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無為·其二·太子贊二十七首

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原文

太子初學道。曾作忍辱仙。

五百外道廣遮攔。修道幾經年。

詩詞問答

問:《證無為·其二·太子贊二十七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先韻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2. 釋迦牟尼佛

參考注釋

太子

已確定繼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兒子

太子月恐懼。——《戰國策·燕策》

有以報太子。

荊軻知太子不忍。

請立太子為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初學

剛剛接觸某一學科或學習

初學乍練

這本書對初學的人很合適

五百

(1).古代在官輿前導引的役卒。《後漢書·宦者傳·曹節》:“越騎營五百妻有美色, 破石 從求之,五百不敢違。” 李賢 注引 韋昭 《辯釋名》:“五百,字本為‘伍’。伍,當也;伯,道也。使之導引當道中以驅除也。”

(2).執杖行刑。《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 衡 言不遜順…… 祖 大怒,令五百將出,欲加箠。” 李賢 註:“五百,猶今之問事也。”《三國志·蜀志·劉琰傳》:“ 胡氏 有美色, 琰 疑其與 後主 有私,呼五百撾 胡 。”《續通典·職官十五》:“五百本為執楚導引之人,各代皆不特置, 唐 以後皆無此職名。”

外道

(1).佛教徒稱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為外道。 南朝 梁 沉約 《枳園寺剎下石記》:“魔眾稽顙,外道屈膝;抽薪止火,折劍摧鋒。”《陳書·傅縡傳》:“三論之興,為日久矣。 龍樹 創其源,除內學之偏見; 提婆 揚其旨,盪外道之邪執。欲使大化流而不擁,玄風闡而無墜。”《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第十三祖 迦毗摩羅 者, 華氏國 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 馬鳴 尊者得法。”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卷四:“予聞 釋 氏之論曰:欲破彼宗,先善本宗。故佛在世日,西域有三十六種外道,每種各以其藝,鹹來難佛……外道藝窮,乃始歸佛。”

(2).泛指不合於正道的論說、法則等。 宋 宋羽 《滄浪詩話·詩評》:“ 大曆 之詩,高者尚未失盛 唐 ,下者漸入晚 唐 矣。晚 唐 之下者,亦墮野狐外道鬼窟中。” 清 惲敬 《與黃香石》:“ 敬 古文法盡出 子長 ,其 孟堅 以下,時參筆勢而已……作詩賦雜文,其法亦然,舍是皆外道也。”

(3).歪門邪道,搞不正當的活動。《紅樓夢》第八一回:“説起 寳玉 的乾媽,竟是個混賬東西,邪魔外道的。”

(4).見外;客氣。《紅樓夢》第九十回:“ 平兒 笑説道:‘我們奶奶説,姑娘特外道的了不得!’ 岫煙 道:‘不是外道,實在不過意。’” 高玉寶 《高玉寶》第十三章:“咱們是一根藤上的瓜,就不要說那些外道話了。”

遮攔

遮蓋攔擋

陽光毫無遮攔地直射地面

修道

(1).猶行道,謂實踐某種原則或思想。《孫子·形》:“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南史·袁粲傳》:“混其聲跡,晦其心用……修道遂志,終無得而稱焉。”

(2).特指道家修煉以求成仙。 漢 王充 《論衡·道虛》:“夫修道求仙,與憂職勤事不同。”

(3).指學習、實行宗教教義。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一人修道,濟度幾許蒼生?免脫幾身罪累?幸熟思之!”《警世通言·金明池吳清逢愛愛》:“ 皇甫 真人已知斬妖劍不靈,自去入山修道去了。”

(4).遵循某種原則、規律。《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誅殺不以理,重賦斂,竭民財……財竭則不能無侵奪。”

幾經

經過許多次

幾經磨難

詩詞推薦

證無為·其二·太子贊二十七首原文_證無為·其二·太子贊二十七首的賞析_古詩文