不可終日(形容非常驚恐,連一天都過不下去)
(2) 也作“皇皇”
雄軍
雄兵。 五代 齊己 《寄答武陵幕中何支使》詩之一:“十萬雄軍幕,三千上客才。”
御輦
皇帝乘車。亦指皇帝乘坐的車子。《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帝初法服御輦,祀西郊。”《隋書·禮儀志五》:“ 徐爰 《釋問》云:‘天子御輦,侍中陪乘。’” 唐 沉佺期 《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詩:“主家山第早春歸,御輦春遊繞 翠微 。”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徵夢·妖夢》:“偽 楚 張邦昌 為中書舍人時,夢乘 宣和 帝御輦,擁儀衛以出,回視輦後,二馬相逐。”
皇宮
皇帝居住的宮殿
九重
(1).九層;九道。《楚辭·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韓詩外傳》卷八:“ 齊景公 使人於 楚 , 楚王 與之上九重之臺。” 三國 魏 曹植 《當牆欲高行》:“願欲披心自説陳,君門以九重,道遠 河 無津。”
(2).泛指多層。 元 無名氏 《氣英布》第四折:“九重圍里往來,直似攛梭;萬隊營中上下,渾如走馬。”
(3).指天門;天。《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一·漢郊祀歌一》:“九重開,靈之斿,垂惠恩,鴻祜休。”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我皇手把天地戶, 丹丘 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 蓬萊 復西歸。”京劇《貴妃醉酒》:“好一似 嫦娥 下九重,清清冷落在 廣寒宮 。”
(4).指宮門。 漢 趙壹 《刺世疾邪賦》:“雖欲竭誠而盡忠,路絶險而靡緣。九重既不可啟,又羣吠之狺狺。”
(5).指宮禁,朝廷。 唐 盧綸 《秋夜即事》詩:“九重深鎖禁城秋,月過南宮漸映樓。”
(6).指帝王。 唐 李邕 《賀章仇兼瓊克捷表》:“遵奉九重,決勝千里。” 明 無名氏 《金雀記·作賦》:“明朝入禁中,奏聞九重。” 清 鈕琇 《觚賸續編·人觚》:“先是, 寶 ( 法寶 )出奔時,九重大怒,命大索天下。”
(7).指皇位。《敦煌曲子詞·酒泉子》:“隊隊雄軍驚御輦,驀街穿巷犯皇宮,祇擬奪九重。”
長槍
(1) 一種長柄尖頭或利刃的衝刺或投擲武器
(2) 槍管長的火器的統稱
短劍
短小的劍;匕首
如麻
(1).形容雜亂。 南朝 梁 丘遲 《答徐侍中為人贈婦》詩:“糟糠且棄置,蓬首亂如麻。”如:心亂如麻。
(2).形容密集、多。 唐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牀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絶。” 元 陳樵 《山水》詩:“青山如髻樹如麻,茅屋青簾認酒家。”《醒世恆言·隋煬帝逸游召譴》:“玉樹歌殘舞袖斜, 景陽宮 里事如麻。”
爭奈
怎奈;無奈。 唐 顧況 《從軍行》之一:“風寒欲砭肌,爭奈裘襖輕?” 宋 張先 《百媚娘》詞:“樂事也知存後會,爭奈眼前心裡?”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爭奈玉人不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四回:“爭奈他自己不爭氣,終日在公館裡,同那些底下人鬼混。”
失計
失算,失策,計謀錯誤
今王之晉之失計,而不自知越之過。——《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投竄
(1).逃匿。《晉書·庾亮傳》:“ 亮 明日又泥首謝罪,乞骸骨,欲闔門投竄山海。”《敦煌曲子詞·酒泉子》:“長槍短劍如麻亂,爭奈失計無投竄。” 宋 蘇轍 《迎寄王適》詩:“投竄千山恨不深,扁舟夏涉氣如蒸。”
(2).放逐,流放。 唐 柳宗元 《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頃以黨與進退,投竄 零陵 。” 宋 秦觀 《國論》:“陛下即位以來,圖任元老,眷禮名儒,屏棄姦臣,投竄刻吏。” 明 文徵明 《送提學副使序》:“夫既已得罪,則投竄摧辱,有所不辭。”
金箱
(1).金制的箱。用以珍藏寶物。《漢武內傳》:“ 河東 功曹 李友 ,入 上黨 抱犢山 採藥,於巖室中得此經,盛以金箱。” 南朝 陳 徐陵 《<玉台新詠>序》:“麗以金箱,裝之寳軸。” 前蜀 花蕊夫人 《宮詞》之二九:“端午生衣進御牀,赭黃羅帕覆金箱。”
(2).猶金相。《周書·王褒傳》:“但願愛玉體,珍金箱,保期頤,享黃髮。”一本作“ 金相 ”。參見“ 金相 ”。
玉印
(1).玉制之印。《漢書·郊祀志上》:“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紹 ( 袁紹 )又嘗得一玉印,於 太祖 坐中舉向其肘, 太祖 由是笑而惡焉。” 清 鄭燮 《骨董》詩:“缺角古玉印,銅章盤龜螭。”
(2).指道教鎮妖驅邪的印。《元史·釋老傳·張宗演》:“ 世祖 嘗命取其祖 天師 所傳玉印、寳劍觀之。”《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真人受命回山,將《盟威》、《都功》等諸品祕籙,及斬邪二劍,玉冊,玉印等物,封置一函。”
攜將
扶持;攜帶。《後漢書·鄧訓傳》:“ 黎陽 故人,多攜將老幼,樂隨 訓 徙邊。”《三國志·魏志·曹休傳》:“ 休 年十餘歲,喪父,獨與一客擔喪假葬,攜將老母,渡 江 至 吳 。”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村酒與山蔬,一一自攜將。”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特十餘年來,介紹無已,而究其所攜將來歸者,乃又捨治餅餌守囹圄之術而外,無他有也。”
芬芳
(1) 香;香氣
芬芳襲人
(2) 具有香氣的東西
芬芳的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